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家孩子太内向, 长大难有出息”,内向=没出息,您怕是对内向有什么误解吧?!

你家孩子这么内向,

长大难有出息啊!!

每个内向孩子父母的心中都有一个“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这些孩子“古灵精怪”、“活泼开朗”,遇到父母的朋友时总能大方的叫着“叔叔阿姨好”,是小区的孩子王,身边玩伴环绕,爱笑又嘴甜……

于是他们努力地改造着自己的孩子:

“不要躲我身后,就不能叫个叔叔吗?谁教你这么没礼貌的?”

“多出去找朋友玩,天天呆在家干嘛?!”

“你这么内向,以后怎么交朋友?这样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你看 XXX,就是从小和你一样不爱说话,见人腼腆害羞不敢说话,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

劝着,骂着,拉着,扯着,一次次的把孩子推向人群,巴巴的希望孩子能变得外向点。

内向的孩子仿佛都是“问题儿童”,被贴上各种异类标签,在长辈的眼中,他们胆小怯弱、自闭自卑、扭捏、没有活力,没有创造力……

我作为一个内向者,从小也是父母操碎心的对象,他们更是使劲奇招“逼我”变外向。

开口叫一声阿姨就给我 5 块钱(童年的辣条 1 毛钱一片),过年给每位长辈说一句吉祥话就给我 10 块钱,参加学校的表演节目就奖励我一整套芭比娃娃……

“内向 = 没出息”,似乎成了长辈们的共识。

好在无数的调查研究和事实数据都一致打脸了这个结论。

成功者当中,

有将近 70% 的人属于内向者。

美国的琳达·西尔弗曼 30 多年来通过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IQ 越高的人,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成功者当中有将近 70% 的人属于内向者。

他们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喜欢对感兴趣的事物深度挖掘。

而且,内向在九型人格中偏向 5 号性格,属于观察者,具有更强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乐于自处;热爱学习,深入思考,擅长创造性新思维和艺术创作。

爱因斯坦很晚才学会说话,一直到 7 岁时他依然是个沉默寡言,不太愿意说话的孩子。但他很专注,他喜欢长时间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寝食。

李嘉诚说:“我是个生性腼腆的人,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

比尔·盖茨说:“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并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并能阅读任何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文章。”

腾讯CEO马化腾和百度CEO李彦宏也曾表示自己是个内向的人。

这些“成功人士”让我们我们看到了内向者的非凡才能为世界创造的无限价值。

内向不是缺陷,是同样值得欣赏与赞扬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锲机,内向的人更专注,往往能一鸣惊人。

内向不是病,也不是缺陷,

更不需要治疗!

“内向怎么纠正?怎么才能让孩子变得活泼外向,积极自信呢?”

“孩子这么腼腆,怎么能交到朋友?”

“孩子太内向,什么事都憋着心理会不会不健康?”

会提出这些问题的父母,还是源于对“内向”的不了解。

最早提出内向概念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

内向和外向的差别,在于心理能量的根源方向,内向的人,能量多来自自身的内在世界;外向的人,能量多来自外部世界。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充电。

怎样理解呢?

比如当你让孩子和一个陌生人打招呼时,外向的孩子通常就直接脱口而出了,因为妈妈“指示”他了。

而内向的孩子呢,他会想:我不认识这个阿姨呀,我为什么要和她打招呼?我要怎么和她打招呼,淡淡的就好还是要表示的很亲切?

内向的孩子思考的往往会更加深入 ,也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比较不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内向的孩子是不是容易自闭?”

内向的孩子的能量来自于自身内在世界,太多的刺激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相比较陌生吵闹的环境,他们更喜欢待在熟悉的家里,和亲密的家人,喜欢的玩具、绘本做伴,所以不用担心,这并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闭。

“为什么很多内向的孩子都让人有种自卑怯弱的感觉?”

针对这个问题,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有问题的并非孩子内向的性格特点,而是父母对孩子内向的性格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肯定。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一般孩子在 8 个月~15 个月左右在认知能力、情感开始进步发展后,就会发生“陌生人焦虑”现象,看到生人就躲,婴儿期看谁都笑的孩子,可能被一碰就哭。

但这个现象很可能到 2~4 岁左右就会逐渐消退的 ,很多孩子却在家长一遍遍的“内向胆小人设”塑造中背负终身。

内向可引导,但不可强制,

强制改造可能遍体鳞伤。

正如《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所说:我们生来是外向还是内向,如同性别一样,都是我们的身份特征,无法改变。

内向天生的特质,所以,对内向的孩子做“纠正”的工作,基本不会成功。

(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区别)

不仅无效,正如前文所说,父母们一意孤行的“改造工作”还可能带给孩子终身难以弥补的伤害,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不能让父母满意,原本只是喜欢独处思考的孩子,慢慢就真的成了你口中的怯懦胆小,自卑自闭。

因为小时候长辈的“声声指责”,父母的“殷殷教导”,我也一直觉得自己的内向性格很不好,曾经也做过无数次的“变身”尝试。

大学时强逼自己参加了好几个社团,朋友聚会我充当“笑角”,还参加了“陌生人拥抱”活动,看起来八面玲珑,游刃有余,但每晚回到宿舍,我的心里都酸涩无比:

“我在干嘛,别人都当我是小丑吧?”

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胎。

后来我觉得再继续下去,我可能就要崩溃抑郁了,于是又变了回来。“变身”以失败告终,但我重新找回最舒服的自我。

内向的孩子,不需要标签,

需要的是正常呵护。

内向和外向都是性格的维度,没有优劣之分,父母根本无需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他们,在他们喜欢的领域里引导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随心的环境。父母与孩子建立的感情越深厚,就越能帮助内向孩子应对外部世界。

1、不要强迫孩子社交

内向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前都会有局促不安,父母只需要给孩子一点缓冲时间,他会慢慢找到和自己磁场的朋友。

我们不要强迫她热情社交,不过我们可以引导他如何结交好朋友,比如喜欢哪个小朋友可以和他微笑示好,可以给他送个小礼物,与小朋友有矛盾了应该如何处理。

家庭要给予他们正向的积极信息,而不是坏孩子、有缺陷、应该更外向等等。内向的孩子需要被自己的家庭接受和欣赏。

2、为孩子提供私人空间、私人时间

内向的孩子私人空间感、时间感很强,给孩子提供个人空间就等于帮他们恢复精力。

当你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劲的时候,提醒他:

“你现在不舒服是不是?我们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或者你自己在沙发待一会,妈妈马上来接你?”

让孩子暂时离开人群一会儿,恢复精力后他们又能变得开心起来。

了解内向孩子的脆弱之处,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注意他们的反应方式,这些都是学习如何满足内向孩子需求的重要途径。

3、提前告知孩子即将面对的社交场景

如果要带孩子外出,你需要提前和孩子说一下:

你们一会要出去见谁,去哪里做什么,你需要怎么做

这样便于孩子在心里预演一下,有个面对环境和人事变化的心理准备。

4、不要过度斥责,要引导孩子欣赏自己

内向的孩子大都比较敏感,自尊心强,换句话说比较“玻璃心”,过度的指责会让他们抑郁自责。

要多用鼓励,少用批评。内向的孩子往往天生就做事谨慎,自律性强,一旦事情做错,常常自己就开始自责。相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批评更加敏感。所以平时应该多鼓励。如果要批评,一定了解清楚情况,不要冤枉了孩子而使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受挫。

5、教孩子保护自己

内向的孩子比起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因此我们要教导孩子保护好自己。

要勇敢的和坏人说不,遇到欺凌事件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父母永远是他的坚强后盾。

同时也提前告知老师孩子的性格特点,平时也可以同老师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家有内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发挥指明灯和桥梁作用,你对孩子身体和情绪所发出的信号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够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个性。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价值。

内向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做自己,被接纳、被欣赏,而不是为内向性格感到羞愧。

文 | 辣麻麻 (ID:lamajiaoshi),本文系公众号“了不起的辣妈”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辣麻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假性外向,是如何消耗你的?| 专业性格测试
(内向与外向),是衡量性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不要轻易去打扰一个内向的孩子
安静呆着都不行,内向的孩子心里苦啊!
你宁愿要一个假装外向的孩子,却看不到安静的力量有多惊人|专访全球畅销书作者苏珊·凯恩
性格内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泼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