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赋权拓能促振兴

     交城县苏家湾村用“犄角旮旯”的小片荒地,换取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观念认知,换取与旅游市场接触的机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其旅游产业发展“蝶变”。

集体产权制度给村民带来真正的实惠: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离石区信义镇康家岭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把实惠让给了农民。

石楼县在试点托管2.2万亩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巩固全县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全面扩大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

这些变化只是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改革始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发展、促进工作的根本动力。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7年5月,孝义市作为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个试点县之一,拉开了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序幕,并试出成功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幕布一起唱大戏。这场戏该怎么唱,如何能唱出“活力”?2019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市农村经济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紧紧按照中央、省、市确定的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围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股权设置股份量化、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登记赋码颁证等工作重点,掀起了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热潮。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所有村组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完满收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全部完成,共确认109.68万户305.54万人,通过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完成了4296个村组的股份制改革,完成了1960个村组的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6256个,赋码率达到99.76%,颁发集体经济组织证6256个,发证率达到了100%。

通过改革,村集体家底被真正厘清理顺了,农民群众真正成了集体家底的投资、决策、受益人。在股份合作制改革村,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广大农民群众在切实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的过程中,昂首阔步迈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也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吕梁样本”。

强化顶层设计,把稳改革航向

这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更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

时代使命、历史责任。在改革过程中,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在2018年5月,按照中央、国务院、省有关精神,在第一时间牵头制定出台了《吕梁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吕梁市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全面铺开了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9年5月,在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单位后,市委、市政府立足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试点任务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台《吕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兼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同时,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列为市长督办的重大改革任务,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此项工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改革落实,多次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推进会、业务培训会,进行全面部署推进。目前,全市13县(市、区)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在推进工作中,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足全市实际,及时出台定期报告制度、百分考核制度、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包乡制度、督查制度、通报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注重环节流程到细化工作步骤,从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到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并按时间节点考核交帐,规定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步骤,把握重点环节,严格按照建立机制、政策宣传、清产核资、成员确认、量化资产、建立组织、发展集体经济7个重要环节展开工作。清产核资按公布、清查、审议、公示、请示、汇总、调账等7个程序进行;确认成员按调查摸底、制定办法、备案批复、公示认可、民主审议、建册登记6个程序进行;折股量化按资产分类、确认资产、股权设置、细化股份、折股到人、确权到户、股份登记7个程序进行;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按健全章程、民主选举、健全机构、公示备案、规范登记等5个工作程序进行,有效保障了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

离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特别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主动听取工作汇报,时刻督促工作进展,切实解决具体问题,为产权制度改革保驾护航,促进了全区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中阳县柳沟村摸着石头过河,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个实施办法都能依法依规按文件、按流程进行,把改革的目标真正放在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持续增收上;兴县寨上村紧紧扭住党建引领不放松,以壮大集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提升群众获得感,以补充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的40年间,农村人口有增有减,有进有出,但集体资产的权属几乎未动。产权归属不清、成员界定不明、受益分配不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个个都是“硬骨头”。

没有难度不叫改革,改革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就得迎难而上、敢闯敢试。

在推进过程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农经部门迎难而上,针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资产构成各异,农民诉求不尽相同,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科学划定集体资产量化范围,分类改革产权制度。重点将集体经营性资产纳入折股量化范围,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采取不同的资产量化形式,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我市于2019年7月底,就基本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建立了集体资产台帐,并对清产核资开展“回头看”,将清产核资结果纳入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同时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编制出成员清单名册。

厘清集体家底,理顺产权归属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理清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这本帐,在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基础上,将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个成员头上,有效利用存量资本发展生产经营,收益按股分配,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以充分调动成员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厘清集体家底,理顺产权归属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

孝义市留义村在清产核资时,对集体全部资产、债权、债务进行逐一盘点核实,对于利益相关人全部见面核实,在群众及债权债务人无异议后才登记清算。对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三类资产分别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出不同的核算办法。3.09亿元总股本、232万元债权、3973万元债务以及千余亩登记土地没有一个异议;临县孙家沟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农村“三变”改革县级试点村后,早安排、早部署,细化工作流程,狠抓重点,环环相扣,扎扎实实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村委主任王玉成和村民一道,积极谋划改革,立说立行,亲力亲为,投身到孙家沟村的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

我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特别重视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动员部署、制定配套政策、组织开展培训、分步开展清理,每个时间节点都把握有度、措施得力、推进扎实。

从资产清查到数据审核,从成员认定到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能及时报送上传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从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到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健全完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和监管等各项管理制度,到实行台账管理;从健全年度资产清查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到对集体与外部单位、部门的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从全面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到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从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从多种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到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各个环节围绕 “三变”改革思路,统筹财政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撬动银行贷款、盘活农村和农民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019年9月底,全市13县(市、区)165个乡镇3124个行政村6459个村组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按照2017年12月31日清产核资时点,全市资产总额234.9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8.4亿元;负债总额119.7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01.52亿元,长期负债18.19亿元;所有者权益115.22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289.2万亩,其中农用地1622.11万亩,建设用地184.27万亩,未利用地482.81万亩。农用地总面积中,耕地802.21万亩、园地64.59万亩、林地516.93万亩、草地153.66万亩、农田水利设施用地(沟渠)11.70万亩、养殖水面(坑塘水面)用地0.41万亩、其他农用地72.62万亩。

清产核资市级抽验的1300个集体经济组织,全部符合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清产核资验收工作的要求,总体良好;省级共抽验1个市级、13个县(市、区)、39个乡镇、7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验收合格,总体评价为优秀。

全面推进实施,卓显改革成效

改革绝非易事。农村各种矛盾问题互相交织,各种利益诉求互相碰撞,稍有不慎,改革成效不明显,甚至还会影响当下农村经济发展。

面对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阻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经部门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以乡村全面振兴的视野进行谋篇布局,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拿出更多实招好招,在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蹚出了一条新路,也探索出了一些工作亮点。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发放股权证书,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规范集体资产监管和运营,汇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模式。

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产权制度改革和清产核资数据系统录入培训会,共培训1500余人次;印制发放6000本《吕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资料汇编》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问答》;持续通过吕梁电视台、吕梁日报等新闻媒介进行大力宣传,如在吕梁电视台《沃土》栏目开辟专题展播典型经验;组织县(市、区)领导及业务骨干等220人分别到浙江省余杭区、安吉县和我市孝义市进行培训与观摩学习,吸收借鉴外地和当地的好做法好经验。

从2018年开始,市级安排专项工作经费219万元,县级安排498.2万元。2019年仅市级切块经费安排500万元。2020年,我市从市级支农切块资金中拨出213.5万元,专门用于各县(市、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专项经费的及时落实,有效保障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前,部分村先行先试,取得了成功经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改革发展模式,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总结,先后推出孝义市留义、中阳县柳沟、临县前青塘、方山县后则沟、离石区康家岭等20个村典型经验,并在第一时间在全市广为宣传,示范推广。

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为了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度,我市在改革初期就出台了《关于农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积极动员农村扶贫力量投身产权制度改革。

岚县蛤蟆神村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临县罗家山模式、石楼“党支部+”模式不仅激活了改革动力,更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动;石楼县的农业生产托管走在了全省前列;交口县石口乡更是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子。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全方位改革和立体式施策,目前全市312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破零”目标,各县(市、区)将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股份合作经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截止2020年9月底,全市有8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给成员分红达6361.39万元。

从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乡村振兴贷”风险补偿基金实施方案(试行)》(吕政办发〔2019〕70号)的推广,从市政府注入专项风险补偿基金6000万元,到“乡村振兴贷”风险补偿基金使用监管合作协议的签订,我市积极探索金融企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政策,以最强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市首笔金融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肉鸭养殖项目贷款已经投放。当前第二批、第三批已入库,真正实现了金融支持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零”的突破。

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为使农村集体“三资”发挥最大效力,规范运行管理农村集体“三资”,我市利用与农业银行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为全面实现全市农村“三资”网络化管理和银村直通结算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运行做好了充分准备。目前已培训6期400人, 全市“三资”监督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行。

短短三年时间,一场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紧锣密鼓遍布吕梁,全市在积极稳妥走好改革“六大步”的同时,破除层层藩篱,使改革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推进,也进一步凝聚起民心民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完善了乡村治理体系,为全市乡村振兴增添了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经验5——湖南常宁:紧扣重点推进改革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壮大集体经济——北京市海淀区、河北省馆陶县、湖南常宁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4
农业部部署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试点县要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阳泉: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流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