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够遗弃万物而返回自己的本性

【原文】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

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忘其本,即合于若性。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故人性欲明,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荧。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古者圣人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于非誉,目淫于采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下。圣王托于无适,故为天下令。

【译文】老子说:治理万物的人,不以万物来应和;治理应和的人,不以应和来对待人;治理人民的人,不以人来对待君主;治理君主的人,不以君主来对待欲望;治理欲望的人,不以欲望来对待本性;治理本性的人,不以本性来对待规律;治理规律的人,不以规律来对待道路。

以道路的根本来对待人的本性,没有邪僻污秽,长久浸渍于万物,就会忘记根本;忘记根本,就是合于如此之性。所谓的穿衣吃饭礼仪风俗,并不是人的本性,是接受于外面的影响。所以人的本性是要明白,但却被嗜欲伤害了,唯有自己人生道路的人,能够遗弃万物而返回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够自鉴,那么就不会失去万物的情形;如果不能够自鉴,那么就会动摇而迷惑。那放纵欲望失去本性,行动就不能端正,用来治理养生就会丧失身体,用来治国就会使人们混乱。所以没有听说道路的人,就没有办法返回本性。古代圣人从内心得到自己的道路,所以能够令行禁止。凡是要兴办事情的人,必然要平静意气清静精神,精神清静意气平和,才可以使万物端正。听闻丧失于非议和赞誉,眼睛浸淫于彩色,而想得到事情的端正就很难了。因此要重视虚无。所以水被激动那么就会起波浪,气机被扰乱那么智慧就会昏乱;昏乱的智慧不可以作为于端正,有波浪的水不可以作为于平准。所以圣王掌握统一的道,以梳理万物的情形和本性。那统一的道路非常贵重,无敌于天下。圣王寄托于这个无敌的道路,所以能号令天下。

【说明】所谓治理万物,就不能与万物相应和,应和了万物,又怎么能治理呢?人与人之间,也不能应和,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君主,也不能以君主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无论是普通人或者是君主,都不能以欲望来对待本性,当然也不能以本性来对待规律,也不能以规律来对待道路。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掌握道路,以道路来对待一切。如果浸渍于某一物,就会合于某一物的本性,从而忘记自己的根本。所以,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够遗弃万物而返回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无敌于天下的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如水
念头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方向的,更是有因果的。 道德经启示
老子《道德经》第21到第3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人生真理大道至简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