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如果非要加税,何必来征求意见呢?

21.如果非要加税,何必来征求意见呢?

【原文】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1田以力,而厎2其远迩3;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巳。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4刍、缶5,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又何访焉?”

【译文】季康子想按田亩征收赋税,叫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不答,私下里对冉有说:“求!你过来,你没有听说过吗?先王定土地的等级,登记土地税按劳力受田计算,根据田土远近加以平均调整使均衡;市面上收税按收入多少,估量他们财产的有无多少;派劳力以夫为计算单位,老幼加以减免。于是有鳏、寡、孤、独、残疾人,也不征税服役。有军事行动就出税,没有就不出。有军事行动的年份,田一井,出一稯禾,一秉喂牲口的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数。先王认为这就足够了。如果季孙氏想知道税法,有周公土地税法在了。如果想冒犯已有的税法,那就苟且地收取税赋吧!又征求意见做什么呢?”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孔子回答冉有问话的故事,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又季氏家的家臣,他受季康子的委托,询问孔子关于加税的事情。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私下告诉他季康子加税是不对的,如果非要加税,何必来征求意见呢?

本篇《鲁语下》,共记录了二十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记录的是鲁国叔孙穆子访问晋国的故事,晋国君主用天子用来以飨礼见诸侯领袖时的音乐、用两国国君相见时的音乐来接待叔孙穆子,本意是想为难叔孙穆子,看他出丑,并借机贬低鲁国,谁知叔孙穆子是个内行,听出音乐的不同,因此正面回复了晋悼公,保住了鲁国的脸面。第二个故事记录的是季武子建立三军之事,虽经叔孙穆子劝阻,但季武子并没有听从,从此召致齐国、楚国轮流征伐鲁国。第三个故事记录的是诸侯联军征伐秦国时的故事,诸侯联军要去征伐秦国,在泾水边上就停顿了,晋国的叔向去询问鲁国的叔孙穆子,叔孙穆子借诗言志,表明鲁国会率先渡河,叔向于是赶回营房,准备渡河。第四个故事记录的是鲁襄公朝拜楚国时发生的一件事,走到半路听说楚康王去世,鲁襄公就想回头,经子服惠伯劝说,硬着头皮朝拜了新楚王,谁知在返回鲁国途中,又听说季武子夺门而出了卞邑,这对鲁襄公来说,简直没有把他放在眼中,鲁襄公想反求楚国攻打季武子,帮他夺回鲁国的大权,但经荣成伯劝说,只好忍气吞声返回鲁国。第五个故事描述的是季冶辞官之事,季孙夙占取卞邑,就是欺侮鲁襄公软弱无实力,可是季冶却觉到心中有愧,这就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第六个故事记录的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叔孙穆子和蔡国的公孙归生、郑国的罕虎之间的对话,他们谈到了楚国的令尹公子围(即后来的楚灵王),认为他有反叛的迹象,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楚国的令尹公子围反叛,杀死郏敖而代替他做了楚国的国君。这件事说明,透过人们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我们可以猜测到他们的内心。第七个故事记录的是鲁国叔孙穆子在联合国大会中的事,季武子攻打莒国,莒国人就到联合国告状,楚国人当时担任联合国轮值主席,一开始打算杀叔孙穆子以警告鲁国,后来听说了叔孙穆子的辩解,就赦免了他。叔孙穆子很生气,回国后不打算拜见季武子,可是季武子又派人来慰问,叔孙穆子左思右想,还是出来会见了季武子的使者。这也就表明了叔孙穆子忍辱负重的精神。第八个故事记录的是鲁国子服惠伯劝说晋国大臣韩宣子的事,晋国听从别人的挑拨离间,不打算与鲁国结盟,于是子服惠伯赶赴平丘,劝说韩宣子,使韩宣子改变了主意。晋国的韩宣子的确是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长远大家相处的问题,经过子服惠伯提醒,幡然悔悟。第九个故事记录的是季桓子询问孔子土中怪物的事,季桓子的仆人挖井,得到一个怪物,不识,派人询问孔子,孔子回答,土中怪物没有土狗,只听说过土羊。这也就说明了孔子的广闻博识。第十个故事本节记录的是季康子询问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季康子是很谦虚好学的,而公父文伯的母亲所说的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能劳苦不骄贵,当然也就后继有人。第十一个故事记录的是公父文伯的母亲把公父文伯逐出家门的故事,此事缘于一次请客,公父文伯请南宫敬叔饮酒,心想露睹父与南宫敬叔也是好朋友,于是请他来陪客。谁知露睹父人品不佳,居然嫌甲鱼个头小,不能大快朵颐,悻悻然离席而走。这事被公父文伯的母亲知道后,怒骂公父文伯交友不慎,将公父文伯逐出家门。这个故事说明,在春秋时期,上层人士还是很注重交接朋友的。第十二个故事本节记录的是公父文伯母亲的事,她去拜访季肥,季肥正在内朝办公,她不回答季肥的询问,直到进入内室,她才说明对询问不回答的原因。此事说明公父文伯的母亲很懂规矩。而一个懂规矩的人是被人们所尊重的。第十三个故事记录的还是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她反对好逸恶劳,怠惰放荡的行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劳作,作为一个贵族妇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十四个故事记录的还是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主要描述她懂得各种礼节,而且懂得区别男女的礼节。第十五个故事本节记录的仍然是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诉说的是她为儿子娶妻而宴请宗人的事,以此说明她为儿子定亲也是符合法度礼节的。第十六个故事记录的仍然是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她的儿子患病死去,她害怕人们议论公父文伯是因为女色过度而早死,所以告诫公父文伯的妻妾们在哭丧时不要表露真感情,要克制自己,从礼而静。这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她的懂礼、知礼。第十七个故事记录的仍然是公父文伯母亲的故事,主要描述她哀哭丈夫、儿子之事,说明她在悼念亲人时也能遵守礼节。第十八个故事记录的是吴国使者向孔子询问骨头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是,孔子真的是博学多闻。第十九个故事记录的是孔子访问陈国时发生的故事,陈惠公不认识射死鸟的箭头,于是派人去询问孔子,孔子给出了答案,并指出这就是宫内所藏,陈惠公派人寻找,果然找到,说明此事就是宫内人所为,同时再一次说明,孔子真的是博学多闻。第二十个故事记录的是孔子回答冉有问话的故事,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又季氏家的家臣,他受季康子的委托,询问孔子关于加税的事情。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私下告诉他季康子加税是不对的,如果非要加税,何必来征求意见呢?

总结全篇,我们看到,鲁国的大夫们,甚至他们的家属,都是明礼、知礼、懂礼的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弱小的鲁国才能够周旋于齐楚晋秦等大国之间,才能保存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在公元前480年左右,鲁国的士大夫们都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

【注释】1.籍:(jí吉)《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体籍。”《管子·乘马数》:“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说文》:“籍,簿书也。”这里用为登记并征收赋税之意。

2.厎:(di)《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书·大诰》:“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左传·桓公十七年》:“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厎其远近。”《玉篇·厂部》:“厎,平也,均也。”这里用为平、均之意。

3.迩:(er)《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4.秉:(bǐng)量词。每秉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5.缶:(fou)《易·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诗·陈风·宛丘》:“饮其击缶,宛丘之道。”《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文子·上德》:“君子有酒,小人鞭缶。”《说文·缶部》:“缶,秦人鼓之以节调。”本义是一种泥土烧制的瓦器,可以用来盛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哀公十二年 鲁行田赋 哀公拒盟 吴扣卫君 火伏蜇毕 宋郑夺地
孔子家语·正论解
名人传-孔子-今日头条
这些孔子的故事或许你不知道
每日问候
自顾不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