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线条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的力量感】罗觉华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诞生的商代甲骨文和周代金文,就已经具备了书法美构成的两大要素:空间结构和线条。用刀契在甲骨上而成的甲骨文,以其痕劲坚挺的线条,构筑出有中心、有四周、有聚散和对称比例等方式组成的美的空间造型。这一造型的确立,意义非同小可,它为此后人们对方块汉字结构美的艺术追求莫定了第一块基石。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则以多变的曲线替代了甲骨文犀利刚直的线条,或厚重浑朴、圆润饱满,或道劲逸放、纵横潇洒;也为后世追求书法线条的力度、节奏和立体感,标出了明朗的起跑线,从而显示了金文从甲骨文对空间构筑,特别是对线条的朦胧审美意识,升华为较自觉的对线条的审美追求的最初规范。

对书法艺术这种特有的空间造型的美和富于力度、节奏和立体感的线条美的深刻理解领悟,以及领悟理解后将它作为一种工具,来抒写情性传达胸臆也就成为最需要人们去潜心研讨鉴赏的起点和终极目标。

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以绘画为例,所有中国古代绘画都是强调线条的,这些构成绘画基本形式的线条,就像书法线条一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判断欣赏和愉悦之感,但从中国古代绘画的线条与书法线条在该艺术形象中所担负的使命来看,书法的线条要比中国古代绘画的线条来得重大。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没有确指性,却又要把美的全部特质包容在由它所构成的形体中,所以,高水准的要求是它始终不能忘记的。

书法艺术中所说的“力量”并非指人身体爆发出来的“气力”,如果是这种“气力”,那么大力士在表现书法线条的力感上就最堪称一流高手了。“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龙飞凤舞、走虺弃蛇的艺术效果的产生,却出自一按就倒的柔软笔毫,是令人惊叹不已的。

个中的迷妙,只看热闹而看不到门道的行外人,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品评。想从行外逐步走人行内,需要通过的第一道关卡是领会线条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力量感的考察,可以从线条的头尾和中段逐一落实。

早在东汉时,蔡邑就以锐的服光率先提出了他的高见:“藏、点画出人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尔"、“藏头护尾,カ在字中”、“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九势》)。这些文句,为人们提供了一把鉴赏书法线条力量感的钥匙。蔡战所说的是,深藏圭角,讲究内在含蓄,“藏头护尾”,便能显示出有力度的线条。这种线条的力度,与抛筋露骨的线条是格格不人的。“藏头”,即指书写时"“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起笔藏锋;护尾”,主张线条尾部不能荀且了结,而应“力收之”,回锋收笔,宋米芾称之为“有往必收,无垂不宿”。“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笔锋不可偏侧。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写出来的线条头尾,具有温而不柔、浑圆醇和之美,对线条力度感的表现,益处极大,因而,许许多多的书法艺术家把蔡邕所发掘出的“藏”、“力”和“势”看做是表现书法线条力量感的不二法门。

但到后来,人们又发现单用这样的“藏锋”,含蓄则含蓄矣,但未免还有点儿“小家子气”,昂扬朗健的力感总是难以展现出来。特别是用它来标示一些锋芒峻嶒而气势夺人的北碑线条时,不能不露出羞怯的神色。“逆锋”一说便窥虚而入,高唱“欲横先竖,欲竖先横”,自得昂然地走到“藏锋”行列的前头。逆锋”运用上,颇有大刀阔斧的味道。于是,雄强凝重、威猛不驯的风姿,在线条(尤其是线条起端)中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从而,北碑中有不少佳作的线条,力量感非同一般,鼓荡着一股令人振奋的豪爽俊迈之气。

由此看来,线条力量感的产生,并不专属于蔡邕的内寓劲健的“藏锋”,也不全然拜倒在北碑的倔强刚挺、先势夺人面前。它们实际上代表着两大风格:一是柔中见刚,一是刚中不“逆锋”运用上,颇有大刀阔斧的味道。于是,雄强凝重、威猛不驯的风姿,在线条(尤其是线条起端)中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从而,北碑中有不少佳作的线条,力量感非同一般,鼓荡着一股令人振奋的豪爽俊迈之气。

由此看来,线条力量感的产生,并不专属于蔡邕的内寓劲健的“藏锋”,也不全然拜倒在北碑的倔强刚挺、先势夺人面前。它们实际上代表着两大风格:一是柔中见刚,一是刚中寓柔。前者多用中锋,平和涵蕴,不激不厉;后者善取侧势,爽利昂扬,无意雕琢。东汉的《曹全碑》、《张迁碑》,南朝的《瘗鹤铭》和北朝的《郑文公碑》等,属于前者;东晋《爨宝子碑》、南朝《爨龙颜碑》以及北碑的许多名碑属于后者。前者注重深沉蕴藉的追求后者注重开拓抛露的表现。侧笔能取妍,中锋可人恶,不是无稽之谈。如冯承素写的《兰亭序》中,侧锋露锋笔的运用可谓多矣,但清逸秀丽的风神依然扑面而来。因此,我们在原则上强调中锋藏锋的同时,也没理由指斥侧锋、露锋在实际应用上的发挥,它们各有千秋,不可以己之好恶而横加责难。至于过分夸张线条头尾的藏露锋,堕入异端的作品,其线条美恶昭彰,无须赘述。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一反前人对线条力度的评判角度,率先将犀利的目光投射到常被人们掩目忽略的书法线条的中段。他认为,笔画两端出人操纵,力量表现得怎样不难分晓,惟独中段最难,“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这笔画线条中截(中段)的力度如何判断呢?“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为优。“不怯”又“不空”,则应尽弃轻滑柔弱,取“涩势”行笔,力量必渗透在线条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
怎样才能写出书法的力量感?
远古书法第一期:甲骨上的卜辞,甲骨文
论书法的力度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