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者,合也,同也。坎为水在上,坤为地在下,地上有水,水行大地之上。水流行在大地之上,这个水是若干小河、小溪、小泉、小井之水汇合而成,是纳百川同汇而成的。虽然有不同的水,如溪涧井泉等,但所有的水却能聚合汇同,这就是水的“比”之意。

周文王借此水汇流而聚行于大地之上之意,实指万民百姓的汇合而聚集。在初六爻,周文王首先提出了诚信,要有诚信而合同之,才能无咎;要有诚信,缶才能满盈,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才会有其他邦国前来汇同。在六二爻,周文王提出了“比”之于内部的方针,也就是强调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六三爻则是描述了人类可以象水一样亲密而合同之;象水那样的汇合,聚集,则是人类彼此间能做到的。六四爻是描述他转而向外邦外国寻求汇同聚集,希望在一个大的原则下,与外邦外国能够团结而统一。九五爻则是公开显露他的团结政策,期望大家都能知道团结的目的,克服相互怀疑、相互不信任的心理,而不存戒备。上六爻的“比之,无首”,是描述他团结了内部与外邦外国之后,着重强调要统一前进道路,统一思想认识的方针。

本卦虽借水流大地之象,实喻人民也应百川汇同,团结而统一。团结与统一是好事,但必须是在一个大的原则下的团结与统一,也就是说,水要流在一个统一的河道里,才能有所用,而如果没有统一的河道,则就会有凶。

 

【辞】比1,吉;原23,元永,贞,无咎;不宁45来,后67,凶。

【译文】亲密无间的汇同,是吉祥的;最本原,最根本的都要逝去,而最初始的将久远存在。贞问,没有什么过错。不止不息的水流从各邦国、各地方而来,而未来的那些,可能有凶。

【说明】水流行于大地之上,是指溪水、河水、江水等河流,我们看着眼前的水,转眼之间就逝去了,流走了,虽然河、江还是叫那个名称,但今天的水已经不是昨天的水了。而每一条江、河的水,都是从小而逐渐壮大的,都是纳百川汇流而成的。虽然眼前的水流走了,但仍有源源不绝的水流来;陆地上的水流进了大海,大海的水又升上天空,形成云块,云又会降下雨水来,所以说最根本的水分子是久远、永远存在的。水带给人类的是生命,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本源。人类离不开水,喜爱水,但是很大的水势却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甚至夺去人民的生命。所以,周文王在此认为,尚未来的那些水,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形,它有可能是平静的水,也有可能是凶猛的水,因此有凶。这其实也就是周文王的忧患意识。本卦表面上讲水,实则是用水比喻人民大众,平静的水,修堤筑坝便能管好;而凶猛的水,将会毁掉阻挡它们前进的腐朽的堤坝。

 

【初六】有孚8,比之,无咎。有孚,盈910,终11来有它12

【译文】有诚信,才有亲密无间的汇聚,而且没有过错;有诚信,有诚意才能装满一个水具,穷尽其来者,其有不正的。

【说明】本爻作为全卦之始,开章明义就提出了相互诚信的问题,是因为只有象水滴之间一样亲密无间,才能汇聚成河流;周文王在此以汲水的瓦罐比喻一个国家,如果人民百姓之间相互没有诚信,那么水就永远汇集不成水,瓦罐也就永远装不满;而如果人民百姓之间相互诚信,象水一样亲密无间地汇聚,这个国家就会满盈,也就会强大。周文王在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是要统治者与人民百姓之间要相互诚信,人民百姓与人民百姓之间也要相互诚信,大家要象水一样亲密无间的汇聚,国家才能壮大、强盛,瓦罐才会满盈。但若要穷尽其来者,也就是尚未来者,虽然其有不正的,但如果能相互之间有诚信,其不正也是可以解决的。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文】亲密无间的汇聚、合同,要自内部开始,贞问,是吉祥的。

【说明】本爻紧接初六爻,周文王认为,相互诚信,是首先要从我们内部开始,假如我们内部都相互不诚信,不团结,又怎样与外邦外国合同而汇聚呢?内部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做到了真正的团结、汇聚、合同,外邦外国才能来比附于我们,我们才能真正地强大。

 

【六三】比之,匪13人。

【译文】亲密无间的汇聚、合同,是人类彼此可以做到的。

【说明】本爻紧接六二爻,周文王要求从内部开始团结、汇聚,是非常良好的愿望;而人类,只要齐心,只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统治者,是有可能彼此象水分子一样亲密无间地汇聚而团结的。相比于大自然,人类确实是渺小的,尤其是一个人,势单力薄,更不能与大自然相对抗;但若是一大群人,许许多多团结一心的人,则可以改造大自然,与大自然作斗争。关键就在于我们人类一定要团结。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文】与外部亲密无间而合同、汇聚之,贞问,是吉祥的。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二、六三爻,自内部团结以后,又在人类彼此团结的基础上,周文王提出了向外邦外国合同而汇聚的方针政策。向外要求人们之间的亲密而合同,希望能得到外邦外国的支持与帮助,这个愿望亦是良好的,但能否实现,还要看外邦外国与我们的思想意识是否一样。当然,与外邦外国的团结与合同,是必要的,亦是必须的;所以贞问得吉祥之辞。

 

【九五】显14比,王用,三驱15,失16前;禽17邑人,不诫18,吉。

【译文】公开显露要亲密无间而合同的愿望,是一国之君王所用,是君王用来团结内部及外邦外国的措施。三次行进而努力,但错在先前。战胜克服一般的邑人百姓的思想之后,使得他们不存戒备、警惕之心,是为吉祥。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四爻,先前的“比之”,均是在周文王之统治集团中酝酿与施行,内部的百姓及外邦外国都不了解周国的政策,致使亲密无间的合同政策难以达到目的。所以,周文王此时紧接着提出“显比”的方针,公开显露他的团结政策,让大家都了解、都明白,就可以使这一政策能以顺利推行。虽然他三次进行努力,但由于以前的错误,致使许多外邦外国的统治者与人民都不相信。但人的思想是可以改变的,周文王在这里提出的“禽”,即是做邑人的思想工作,克服他们的疑虑,使得他们不存戒备、警惕之心,他就能使所有的人民百姓能够亲密无间地合同而汇聚、团结在一起。

 

【上六】比之,无首19,凶。

【译文】亲密无间的合同而汇聚,但是没有一定的道路,是会有凶的。

【说明】上六为全卦之终,亦是合同而汇聚、团结的总结。周文王希望大家要象水流一样的团结,以使国家强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统一的道路,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水流没有河道,那就会散漫在大地上,而散漫的水,很快就会在热能和风的作用下消失。因此,人们的团结,其基础就在于要有相同的思想意识,要有相同的前进方向的道路,要有相同的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这些,人们各持己见,就会导致思想上的大混乱,从而使人们成为一盘散沙,也就根本谈不上团结了。本爻所言之“凶”,是在六四、九五爻的“外比”之后,因此可以想象,周文王联络、联合了不少的外邦外国诸侯,目的是想要大家团结齐心;但外邦外国的统治者们都是从自己邦国的利益出发,想到的都是自己邦国的利益,很难以天下为全局作考虑。或者他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霸占天下而暴虐天下,很少有人象周文王那样,是为天下众生着想。周文王之所以想要团结众人,其目的是想要推翻残暴的商纣王。而推翻商纣王并不是为了周文王自己一个人的享受,他心中想的是劳苦大众,是天下众生的安居乐业。但当这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小邦小国无法统一道路时,也就“凶”了。

 

【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文】大地上流淌着水,这些水是亲密无间而汇聚在一起而共同流动的。先前的君王因悟到百川汇聚而成水流的道理,因而汇聚千百万人民,建立很多国家,并以此来亲近诸侯。

【说明】这是象传的作者读懂了《周易》而得出的心得体会。百川汇聚而成大海,万民汇聚才有国家,所以先辈的君王以此思想而建立了很多国家,并以此思想亲近各诸侯邦国,使各诸侯邦国能够统一在一条前进的道路上。

 

【彖】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译文】亲密无间的汇同,是吉祥的;亲密无间的汇流,是相辅相成承;在下而能顺从的。最本原,最根本的都要逝去,而最初始的将久远存在。贞问,是没有什么过错的,这是因为水体表面上虽然很柔,但其内涵却是刚强而中正的。不止不息的水流从各邦国、各地方而来,乃是上下相应的。而将来、未来的那些水,可能有凶,因为其发展的道路是会穷尽的。

【说明】聚合汇同,要相辅相承,因此,在上面的、在前面的要会引导,在下面的、在后面的才会顺从,这就是相辅相承的道理。人类是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人类的思想也是一代接一代地相承前进,因此,最本原的人类和他们的思想都是要逝去的,而最初始的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群体意识却将永远存在。因此,人类只有象水一样表面上虽然很柔,但其内涵却是刚强而中正的聚合汇同,团结一致,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若是无休无止地陷于宗门之见而互相战争下去,人类自己就会很快走向灭亡了。

 

【全卦总要】

本卦紧接师卦,既要效法和学习前人治理水利的经验,人类更应该效法和学习水的特性。比,聚合汇同,其实也就是象大地的凝聚性能一样,周文王所强调的,仍是人类的团结问题。这也是人类的群体意识的发挥,这也是周文王对殷商末期私有制畸形发展的忧虑,象商纣王那样丧失了人类群体意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只为自己着想,置万民百姓不顾,所以才导致连年战乱,人人自危。大地能凝聚凝结,水流能聚合汇同,人类为什么非要四分五裂呢?人们的思想意识为什么就不能统一呢?就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想要安居乐业的,每一个人都是想要有较好的生存环境的。然而某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使自己生活得比他人更好,这就违背了人类群体生存的原则。

所以周文王用本卦的“比”,阐述了他希望人类聚合汇同的思想。他首先提出的是诚信,要有诚信而合同之,才能无咎;要有诚信,缶才能满盈,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才会有其他邦国前来汇同。然后,他又提出了“比”之于内部的方针,也就是强调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在六三爻他则阐述了人类可以象水一样亲密而合同之;象水那样的汇合,聚集,则是人类彼此间能做到的。继而他转向外邦外国寻求汇同聚集的思想,是希望在一个大的原则下,与外邦外国能够团结而统一。然后他的思想则是要公开显露他的团结政策,期望大家都能知道团结的目的,克服相互怀疑、相互不信任的心理,而不存戒备。最后他阐述的是“比之,无首”,则是描述他团结了内部与外邦外国之后,着重强调要统一前进道路,统一思想认识的方针。若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道路,象水一样散漫,这个水也就无法利用;只有用河、沟、渠道将水引流在一起,这个水才会对人类有用。因此,人类也只有团结,做强做大,才是唯一的出路。

———————————————————

【注释】1.比:《书·召诰》:“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2.原:(yuán)同“源”。《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3.筮:(hi市)《易·蒙·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道经》:“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按:今《老子·二十五章》作“逝”)。这里用为“过去、逝去”之意。

4.宁:《易·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书·君奭》:“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国语·晋语八》:“闻子与和未宁。”韦昭注:“宁,息也。”《韩非子·扬榷》:“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这里用为止息之意。

5.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易·复·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6.后:《诗·周颂·武》:“允文文王,克开厥后。”《管子·问》:“以顺完德,后乡四极。”《易·复·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吕氏春秋·长见》:“知古则可知后。”高诱注:“后,来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晋王羲之《兰亭序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里用为“将来、未来”之意。

7.夫: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易·蒙·六三》:“夫不有躬,无攸利。”《论语·先进》:“子曰:‘贼夫人之子!’”《淮南子·齐俗》:“此一是非,隅由也;夫一是非,宇宙也。”这里用为“那些”之意。

8.孚:《易·需·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书·洛诰》:“答其师,作周孚先。”《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郑玄笺:“孚,信也。”《尔雅·释诂上》:“孚,信也。”邢昺疏:“谓诚实不欺也。”《说文·爪部》:“孚,信也。”这里用为诚信之意。

9.盈:《易·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诗·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小雅·车攻》:“大庖不盈。”《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墨子经》:“盈莫不有也。”《礼记·祭义》:“乐主其盈。”《说文》:“盈,满器也。”《广雅》:“盈,满也。”这里用为充满、满盈之意。

10.缶:(fou否)《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易·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诗·陈风·宛丘》:“饮其击缶,宛丘之道。”《说文·缶部》:“缶,秦人鼓之以节调。”这里用为一种泥土烧制的瓦器之意,可以用来盛水。

11.终:《易·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礼记·儒行》:“孔子对曰:‘遂数之,不能终其物也。’”孔颖达疏:“终,尽也。”《广雅·释诂一》:“终,极也。”《广雅·释诂四》:“终,穷也。”这里用为穷尽、到达事物的最大限度之意。

12.它:《易·大过·九四》:“栋隆,吉。有它,吝。”《法言·问道》:“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玉篇·它部》:“它,非也。”这里用指为“不正”之意。

13.匪:《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易·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诗·鄘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诗·小雅·小旻》:“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广雅·释言》:“匪,彼也。”这里用为彼此之意。

14.显:《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诗·大雅·抑》:“无曰不显,莫予云觏。”《国语·吴语》:“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尔雅·释诂下》:“显,见也。”郝懿行义疏:“显、昭,上文并云光也,光与见义相成。显者,古文作■,从日中视丝,是有光明著见之意。”这里用为公开显露之意。

15.驱:《诗·齐风·载驱》:“载驱薄薄,簟笰朱鞹。”《诗·鄘风·载驰》:“驱马悠悠。”《管子·幼官》:“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说文》:“驱,马驰也。”《广雅·释室》:“驱,奔也。”这里用为奔驰、疾行之意。

16.失:《易·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周礼·地官·司救》 :“掌万民之袤恶过失而诛让之。”《管子·五辅》:“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论语·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增韵·质韵》:“失,过也。”这里用指为错误、过失之意。

17.禽:《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易·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韩非子·初见秦》:“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新序·善谋》:“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18.诫:《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曰虞四邑之至也。”《玉篇·言部》:“诫,警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胡三省注:“诫,与戒同;戒,警救也。”这里用为戒备、警惕之意。

19.首:《易·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书·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竃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王引之述闻:“引之谨案,首,当读为道。疏,通也,谓通陈列队伍之道也。”《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荀子·宥坐》:“伊稽首,不其有来乎?”《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讼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司马贞索隐:“今检《会稽石刻》文,首字作道。”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诚信团结、君子竞进——解读《易经比卦》
明夷
周文王写卦词用简单易懂的“元亨利贞”来表示,为何?
加密的周易——密码的钥匙就是后天八卦
《周易》第八卦:《比卦》
61第六十一卦 中孚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