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古琴新曲



早在我少年的时候,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已经创作了《胜利操》和《**好》二首现代题材的古琴新曲。近年来,李祥霆大师创作了《三峡船歌》和《风雪筑路》二曲;许国华和龚一大师共同创作了《梅园吟》和《春风》;成功亮大师创作了《沉思的旋律》和古琴套曲《袍修罗兰》。2009年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创作录制了古琴专辑《心》。《袍修罗兰》和《心》都属于佛乐的范畴。其他琴家的诸多作品不一一列举。鉴于对古琴曲意境理解的深度和演奏技巧的难度。使古琴新曲的推广和传播很有限,也就是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



古琴演奏现代歌曲



古琴有三种传统演奏形式,即独奏、琴箫合奏和琴歌。琴歌即抚琴吟唱。从琴家搜集到的古代琴谱中几乎近一半是有歌词的琴歌。它是古典音乐和古典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近三百年来,大多数的古琴家多**于独奏。解放后,古琴与其他乐器合奏又兴盛起来,琴歌也逐渐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王迪开始发掘整理琴歌的工作,一共积累了百余首琴歌。著名的琴歌有描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凤求凰》;有应合唐诗配曲的《关山月》和《阳关三叠》等;更有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的长达十八段的大曲《胡笳十八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资深音乐家孟波(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倡导下,推荐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沈德皓,向古琴虞山派大师查阜西学**中国古代琴歌。此后沈德皓又向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学**弹古琴以及各琴家传承的琴歌。她和琴友合编的《今虞琴歌》是我国第一本有唱词和释歌、减字谱、简谱、五线谱的琴歌集,为后人学**、研究琴歌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从语言到文字,再从诗词到歌赋,都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方式。从古代到现代,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音乐的语汇就会有差别,音乐形象的表现无疑会有所变化。从吟到唱,从词演绎成曲,编写现代歌曲同样应该注重汉字的“四声”、语音语调,词语的声腔,即通常所述的“字正腔圆”。以保持音乐的民族性。

老一辈琴家也曾根据现代歌曲、乐曲移植为古琴曲。先辈古琴家沈草农、查阜西、张子谦三位老先生1960年编著的《古琴初阶》引用了《秧歌舞曲》作为基本指法的练**曲之一。1991年许光毅编著的《怎样弹古琴》的基本练**中,包括民间歌舞曲《采茶扑蝶》和电影歌曲《渔光曲》。

我在近十年教古琴的过程中,有不少学员特别是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要求用古琴弹奏一些现代歌曲,能和同学们交流。他们希望在演出时演奏一首传统乐曲,再加演一首优美的现代歌曲。这样让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古琴音乐的美感,有利于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选取现代曲编订古琴谱,既要充分发挥古琴音乐的个性,保持其浑厚的散音、清澈的泛音、柔和的按音;“吟”、“猱”、“绰”、“注”的技法,融合其鲜明的古琴特色。又要将它融化于现代歌曲伴奏音乐的共性之中。我在五十年代中学时代学**了钢琴、古琴和其它民族乐器,又主持了上海人民合唱团民乐队的伴奏工作。就读清华大学电机系时在军乐团学**指挥,继而担任了学校合唱队的指挥。退休后再跟胡维礼老先生学**吴门琴艺。基于微薄的音乐基础,尝试将一些优秀的现代歌曲编订古琴谱,供学员弹奏和参加不同场合的演出。

挑选其中各具有弹奏技法特点的乐曲,并在学员演出中获得好评的曲目。2010年1月编辑完成《现代金曲古琴谱》第一集,其中还包括了三首外国曲子《宝贝》《梭罗河》和《鸽子》。曲谱以“祥韵琴苑”的名义发表在《中国古曲网》上;并陆续刊登于《琴筝文化》琴刊;视频以“康乐平生”的昵称上传至《土豆网》。

2009年7月古琴名家杨青主编的《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出版。2012年3月又出版了《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二)》除影视典藏之外,还包括了昆曲选段、越剧选段和养心佛曲。这些对传统琴歌的创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古琴与昆曲



吾自幼喜爱国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时,**丝竹,同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大师)、叶绪然(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教授),陆德华(中国国乐团副团长)等同学组建上海人民合唱团民乐队,主持民歌伴奏。一次听卫仲乐、孙裕德出国汇报演出后,造访孙裕德先生家,小朋友们和师长一起合奏《春光花月夜》。再次聆听卫仲乐先生弹奏古琴,为其清净、圆润、古雅之音所感,接着从施文祥先生(上海蜜蜂滑稽剧团琴师)学琴。高中时初始爱看京戏,后喜闻昆曲。昆曲的伴奏一直以南方曲笛为主。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也吹得一手好笛。昆曲文词典雅、曲调 清逸,与古琴的清醇之声,交融于“水磨雅韵”。2009年中秋戏曲晚会上古琴大师李祥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与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苏州昆剧团的王芳合演昆剧《长生殿》。2013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戴晓莲特邀参演了上海昆剧团的“情境昆乐会”。

近年退休闲居,传授古琴之余,抚琴听曲。顿生为昆曲戏文谱古琴曲之念。适昆曲、古琴在2002年、2003年先后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起为弘扬此二传统之意。汤显祖之《牡丹亭》戏文广为流传。杜丽娘冲破封建桎梏,因梦而痴,因梦而死,情之所至,死而复生。古往今来,此等颂青春,扬爱情,励情志的戏文实为戏坛神作。引昆曲《牡丹亭》之传统曲牌作音乐主题。历时一年有余,于2011年春编曲完成《游园》、《惊梦》、《寻梦》和《回生》四章,谱成《古琴套曲·牡丹亭》。以传承千年古琴疏淡雅致的音乐之美承载汤氏笔下的旷世奇缘。同样曲谱以“祥韵琴苑”的名义发表在《中国古曲网》上;并陆续刊登于《琴筝文化》琴刊;视频以“康乐平生”的昵称上传至《土豆网》。



古琴与西洋乐器合奏



琴箫合奏是经典的演奏形式。鉴于琴和萧唯美融合的音色和乐感,成了器乐二重奏的绝配。琴箫合奏《关山月》《平沙落雁》等都是传世佳作。吴景略先生打谱的《梅花三弄》虽然没有留下吴景略老先生古琴独奏《梅花三弄》的录音资料,而吴景略先生和孙裕德先生两位大师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的唱片更是顶级的绝版音响。

近来已出现古琴与西洋乐器的合奏,也包括古琴与交响乐队的协奏,不少是优秀的创作。较好的互配是古琴与西洋长笛的重奏。古琴大师李祥霆和成功亮到国外演出时,和国外长笛演奏家即兴表演合奏曲目(也包括古琴、长笛和女高音的即兴演出)颇受欢迎。我也曾和西洋长笛演奏者合奏《阳关三叠》,获得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国音乐以单音音乐为主,除了个别乐器的部分音形作加花处理外,基本上是齐奏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处理重奏编曲时,音乐主题在两个乐器之间的转移,并加上和声、甚至复调音乐的处理,更是美妙绝伦。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件西洋乐器是“夏威夷吉他”,它也是我年轻时候学过的乐器之一。“夏威夷吉他”现在了解的人较少,它的型制与西班牙吉他相仿。弹奏时,琴是平放在大腿上,右手拨弦,左手扶住(类同左手中指长度和中指粗细的)铜质圆柱,移动压弦,从而得到不同的音高。由于铜柱来回移动的压弦就产生上、下滑音的音色,获得古琴演奏“吟”、“猱”、“绰”、“注”的音响效果。最近网上搜索到北京老紫壇乐队夏威夷吉他独奏曲《雪绒花》和北京夏威夷吉他名家名曲《意大利花园》等,介绍给琴友欣赏。琴友听后都认为夏威夷吉他曲的确非常适宜移植为古琴独奏曲的外国音乐曲目。



古琴用弦



民族乐器无论是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历来使用的都是蚕丝弦。二胡率先接受西洋小提琴的影响改进使用钢弦。以后京胡也改进用了钢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琵琶大师刘德海改进制作了全半音琵琶,并进一步采用了钢弦。他革新的钢弦其芯是钢丝的,外面缠上的弦也用金属丝的,称为全钢弦。传到上海,外面金属丝的缠弦改为尼龙丝,称之为尼龙钢弦。直至现在北方琵琶用全钢弦为主,南方琵琶用尼龙钢弦为主。以后逐步推广用于其他弹拨乐器,包括古筝也普遍用上了尼龙钢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市面上根本没有古琴弦供应。我只得挑选七根古筝弦,改动一下变通使用。后来古琴用的尼龙钢弦问世,解决了广大古琴爱好者的用弦。蚕丝弦的音质柔软,适宜弹奏传统的古曲。有不少弹奏者还是喜欢用丝弦,但是材质优良的蚕丝很少,丝弦的制作工艺又繁复,所以价格很贵,寿命也短。尼龙钢弦音质明亮、音色较硬。然后又开发了全尼龙的琴弦,就是用尼龙丝芯代替了钢丝芯,音色比钢芯的尼龙钢弦要柔软些,但是尼龙芯的弱点是钢性不够,张力不足,容易走音,所以推广甚微。根据琵琶和西洋乐器用弦的启示,去年,我通过琴友冯杰给制弦的上海乐圣乐器有限公司推荐试制全钢丝的古琴弦,即除了钢芯之外,外缠的尼龙丝也改用金属丝,也已初见成效。以我之见缠绕的金属丝最好采用银丝,国外多种乐器和国内扬琴也都有采用银丝缠绕的钢弦,就是成本高些,但其音质更好。

古琴用弦并非这种弦好,那种弦不好,而是对应于不同的琴,配以不同的弦,适宜弹奏不同音色风格的曲子。弹传统的古曲当然用丝弦为好,弹西洋风格的曲子全钢弦就有它的优势了。随着古琴表现风格的丰富,采用不同类型的古琴弦是必然的趋势。

时代在前进,音乐在丰富。扎根于传统,继而发展创新,做到根深叶茂,拓展授众。古琴音乐不能成为“博物馆”的音乐。“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这句话不能片面的理解。司马相如的《凤求凰》不是弹给卓文君听的吗?莺莺操琴不是弹给张生听的吗?极其著名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失去了知音后把琴也摔了,就此永不弹琴。在梅兰芳写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就写到戏曲的发展:一条是观众,一条是时代。戏曲是如此,古琴也是如此,要做到又传承、又学**、又创新。正如作曲家谭盾说的好:“把传统的音乐传承下去,把未来的音乐创作出来”。古琴音乐必将随着时代的进展,既传承传统、又发展创新,将会拥有更多的授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千年的等待: 古琴的哲学精神与非遗价值
古琴丝弦:不应消失的美丽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从博物馆走向复兴
龚一先生7月九派琴会讲座实录(中)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发展----成公亮写于南京艺术学院寓所(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