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贺延碛道上的一泓清泉—瓜州广显驿

  • 丝路明珠网记者:小元


还没入冬,瓜州地区就迎来一场大雪,这雪洋洋洒洒下了一夜。

第二天,我们从瓜州县城出发,沿312国道西北行,向白墩子方向驶去。沿途的戈壁滩已成茫茫雪原。天空蔚蓝,没有一丝云彩,宽阔的柏油路,积雪开始消融。道路两旁数不清的三叶轮发电机昂首矗立,叶轮在风力下不停的旋转。湛蓝的天空、银白的雪原、傲立风机构成了瓜州戈壁独特的景观。

难以想象,古代的白墩子竟是莫贺延碛道上最风光的一个驿站

车过石窑子,县文化馆的同志指着路边一破旧的石窑说,当年林则徐发配新疆途径此地在此小憩。现在此窑已被围栏保护起来,石窑形状颇似坟冢,上开几个小洞。过了石窑子,就进入白虎关,远远的,一座烽墩跃入眼帘。那就是有名的白墩子。

想起昨天晚上在瓜州县城,我们和当地学者宁瑞栋先生交谈的场景。宁先生长期致力于瓜州史地研究,是瓜州的活地图。他给我们介绍说,白墩子值得一看,那里有唐代广显驿的遗址。那里山丘起伏连绵,地形复杂,四周荒山寸草不生,唯有白虎关北、东两面一平方公里有丰厚的黄土堆积层,黄土下是古老的岩层断裂带,断裂带下丰富的地下水靠强大的地心压力上涌,出地面后形成诸多泉眼,涓涓细流滋润了这一方土地,形成湖泊,生长出茂密的水草……

△考察组成员们的脚下就是当年的古驿道,从唐玉门关开始,延伸到这里,又伸向西北,通往哈密。

但现在起伏连绵的小山丘已被白雪覆盖,看得见不远处山丘上傲然屹立的黄土墩,却找不到通往土墩的路。我们考察组一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沿山丘边沿,踏着近10厘米厚的积雪,蜿蜒走向白墩子。

这是一个建在丘陵山包上的古代烽燧。山包下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墩子1号烽燧遗址。”整个遗址已被铁丝网围起来保护。

同行的县文化馆同志介绍说,白墩子遗址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之一,该遗址始建于东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明清,相沿历史一千余年。唐贞观三年秋,玄奘西行时经过该驿站。该驿站是唐代玉门关外的五烽之一,唐时称为广显驿,是唐代伊吾道上的重要驿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八月十二日,禁烟英雄林则徐发配新疆,途径此驿,在这里留下了西行的足迹。

图为广显驿驿站

△当年林则徐来到白墩子,佛寺、旅店、清亮亮的湖泊、金黄的芦苇、密匝的红柳、数不清的花朵,让让心旷神怡,仿佛到了秀丽的江南。


在瓜州县文化馆同志的引领下,我们从围网的缺口处登上了山丘,来到了白墩子遗址旁。

残留的烽燧是由砖、芦苇分层叠砌而成,每层约30厘米,砖厚10厘米,两层砖间杂编芦苇。其底呈正方形,边长约为9米。烽燧墩外是由砖砌的外墙护体,残高约7-8米。烽燧墙垣西面、东面基本完好,南面、北面已塌陷。北面开一大口,南面开一小口,残高约2米。东、西面墙基宽约2米,残高约5米。烽燧内面积约300平方米,墙垣内外被白雪覆盖,白雪上留有几行野鸭子走过的爪印。烽燧东面有一湖泊,湖水清澈,周围长满了红柳、芦苇,芦苇都已金黄。站在湖边,不时可以看到野鸭子在芦苇丛中飞进飞出,发出咕咕的鸣叫声。

站在遗址向远眺望,四周白茫茫一片,唯有丘陵顶上因积雪消融露出黑色的砂砾。古道已不可见,只有312国道上不时驰过各式车辆。

但在历史上,靠近遗址的丘陵间确有一条古驿道,从唐玉门关开始,延伸到这里,又从这里向西北方向延伸而去,一直到哈密。

这条道,就叫莫贺延碛道。

(莫贺延碛道 长八百余里 网络图片)

学者严耕望在其所著的《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说,瓜沙两州各有道通伊州,即今天的哈密。沙伊道,即沙州到伊州这条道称为矟竿道;瓜伊道即瓜州到伊州这条道叫第五道,也叫莫贺延碛道。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这两条道层交替使用。莫贺延碛道从瓜州常乐县常乐驿起,即今天的六工破城,西北行二十七里二百步新井驿,又西北行一百五十一里,中途经过广显驿,即今天的白墩子到乌山驿;又向北行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至双泉驿;又向北行六十四里八十步至第五驿,也叫第五峰,向北进入莫贺延碛。再行六十八里三十步到达冷泉驿;又八十四里至胡桐驿,又八十里至赤崖驿,进入伊州柔远县西南境,又向西北经过两个驿站到达伊州治所伊吾县,即哈密,当时的路程从瓜州到哈密约九百里。

(莫贺延碛戈壁 网络图片)

严耕望先生没有经过实地考察,他凭史料和五万分之一的地图来进行计算和推断。

敦煌研究院的李正宁先生致力于西北史地研究,他曾多次沿这条古驿道进行考察。他考得莫贺延碛道北起哈密北山南麓,南至瓜州县大泉西北,广袤八百里,汉武帝以前原属匈奴呼衍王地。莫贺延碛口即在双泉驿,即大泉。这条道古称“五船道”,“伊吾路”,学界亦称“新北道”,唐人谓之“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特指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即“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唐代于莫贺延碛道“总置十驿”,即新井驿(今瓜州县雷墩子)、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双泉驿(今瓜州县大泉)、第五驿(今瓜州县马莲井)、冷泉驿(今哈密市星星峡)、胡桐驿(今哈密市沙泉子)、赤崖驿(今哈密市红山墩东),另有二驿失名,推测可能分别在哈密市的格子烟墩及大泉湾。

(白墩子遗迹 网络图片)

为何广显驿遗址又叫“白墩子”呢?李先生考证,白墩子本是古烽火台,清代移民来此,不知其名,见土墩经日光长期曝晒,其色灰白,故俗呼“白墩子”。清时在此设军塘,名“白墩子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看到的白墩子“建在低矮的小山丘上,台基平面呈正方形,9×9米,残高5.8米,内层为东汉夯筑,夯层厚12厘米,十六国时期又在东汉夯筑体外用土墼包砌修补,下层铺垫芦苇;芦苇铺垫层上,累砌土墼三层。清代又在土墼包砌层外用薄土坯包砌。”由此推断这座烽燧从东汉至清代已延续使用千余年。当时连接烽台筑有坞墙,南墙靠东开门,烽台在坞垣东北角,坞墙西垣基址下有马粪及垃圾堆积层,知坞墙为后世所筑,大约在清代。山丘东麓脚下,距烽火台70米有古坞堡遗址,坞垣为正方形,夯筑而成,面积225平方米,为汉唐乌堡原址。烽火台所在山丘以北及西北,有泉数眼,水质微咸而人畜可饮。清代筑坝聚水,形成小水库,积水面积8000平方米。西北数泉之西,原有古驿站遗址,清代改建为佛寺及旅店,其西紧靠古驿道。据其所在及南距新井驿、西北距乌山驿之里数及烽燧、驿垣遗址判断,李先生说:“白墩子必为广显驿无疑。”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李先生见到的坞墙、坞堡的遗址已不见踪影,只剩下残破的烽燧孤零零矗立在山丘上,而曾经近8000平方米的小水库,已缩减成了小湖泊,紧靠古驿道的清代佛寺及旅店遗址也已被沙砾埋没。唐时的广显驿就在湖泊的西北面。

△唐时的广显驿临湖而筑,有驿楼、驿亭、驿台。图为驿站的残迹

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2年八月十二日,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走的还是这条古道。可以想像,一路风尘,满眼戈壁,心情是怎样的郁闷。经过石窑子时,稍事休息,一望无际的还是戈壁,再向前行,到了白墩子,他的眼前一亮,仿佛进入沙漠幻境、海市蜃楼一般:这里有佛寺、有旅店,更有清亮亮的湖泊、涓涓的细流,他的心情一下子舒展起来,再看到新修的烽燧傲然屹立,守边的士兵肃立在烽墩之上,一种豪情油然而生。或许他也登上了烽燧,遥望天边,看到的是辽阔江天,千年往事注入心头;或许他徜徉在烽燧旁的湖畔,金黄的芦苇、密匝的红柳以及岸边数不清的花朵,让他心旷神怡,仿佛到了秀丽的江南,欣赏着“叶正黄、雁南翔”的边塞风景……

也许那时广显驿的遗址还在。唐代的驿站,即是在边塞,也是一种磅礴的大气。广显驿临湖而筑,有驿楼、有驿厅,也有驿亭和驿台,还有轩、堂、庑廊。或许他登上了残破的驿楼,向东眺望,以一个诗人的心感受着一千多年前另一个诗人的心,那个人就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或许他感受到了岑参在距此不远的苜蓿烽发出的千古一叹:“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煞人。”

这空谷是足音,一定让他惺惺相惜、泪流满面了……

(红柳给沙漠带来了生命 网络图片)

但此地有名不仅仅是因为有林则徐这样的名人在此留住,还与另一个名人—玄奘有关,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学术之争,那就是“五烽之辨”。

“莫贺延碛”之名,首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谓贞观三年(629)玄奘抵瓜州,得到节度使独孤达、州吏李昌的盛情款待。独孤达给他指点:“从此北行五十里余有胡卢河……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

“关外西北又有五烽”,所谓“五峰”,乃指瓜州—伊吾大道南端从南往北依次而置的五所烽燧,唐高宗及武后时就诸烽改置为驿站。但这五烽究竟是哪五烽呢?

有专家认为,在玉门关以西筑五烽依次是苜蓿烽(在今锁阳城西)、白墩子、黑尖山烽、大泉烽、赤崖烽。

李正宇先生考证,第一烽置新井驿,今甘肃瓜州县雷墩子;第二烽置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第三烽置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第四烽置双泉驿,今瓜州县西北境之大泉;第五烽置第五驿,今瓜州县西北之马莲井。同时在这些驿站置戍,与驿同名,如广明戍(即广显)、乌山戍、双泉戍、第五戍等。

(网络图片)

玄奘贞观三年(629)过唐玉门关,玉门关在葫芦河东岸,这葫芦河即今疏勒河。那时西北五烽还未置驿站,置驿站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即(650~705)年。让学者们争论的还有:玄奘所经过的第一烽究竟哪一烽?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胡人石槃陀的帮助下,渡过葫芦河,偷渡玉门关。后来石槃陀知道这样做犯法,害怕了,便退缩,玄奘孑然一身“……迳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至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预取皮囊盛水。”这时被守烽者发现带进戍堡,见到了校尉王祥。王祥听了他的诉说顿生敬意,第二天给他带上麦饼、盛满了水,亲自送行十里,告诉他“迳向第四烽”,第四烽烽官王伯陇亦有善心,会帮助他。

玄奘听了王祥的话,绕过第二、第三烽,直奔第四烽。

唐史专家周连宽考证,这白虎关的白墩子就是玄奘经过玉门关外的第一烽,而李正宇等专家认为玄奘经过的第一烽是后置新井驿的雷墩子。也有专家认为那第一烽就是石板墩。

(白墩子遗迹 网络图片)

但此刻我们站在白墩子遗址旁,看到那一汪清澈的湖水,倒宁愿相信玄奘当年就是在这里饮水、洗手,在这里遇见了那位善良的校尉王祥。

白墩子烽燧自东汉起就已伫立在这里,这条道叫伊吾道,世称莫贺延碛道,那时商贾、使节相望于道,好生繁荣。隋末丧乱,伊吾叛背,归附西突厥,此道不通,至贞观四年(630)伊吾首领石万年率伊吾七城归唐,此道复通。所以贞观三年(629)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经此道往印度,是属违命私自,当然不敢公然行由官道。

到了唐高宗时,丝路畅通,在五烽以西继置五烽,故此道总有十烽,以护莫贺延碛道。到了武则天时代,又于各烽置驿,乃有十驿,于是形成了驿戍并置的格局。那个时代,广显驿以其地理位置、环境成为莫贺延碛道上最风光的一个驿站。这里山环水绕,春天时黄色的蒲公英爬满山丘,夏天时紫色的马莲花开遍原野,到了秋天金黄的丁甲花烂漫在山岗,而烽燧旁的湖泊,红柳围绕,芦苇丛生,野鸟鸣啾。在广袤的戈壁,这里是一处世外桃源,于是有了白虎关的名号,也有“三箭定天山”的大唐名将薛仁贵的传说。那驿站旁的白墩子烽燧,就像莫贺延碛道上的“鹰眼”,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向,一直到清末,无情的岁月让曾经的一切成为烟云。

正如现在,一场大雪让曾经风云激荡的这里变得宁静。广显驿在洁白的雪下安静的沉睡,唯有白墩子烽燧把身体伸向空中,倔强的呼吸……

编 辑:岳琬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古丝路重要关卡,李广利刺石成泉,美玉镶门祭关神
玄奘为什么不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偷渡玉门关的过程?
【历史】唐僧玄奘瓜州
【原创】古代驿站什么样?
《复古之路》徒步河西走廊1000公里,追寻玄奘,深入无人区
西游记 第三十一回:河西走廊风狂卷沙扬,玉门阳关荒凉曾敦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