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废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作者:任平生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从书本走向户外,走向更远的世界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女儿叫我带她看看医生。她已经好几天晚上睡不好觉,感觉有点抑郁了。”

亲戚雪儿曾无助地告诉我她在教育上的困境。

她家正上初三的女儿,在家上了一段时间网课,一直按要求听课、做作业,没怎么出门。

在这半年以来,女儿虽然时常得到“优秀”的评价,但她却觉得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好。

她发现孩子这段时间,吃饭特别少,话也变得很少。

她很担心,不知道要怎么做。

我建议她,最近多带女儿出去走走。

曾经,我也不知道带孩子在户外多走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直到后来,我在周末时常带着孩子去爬山,我发现孩子每周变得活泼多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在户外撒过欢之后,他开始让我每周都带着他出行。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经常宅在家,和时常在外边撒欢玩乐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身体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01

  • 长期在家和长期在外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朋友玲子的孩子在暑假期间不怎么出门,不仅变胖了,脾气还变得十分古怪。

在家里谁都不敢惹她,稍微不如意,就把玩具弄满一屋子。

家人都小心翼翼哄着她。

我是能猜到大概原因的:大人怕孩子夏天出门会被晒黑,觉得还不如自己在家多上点课呢?

可孩子在这种管教下,却会变得越来越闭塞,心情也越发糟糕。

李玫瑾就曾建议: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呆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

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太多家长可能不知道,孩子叛逆、容易发脾气的一个原因,就是经常把他关在家里。

孩子的调节功能并不如成年人优秀。

在孩子3-4岁的时候,集中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大概是3-5分钟。

到了7-10岁,注意力大概为20-30分钟左右。

每天十几个小时面对电脑和手机基本不与外界接触,脑力和视力不仅容易极度疲劳,还容易因为过度消耗自控力,让孩子产生崩溃感。


曾有一项研究表明:

长时间过着居家生活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很大变化,有7成以上的人都出现了无聊害怕的负面情绪。

还有大约3成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的认知状态出现了问题:

长时间处于放空状态,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

也就是说,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中,不仅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02

  • 孩子多出门运动,身心才能更健康。


曾有一个江苏省高考状元,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是脑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专家。

他在一则视频中说:“我当初能考上清华,多亏了我的高中班主任!


为什么?

因为在他上高中之后,他的班主任就天天带他们去踢球。

而等他上了清华大学,开始研究了脑科学之后,他才明白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

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就曾提到:

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做一个自我调节的游戏——跳跃。

儿童在运动后,血清素、肾上腺激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会改变。

多巴胺可以让孩子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血清素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提高记忆力;肾上腺激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上课更专心。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

运动后人们的词汇学习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也就是说,坚持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意志力,还能让孩子的智力和反应能力得到提升。

而且相关研究显示:

每周三到四次体育锻炼,可以使脑内的海马状突起变大。

这部分区域主管学习和记忆的小马达,越发达,孩子就越聪明,这一切也有利于孩子去处理更为复杂的事情。

而且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视力健康,让孩子患近视的风险也变得更低。


03

  • 外出行走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健康 。


在许多年前,理查德·洛夫就曾提出过“自然缺陷”的概念。

也就是说,童年接触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也会直接反映在成年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

相关研究显示:在绿色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要低55%。

大自然对人的情绪和身体都有疗愈作用。

在充满植被和水的景观,人类会对自己有一种天然的认可,也会更加靠近自己的初心,回归真实的自我。

而相关研究显示,那些喜欢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哪怕只是出门散步聊天,也会比长时间待在家里的人更加健康乐观。

户外活动除了对情绪有疗愈作用,其实也可以对孩子的思维成长带来很大帮助。

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老师曾说过:“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丰富的户外生活,可以帮助孩子促进“感官体验”,这对成长非常有用。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

将一胎所生的小白鼠平均分成了三组,一组在纯铁笼的环境中,而另一组则在相对贫乏的环境中生活;

还有一组则在光线充足、设备齐全,外界刺激相对丰富的多元环境中生活。

最后的结果显示,在外界刺激相对丰富的感官环境中生活的老鼠,会更加机灵好动;

而在刺激匮乏的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则显得迟钝,不爱动,因为他们大脑皮层更重且更厚。 

对于孩子来说,3-6岁时,是幼儿发展感官功能最重要的时期,而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都和感官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去年端午节,我带着3岁的女儿去了外地三日游,一路上,我做规划,带孩子看各种风景,虽然很累,可却从未后悔。

因为出去玩了一趟后,孩子突然会说好多话。

每看到一个新鲜事物,就开始絮絮叨叨自己的想法。

旅行中的丰富经历,恰好能为孩子提供良性丰富的感官刺激。

大脑越是被刺激,掌控着思维的神经也更具灵活性。

04

  • 让孩子头脑、手脚都充分动起来。


小男孩辛巴,因为爸爸的工作关系,从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去过南极,也深入过亚马逊雨林。


户外旅行,带给辛巴的,不仅是好的体魄,也有足够开阔的眼界。

不到十岁的他,在镜头面前有着很强的表现力。

孩子的成长,当然并不局限于校园和课堂,而是可以贯穿在整个户外活动的过程中。

1. 从周围10公里开始,边玩边学。

从家附近开始旅行,周围十公里以内的公园、书店都非常值得一去。

2. 出行时准备好工具。

帮孩子准备好探索自然的工具。

比如放大镜、适合收集植物昆虫的袋子和盒子、望远镜、指南针。

3. 教会孩子做旅行攻略。

长途旅行时,让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目的地。

和孩子一起翻阅相关资料,了解某地的风景名胜、历史风物、民俗习惯等。

让孩子学会策划旅行中的各个环节,在过程中,便已满是收获。

4. 引导孩子完成旅行日记。

每次出行时,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语文或者历史课程来选择目的地,回去后引导孩子完成旅行日记。

5. 将运动培养成孩子的一项习惯。

4岁之前孩子没有发育成熟,不宜运动。

但可以多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引导他体验、探索各种身体活动。

4-6岁,最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是走、跑。

6岁之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

滑雪、游泳、骑车、踢球,都可以尝试。


内向腼腆的孩子,适合充满竞争感、团队精神的球类运动,锻炼孩子的同时,还能提高社交力,帮助孩子释放过多的紧张。 

攻击性强的孩子适合静态运动。

比如芭蕾、太极、爬山,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可以使他在运动后变得更安静,更专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带着孩子去从未去过的道路或村庄里,探索未知的世界,带孩子在一场一场的户外活动中释放压力,他们必将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书本走向户外,走向更远的世界。

点亮在看,把文章分享给更多的父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叛逆、
李玫瑾说:“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李玫瑾: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面学习,会毁了娃
怎么刺激大脑开发提升脑力?为什么要刺激大脑呢?
暑假孩子“宅”在家里的两大危害 | 精选
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