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纲解读】对《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考查能力要求的深度解读(4)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历史解释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实证必须遵循的原则。(1)论从史出。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2)孤证不立,坚持多种史料互证。(3)摆事实,讲道理。指的是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更要讲述“为什么”,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去粗存精。指的是史料的选择,不能贪大求全,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5)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指的是要将史料与具体的时空观念结合,即要关注宏大叙事、长时段、全球视域下的融会贯通,还要着意于历史的细节和个体的生活世界,即注意将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相结合。

以上这些叙述都属于理论性的,在平常考试中,怎样让学生运用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恩格斯说:“历史认识只能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说:“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实证过程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历史解释的过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加丰老师说:“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的教科书,既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又不便过多地介绍有关历史问题的争论,所以只能采用大家认为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基于这些历史大家的认识,作为参加高考并要进入理想大学的高三优秀学子,在考场上体现史料实证素养时,在充分利用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下边我举例说明:

例1:(2011年新课标卷Ⅰ·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A  (1)题干材料属于文献史料。(2)题干材料所述史实属于陌生时间、陌生事件,结合前边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解读可知,将题干材料所述史实置于熟悉的时空框架,并根据我过去讲的最近原则,以时间为突破口,联系到两个史实进行实证,①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②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为核心,调整国民经济比例)。(3)由于史料实证的过程也是历史解释的过程。对题干材料解读如下:三年经济困难,出现了大面积饿死人的严重问题,中央出台八字方针核心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向农业倾斜,大力发展农业,以缓解经济困难。运用逻辑推理可将题干材料和所学史实有机联系如下:三年经济困难'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符合客观规律的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4)解读选项时,也可以运用史料实证,对题干材料作进一步解读,如对B项“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的解读,就需要对题干提供的史料进行辨析,题干提供的史料仅仅强调的是“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变更核算单位”,不能反映改变“农村所有制”。再结合微型专题“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史实可知,1956年后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后,以后再也没有变更过所有制。

总结:本题我们用了三个史实——“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和“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最终完成一个史料实证的过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例2:2011年新课标卷·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B.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解析】C (1)题干材料属于图片史料。(2)结合所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规定圆形方孔的铜币(秦半两)通行全国,奠定了中国后代长期使用铜币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五胡乱华,战争频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政府很重视经济发展,经济开始得到迅速开发。总的来说,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落后于黄河流域。尤其是六朝对江南经济的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ƒ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以上三条史实可以推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3)提取题干材料所述史实有效信息:黄河流域使用布帛等纺织品作为货币à物物交易,说明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使用铜质货币à长江流域流通的货币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说明江南经济发展相对稳定;ƒ珠江流域和河西走廊使用金银做货币à数量很少的金银能满足非经济重心地区的货币使用需求,说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

我们用了三条文献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秦统一货币及其影响,互证了题干提供的图片史料所反映的本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例3:(2017年新课标卷·26)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C  1)题干材料属于文献史料。(2)题干材料提供了四条文献史料,要确定一个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采用史料互证的方法,找出四条史料的共同点,才能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3)时间上,结合材料出处及具体内容来看,两条史料说的是唐太宗时期,两条史料说的是秦王时期,无法判定究竟是李世民即位前当秦王时期还是即位后当皇帝时期的,故A项错误。关于刘文静是唐军主帅,四条史料中只有一条史料提及,孤证不立,直接排除。李世民患病导致唐军败绩,只有一条史料提到,孤证不立,排除。四条史料共性是唐军与薛举打仗失败,符合实证的只有C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第7讲 判定选择题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一)——根据基础知识判定选项
高中生必读|浅析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思路
2016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燕山初三一模历史含答案
高考历史简答题、史料价值题、小论文答题指导
高中历史,学好不易!(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