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桓公十二年

 

【原文】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12、莒3也。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

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4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5。罗6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译文】十二年夏,桓公与杞国、莒国在曲池结盟,与杞国、莒国媾和。

桓公想与宋国、郑国媾和。秋,桓公与宋公在句渎之丘结盟。与宋国的平定不可知晓,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又在龟地会见。

宋冯公拒绝媾和,所以与郑伯在武父结盟。随后率领军队征伐宋国。发生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

君子说:“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也是无益的。《诗经》上说:‘君子屡次结盟,反而使动乱增长’。这是由于没有信用。”

楚国征伐绞国,驻军在其南门。莫敖屈暇说:“绞国地小而势轻,轻则缺乏谋划,请不要抵御让采樵者以引诱他们。”楚王听从了。绞国人俘获了三十个采樵者。第二天,绞国人争着出城,驱赶楚国的役夫隶徒于山中。楚军坐等在北门而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人,于是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

征伐绞国的战役,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人准备攻打楚军,派伯嘉去侦察,三番巡走,数清了人数。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00年,周桓王二十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三件事,一是鲁桓公与杞国、莒国媾和。二是与宋国媾和,但宋国不讲信用,屡次反复,因此鲁桓公决定征伐宋国。三是楚军攻打绞国,然后又与绞国结盟。

——————————————————

【注释】1.平:(píng)《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左传·僖公十二年》:“平戎于王。”这里用为媾和、和好之意。

2.杞:(qǐ企)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管子·大匡》:“五年,宋伐杞。”《左传·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3.莒:(ju)周代诸侯国名。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管子·小问》:“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韩非子·难二》:“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鄷,三举事而纣恶之。”

4.扞:(han)古同“捍”。古字作“扞”,后作“捍”。形声。从手,旱声。《书·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艰。”《管子·国蓄》:“举兵而相攻,必以为扦格蔽圉之用。”《左传·成公十二年》:“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战国策·西周策》:“而设以国为王扞秦。”《礼记·祭法》:“能扞大患则祀之。”《韩非子·存韩》:“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广韵》:“扞,以手扞,又卫也。”《汉书·刑法志》:“若手足之扞头目。”这里用为抵御、保卫之意。

5.彭水:古水名。在湖北省房县境内。《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

6.罗:(luó螺)古国名。熊姓。属地初在今湖北省宜城西部,为楚所迫多次迁徙,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

7.谍:(dié迭)《周礼·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周礼·环人》:“搏贼谍。”《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鹖冠子·王鈇》:“欢欣足以相助,侦谍足以相止。”《说文》:“谍,军中反间也。”这里用为间谍、细作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代古国——绞国,起源于东夷,扎根于汉江,楚军围剿月余灭之
12、桓公十二年
25、周王朝(春秋时期)周桓王年间(五)
26僖公二十六年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华盛顿邮报说的“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