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临床病例分析
userphoto

2022.07.05 河南

关注

丘脑是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导中继站,与机体许多系统有广泛的联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表明丘脑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可导致包括记忆、学习、情感、执行能力、注意力、阅读能力等多个认知领域障碍[1]。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病因主要有脑血管病、感染、脱髓鞘、代谢和中毒性脑病等。不同病因所致双侧丘脑病变的治疗不同,因此对于病因的鉴别十分重要。目前关于双侧丘脑病变的研究多为单种病因或个案报道,缺乏不同病因导致双侧丘脑病变的综合分析。现将我院收集的6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相关疾病的认识。

1病例资料

例1,男,50岁。以“意识不清9 h”为主诉入院。患者9 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意识不清,由家人送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d=4.5 mm,光反射消失,压眶无反应,疼痛刺激四肢不动,Babinski征(L:+,R:+)。头部CT: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对称性低密度灶。头部MRI: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可见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影(见图1)。诊断考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降糖等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例2,女,48岁。以“意识障碍、行为异常1 m”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1 m前凌晨2点睡眠时突发大声喊叫、胡言乱语、手脚乱动、不认识家人,之后被送往当地医院行头部MRI检查,提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上述症状略好转,但仍有不认识家人、记忆力差及右手不自主摸索,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史:糖尿病病史。查体:神志尚清,问话尚切题。定时、定向、计算力、记忆力减退。双瞳孔等大正圆,D≈3.0mm,光反应灵敏。眼球左右运动充分,上视不能,下视不充分,无眼震。余颅神经查体未见确切异常。四肢肌力Ⅴ级。Babinski征(L:-,R:-)。头部CT:双侧中线旁丘脑低密度灶。头部MRI+DWI:双侧中线旁丘脑长T1、长T2信号,FLAIR、DWI呈高信号;中脑脚间窝软脑膜表面FLAIR呈高信号,呈V征(见图2)。头部MRA:右侧大脑后动脉较对侧纤细。诊断考虑双侧丘脑梗死(percheron动脉闭塞),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稳定斑块、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仍有一定程度的记忆力、计算力减退。

例3,女,42岁。以“头痛8 d,胡言乱语3 d”为主诉入院。患者8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双侧顶枕部紧箍样疼痛,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旋转、复视,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无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无肢体麻木,无肢体活动障碍,无二便失禁,无抽搐,行头部CT检查,未见确切异常。3 d前21:30左右家属发现患者眼神异常、胡言乱语,行头部MRI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异常信号影。2 d前就诊于我院急诊,患者意识障碍症状时有加重。既往史:子宫肌瘤、贫血8 y,平素月经不规律,每次月经期约8 d,经量大,月经周期约20 d。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差,贫血貌,睑结膜苍白,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Ⅴ级,Babinski征(L:-,R:-)。头部MR平扫+DWI+增强MRV: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影,直窦显示不佳,静脉窦血栓可能性大(见图3)。诊断考虑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无意识障碍发作。

例4,女,22岁。以“精神异常6 m,口角歪斜1 m,头晕、走路不稳、言语增多1 w”为主诉入院。查体:欣快状态,言语流利,自发言语增多,MMSE:29分,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略浅,余颅神经查体未见确切异常,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无异常,Babinski征(L:+,R:-),双上肢指鼻试验、轮替试验正常,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麦氏征(+)。头部MRI平扫+增强:双侧丘脑、脑干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可见斑点状强化(见图4)。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例5,男,60岁。以“糊涂、胡言乱语1 m”为主诉入院。约1m前家属发现患者糊涂、记忆力差、走路不稳,并逐渐出现胡言乱语、幻觉。糊涂、胡言乱语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间期可与家属正常交流,但发作次数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3 d前家属发现患者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科。患者平素好饮白酒。查体:神志恍惚,言语正常。双瞳孔等大正圆,D≈3.0 mm,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查体欠合作。双侧额纹以及鼻唇沟对称,软腭及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伸舌居中。颈强阴性。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BCR (L:,R:),TCR(L:,R:),PSR(L:+,R:+),ASR(L:+,R:+)。Babinski征(L:+,R:-)。感觉及共济运动查体无法配合。头部MRI平扫+增强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见对称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见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影(见图5)。诊断为Wernicke脑病,给予维生素B1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例6,女,27岁。以“双手颤4~5 y,加重0.5 y”为主诉入院。患者5 y来双手颤,右手先开始,生气紧张时加重,睡觉时不颤,体检发现肝硬化、脾大。家族史:爷爷、爸爸手颤。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眼K-F环(+),颅神经查体未见确切异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不自主抖动。头部MRI平扫+增强可见双侧壳核及丘脑T1等信号,T2及Flair序列病灶呈现对称性高信号,增强病灶无强化(见图6)。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限制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泄,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

6例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比较(见表1)。


2讨论

丘脑对于人体功能至关重要,对机体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感觉运动系统以及大脑皮质的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丘脑在功能上主要包括:(1)处理唤醒和调节疼痛;(2)调节除嗅觉外的其他所有感觉域;(3)控制运动和语言;(4)促进认知功能;(5)调节情绪和动机[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次提出并命名[3],是后循环缺血的一种较特殊类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7.6%。病变累及2 cm范围内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的分叉部位,即两条大脑后动脉、两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此部位血管的闭塞可以出现其供血区域的多发梗死,包括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脑桥等,呈双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病灶。TOBS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脑干首端梗死的症状、体征和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的症状及体征。前者包括瞳孔及眼位改变、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注意力和行为异常、异常运动和半侧投掷等。后者包括视物不清、视野缺损、皮质盲、失认、视觉失用、视物变形、运动及感觉障碍等[4]。CT或MRI影像学检查对TOB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特征表现为双侧丘脑梗塞,CT上可见双侧丘脑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灶,即所谓的蝶形低密度[4]。除丘脑梗死外,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也常见到梗死灶。治疗主要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治疗,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由于后循环梗塞病死率高,溶栓治疗在时间窗上可适当放宽,机械取栓术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TOBS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和侧支循环建立速度有关。研究结果显示3 m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低者远期预后较好[5]。例1患者为中年男性,急性起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以意识不清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影,符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降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少见。丘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支血管,分为四个区域:前部、旁正中部、下外侧部、后部,其中旁正中部由丘脑穿通动脉供血,存在一种特殊的解剖变异[6],即双侧丘脑穿通动脉共干起源于一侧大脑后动脉P1段,其共同主干称为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该动脉闭塞后可导致双侧丘脑旁正中部梗死,伴或不伴中脑梗死,称AOP梗死,又称为AOP综合征。AOP梗死仅占所有脑梗死的0.1%~2%[7]。AOP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垂直凝视麻痹、记忆力下降”三联征[8]。AOP梗死若中脑受累,临床表现除眼球垂直凝视障碍外,还包括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眼睑下垂、眼球内收障碍、复视、瞳孔改变等[9]。此外,AOP梗死还有语言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的报道[10]。AOP梗死急性期头部MRI表现以双侧丘脑旁正中部蝶翼状DWI序列高信号改变为典型。伴有中脑受累时可见中脑上部腹内侧近脚间窝处DWI序列高信号改变,典型者呈中脑“V”字征,该征对AOP梗死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由于AOP纤细,血管影像学一般难以发现,一般根据缺血部位推测其存在。AOP梗死的治疗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例2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临床出现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查体发现垂直凝视麻痹,符合AOP梗死的三联征,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中线旁丘脑长T1、长T2信号,中脑脚间窝软脑膜表面呈V征,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病情好转。

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约占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10%。脑深静脉系统包括左右两条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和由它们汇合而成的大脑大静脉即Galen静脉,最后引流至直窦,主要收集大脑半球深部的白质、基底节、丘脑、间脑、内囊、脑室脉络丛及部分小脑、脑干等的静脉血。故DCVT形成可出现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的症状。DCVT的临床表现与静脉梗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头痛,有时伴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如失语、运动障碍、忽视、偏盲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血液病、凝血系统异常、感染、抗心磷脂抗体升高、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脱水等,还有其他不明原因[11]。DCVT的MRV直接征象为受累静脉高血流信号缺失,恢复再通后静脉边缘模糊、血流信号不规则。DCVT的间接征象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DWI、FLAIR均为高信号。因丘脑和基底节核团仅一条大脑内静脉回流,侧支循环差,而且灰质核团对缺血、缺氧敏感,故大脑大静脉和(或)直窦血栓形成时,造成大脑内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双侧丘脑、基底节对称性的水肿、梗死甚至出血[12]。目前DCVT的治疗以抗凝为主,同时辅以降颅压、对症治疗及预防病因等综合治疗。尽早给予抗凝治疗能预防DCVT再次复发和明显改善预后。对于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可服用华法林3 m;对于病因不明的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可服用华法林6~12 m;对于复发性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可考虑终身抗凝治疗[13]。例3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既往子宫肌瘤、贫血病史,临床表现为头痛、胡言乱语,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双侧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直窦显示不佳,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明确,给予抗凝、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累及脑和脊髓的脱髓鞘疾病。该疾病是由免疫反应介导的,具有单相病程、多发病灶、病程发展快速等特点。ADEM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脑病的症状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感染、出疹和疫苗接种史,少数患者可无明显诱因。ADEM的临床表现与炎症脱髓鞘累及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14]。脑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头部磁共振以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为主要特征,病变呈多发病灶、不对称性,分布于皮质下白质、脑室周围、脑干、小脑、丘脑等部位较多见[14]。ADEM易累及丘脑和基底节区[15]。ADE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分子模拟学说:感染或疫苗接种触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产生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导致抗原抗体反应致脱髓销;(2)炎症瀑布反应学说:感染后引起中枢神经组织损伤,继发自身免疫反应,感染造成血脑屏障破坏,导致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3)抗体的作用:ADEM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经过治疗后MOG抗体多消失,MOG抗体存在提示预后相对良好。例4患者青年女性,亚急性起病,以精神异常、头晕、走路不稳、言语增多为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脑干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斑点状强化,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符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诊断。

Wernicke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营养障碍性疾病,由硫胺(维生素B1)缺乏所致,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危及生命。长期酗酒导致的慢性酒精中毒是维生素B1缺乏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长期(10 y以上)及大量(>0.2 kg/d以上)饮酒者。开始饮酒的年龄越小,发生的机率越大,临床表现也越严重。其次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胃肠外营养、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妊娠剧吐、器官移植等[16]。Wernicke脑病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症状,部分报道有“四联征”,即在“三联征”基础上再加上多发性神经病[17]。但临床上具有典型三联征的患者仅占不到1/3,多数患者只出现1种或2种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不具备上述任何症状。头部MRI典型表现为第三、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乳头体等中线部位出现对称性异常信号,具有诊断指导意义,但亦有少见部位如双侧额叶皮质、双侧尾状核头等部位异常信号。早期诊断并治疗,其临床症状可在数小时内得以改善。但病情较重或诊断较晚的患者,多数在治疗2 w后症状才能逐渐好转,这可能与发生了脱髓鞘和血管病变有关[18]。由于维生素B1在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疑诊Wernicke脑病但尚未补充维生素B1时,不能使用葡萄糖,可能会加重维生素B1的耗竭,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例5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长期饮酒史。临床出现三联征中的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异常信号。给予维生素B1治疗后,症状好转,符合Wernicke脑病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由ATP7B基因的突变而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及排铜障碍,过量的铜不同程度地沉积在机体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角膜等,引起各脏器形态结构破坏与功能改变,主要导致肝硬化和以基底节改变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19]。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5~3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环,偶有患者以闭经而就诊。神经系统的表现以锥体外系病变症状为主,包括僵硬、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共济失调、舞蹈症状、帕金森综合征等。震颤是WD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之一,特征性震颤为近端肢体的不规则抖动。最常见的头部MRI表现为两侧豆状核对称性T2WI高信号,丘脑、内囊后肢、中脑、脑桥、大脑脚、小脑脚可出现对称性病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肝脏移植等,基因治疗尚未成熟。若能早期诊断,早期低铜饮食和排铜治疗,患者可实现疾病缓解,并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20]。例6患者为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双手震颤,有肝硬化、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下降,头部MRI表现为双侧壳核及丘脑对称性病灶,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疾病有很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同时结合患者其他的辅助检查及既往史、家族史等进行鉴别。本文通过分析6例不同病因引起的双侧丘脑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疾病的诊断思路,减少误诊的发生。

文献出处:郝悦含,伍博晰,何志义.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临床病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07):596-6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侧丘脑梗死(Percheron动脉梗死)一例---浙二神外周刊(第175期)
累及双侧丘脑的 15 种疾病,你遇到过几个?
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
双侧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这个病你能想到吗?
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MRI表现
急性获得性代谢性脑病基于DWI的诊断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