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说“素质教育”

 

说了很多素质教育,可是有许多人还不知道到底要学什么,现我将《荀子·子道》篇中部分文章解释如下,详情请看《荀子原解》原文。

作为儿子作为臣子作为部下,当然首先要服从父母亲或者是君主领导,所以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就是“入孝出弟”,然后是“上顺下笃”,然而荀子认为,在大事情上,人们应该首先服从人生的道路或者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能盲目地服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这里又要回到“”的问题上来了,自汉以后,世人谈“”都是孝敬、孝顺等,也就是说,孝,就是听话,就是敬爱老人,不论长辈的是非曲直,反正服从就是“”。这与“”的本意也就相去甚远了。“”字,本意是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字。西周时,周公告诫其弟康叔说:“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友”即悌的意思。《诗经》里也有不少有关孝、悌方面的内容。但自从春秋战国以后,“”字逐渐就演变成为一般民众形容“孝顺父母”之意了。为此,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批评过这种说法。《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继承先辈之志有三种过错,没有传承下去为最大的一条。舜没有禀告就选取了禹,是因为没有继承人。所以君子们认为这等于是禀告了一样的。孔子的“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学习,若是统而收之,则糟粕不能去,而精华亦将埋没其中。所以,孔子有选择地约束和规范、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有选择地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才能立起“”的根本。中国人有个不太好的陋习,当代的权威是不能推翻的,你若是有怀疑,试图对权威提出批评,那准是十恶不赦了。所以,犯上者,鲜矣!太少了。因此,“”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敬爱奉养父母之意,而应作为广义的“能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来理解,才符合“”字的本义。

弄清楚“”的意思,后面的话也就好懂了,为什么要服从道路不服君主,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服从父母呢?人生有道路,组织有道路,国家也有道路,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的道路,根据道路来确定人的行为,是理智的,根据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的意志来确定人的行为就不对了。人,既要服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更要服从万事万物发展的道路,因为万事万物发展的道路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人,当君主领导的,当父母亲的,不可能在每样事情上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在“”的同时,在选择行为方式上,一定要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果偏听偏信,愚孝愚忠,不遵照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规律,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荀子接着说,就象人的意志要安于社会行为规范,言语要按类别使用一样。人在五、六岁以后,都会有羞耻心,如果父母君长命令当众撒尿,我相信很少会有人服从,因为这是社会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忠孝”而脱开裤子。这就是人的意志要安于社会行为规范之意。言语的使用也是这样,在饭桌上不能谈厕所里的事,在公共场合不能谈夫妻间的事,即使是父母君长有命令,也很少有人能服从。所以荀子说,弄懂以上这些,那么儒家的道路也就完备了,虽然是舜也不能再增加什么了。确实如此,我们现代人如果能弄懂这些,也就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孝子不服从父母君长的命令的原因有三条:如果服从命令亲人有危险,不服从命令那么亲人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是恰当的;服从命令亲人就有辱,不服从命令亲人就能荣耀,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最佳行为方式;服从命令就如同禽兽,不服从命令就能修饰自身,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尊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就不是孝子;不可以服从而服从,就是不恰当;明白了服从与不服从的最佳行为方式,而能致力于恭敬、忠实诚信、端庄正直而且谨慎地行为,那么就可以称为很大的孝了。传说:“服从道路不服君主,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服从父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虽然劳苦憔悴但不会失去恭敬的态度,面临灾祸患难而不会失去最佳行为方式,那么不幸父母君长不顺心而自己被厌恶但自己又不能失去对他们的爱,不是仁爱的人是做不到的。《诗经》上说:“孝子孝的精神不能缺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做儿子的,做弟子的,在父母君长面前应该持什么态度,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不得不讲究一下。象子路穿着隆重一样对不对呢?孔子认为不好。一个人穿着很隆重,就会使别人害怕接近,就会使人敬而远之,当然,在公共场合可以这样。所以孔子认为儿子、弟子在父母君长面前不可以穿着得很隆重,这样会使父母君长害怕接近。孔子打了个比方,上游的源头水很小,故而可以使人亲近,下游的水大,故而使人害怕。使人害怕了,又有谁能敢规劝呢?所以,在父母君长面前,应该穿着得简单一点,要使人感觉到亲近。再一点,“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这也是子辈在父母君长面前应持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既然是自己的父母君长,自己有多少本事,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呢?

这一节似乎是孔子对弟子们进行考试,试题只有一个,但回答有三种。这三种回答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所以这里只列举出子路、子贡和颜渊三人。参加考试的当然不止这三个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回答。使别人知道自己,那就需要努力表现自己,因此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要围着自己转,需要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理解自己,这种思想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已经批评过,为人处世最关键的是自己能不能先去理解别人,为什么非要别人来理解自己呢?自己如果能理解别人,也就会知道别人理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不理解自己。所以为人处世最先要做到的是去了解别人,知道别人,理解别人。然而,很多人缺乏自知之明,虽然能做到了解别人、知道别人、理解别人,可是自己却不了解自己。面对着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自己到底懂什么?知道多少?很少有人会去想。很多人只是在狭隘的环境里自以为是,用自己狭隘的知识面、知识层次来解释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面对着自己不懂的,没有见过的,他们就牵强附会地去进行解释,以表明自己的学识渊博,然而最后却弄巧成拙,笑话百出。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只有知道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才能使自己能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才能真正去了解别人、知道别人、理解别人。才能真正做到使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理解自己。

君子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形势的发展,所以不妄求,不盲目追求,而能在目前的环境和形势下自得自乐,所以不忧虑。因为他知道在机遇到来的时候,他终会得到的。而如果得到以后,他就会乐于有所作为,因为他已经为此而做好了准备。小人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总想追求那些自己不可能驾驭的事物,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所以整天地忧虑。如果得到以后,因为自己驾驭不了,控制不了,所以时时害怕失去,所以整天忧虑。这就是知不知道自己的区别!

本篇《子道》,其实应该放在《臣道》后面,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那为什么被编在后面了呢?可能这篇《子道》是荀子还没有写完的文章,荀子的弟子们在编纂《荀子》时,略加修改而放在后面。本篇所阐述的是做儿子做弟子的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不论是“从命,不从命”的问题,还是“从道不君,从义不从父”的问题,荀子所着重的还是“仁义礼智信”问题。即用智慧,用诚信,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最后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因为只有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快乐而幸福。如果自己身边都是仇人、怨人,自己怎么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呢?这一篇文章实在应该是青年学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谏争章第十五
为什么要读《荀子》?
【荀子哲学系列31】庸人与圣人有什么区别
儒家思想精华辑录
《荀子》子道-2
《大学原解》之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