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十四期:拜谒东坡书院

董新明老师

在海南儋州二中工作情况简介

特级教师董新明(2015年)入职海南儋州二中后,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本校和周边学校作专业成长讲座6场,指导二中芙蓉文学社社员写作,上作文辅导课8次,乐此不疲地参与学校“十二五”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乐于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进步,负责学校教育宣传工作,积极传输正能量。

参加语文周报社《古诗文阅读金刊》一书的编写,该书已公开发行。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在《海南日报》《语文月刊》《今日儋州》等发表教育教学随笔20多篇,指导学生发表作文35篇。——摘自《敬爱母语,乐于担当—— 儋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回眸》

拜谒东坡书院

董新明

(一)

          2015 1018日,海南儋州市。

        “董老师,早上好!”是儋州三中校长郑燕康打来的,他是我9月上岛后结识的第一位儋州朋友。96日我到儋州二中报到的当晚,他在“天下农家乐”为我设宴接风。席间他不住地劝菜劝酒,尽显东道主的热忱,这让抛家别舍、跨越千山万水来海南任教的我顷刻间拥有了一份归属感。谈吐间我提及了来时看见的“东坡书院”路牌,郑校长马上说,东坡书院是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地方,目前正在开展的“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激活了儋州的旅游业。以后有空他会约我去看看。今天这个早到的电话,说的就是去东坡书院游玩的事情。

“董老师,今天我有空,请你和小田(同为儋州二中引进的语文骨干教师,四川人)去东坡书院逛逛,中午吃个农家饭。”依然是一个多月前的慷慨、豪爽!我与他素昧平生,两人颇有一见如故之谊。

约好八点在二中校门口见面,一起去海航新天地酒楼吃早餐,然后驱车前往东坡书院。“新天地”的早点实在丰富,我和小田的肚腹立刻被撑得鼓鼓的。生于斯长于斯、久经海岛热辣辣阳光熏染的郑兄,黝黑的脸上又漾起开心的笑容。

(二)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的中和镇,距儋州市府所在地四十五公里。公元1097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从临高角古老的渡口登岸,一路辗转,最终停留在千年古郡的中和镇——“问汝平生功业”的最后一站。而此时仍处于文化鸿蒙时期的中和古镇,轻轻拂去苏东坡远道而来、贬谪而行的一身尘埃,接纳了这个漂洋过海、已近风烛残年的六旬老者。

往事越千年,中和换了人间!

车子穿过由椰树、榕树点缀的市中心广场,驶过花团锦簇的省级快速大道,拐上通往东坡书院的乡镇公路。秋日的中和农村,没有一丝萧瑟的意思。车子经过一片青翠茂盛的香芋地,看见芋农们正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时,健谈的郑校长便不知不觉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们,儋州种植香芋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冬季大陆的粮船来不了海南,他只好与当地的百姓一道吃芋头、喝白水充饥度日,而从前用于果腹的香芋,今日成了儋州优质农业的重点品牌。稳稳开车的司机小符一旁插话,说香芋营养丰富,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烤、烧、炒、烩、炸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头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还有,用香芋做成的排骨火锅,秋冬时节颇受食客青睐。

郑校长抬眼瞧了一下手表,兴奋地说:“等到了东坡书院,你们抓紧时间看看。中午的农家饭,我们点上香芋排骨。”

说话间,前方古木森森处传来了诵读诗词的声音。是东坡书院到了吧?

(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利、洪亮的诵读声是从东坡书院侧门旁传来的。这儿有一拨游客正排着队,等候去登记处背诵东坡诗词。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一个干部模样的游客背完三首,拿上一张东坡书院奖励门票,喜滋滋地进去了。

吟诵东坡诗词的琅琅书声时时响起,一个个有文化味道的游客在此顺利“过关”,然后手持奖励票免费游园。

2015年新年伊始,自从儋州市人民政府与恒大集团联合启动“东坡文化体验之旅”以来,来自广东、贵州、四川、湖南、上海、新疆、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游客汇集在东坡书院,背诵东坡诗词,感受先生的情怀,与先生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今日儋州》报道,“东坡文化体验之旅”开展以来,效应凸显,前三季度全市纳客86万人,揽金5.8亿元。

20151017日,民进儋州市委会组织部分会员到东坡书院开展东坡诗词背诵赛和表演赛,一时好评如潮。

轮到我和小田了。我思忖了一下,选背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惠崇<春江晚景>》和《定风波》,得到了一张奖励票。小田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背漏了“此事古难全”一句,我赶紧小声提示了一下。“别舞弊啊!”一名女工作人员开了个友好的玩笑。

迈进东坡书院的朱漆大门,绕过一方小巧的荷塘,我们来到东坡书院文化广场。此时这里热闹非凡,舞台上,一群穿着北宋服装的男女正表演儋耳调声《东坡情》。中间的东坡居士,着粗布长衣,戴一顶斗笠,穿一双木屐,与黎汉百姓载歌载舞,共谱民族团结的佳话。台下,乐师们用鼓乐之声与舞者交流、传情。观众们热情高涨,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即席应和,台上台下,一时澎湃起“东坡文化体验之旅”的汹涌浪花。

(四)

东坡书院主要的景点是它的人文遗迹。

告别喧闹的东坡书院文化广场,我信步来到古韵十足的“载酒堂”。这里,正氤氲着友情的浓味,弥漫着文化的芬芳。一间斗室里,“苏轼”和“友人”正把盏品酒,吟诗作词。蜡制的人像,形神毕肖,仿佛再现了千年前“载酒堂”动人的情景。传说苏东坡谪居儋耳期间,眼见黎族百姓生病不看医生,而宰杀耕牛乞求鬼神,他便上门劝导,亲自为其诊疗,让不少患者康复。当地百姓为答谢苏东坡的救死扶伤之恩,纷纷送上自酿的酒浆。因而载酒堂内常常是宾客盈门,谈笑风生。

清风悠扬,一阵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在东坡书院一间宽大的书法陈列室里,我驻足观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各种款式、各种字体的东坡诗词作品,挂满了四壁,散发出奇异的香味。中间一张宽大的桌子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挥毫书写东坡诗词,或飘逸,或柔美,或刚健,吸引了不少观赏或求字的游客。停歇间,老者告诉我们,他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父是清末进士,酷爱东坡书法。据说苏轼曾研得一手好墨,墨上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八字,以防假冒,并作《记海南作墨》一文。浙江墨商潘衡得益于东坡居士的制墨精髓,努力改进工艺,研制出精墨,居然一炮走红。抬眼陈列室里的盆栽植物,它们洋溢着南国气、书卷味,给人一种清心明目之感。

钦帅堂内,“一代文宗”的牌匾赫然入目。苏轼怀抱书卷,两眼凝望前方,安详、淡定,似有“惯看秋月春风”之意。这处人文遗迹,相传是明朝儋州知府陈荣选于1595年主持修建的,后来成了当地文人瞻仰、凭吊苏轼的聚会场所。漫步其间,东坡先生留下的手迹墨宝虽历经千载时光的浸染,仍古韵留香。他跨越千重山万道水满布风尘的木屐、斗笠和粗布长衣,似乎在深情地讲述主人半生的坎坷经历。    一副石磨,承载了千年风霜,曾打磨先生艰苦的田园生活。室内摆放的一些奇异石头,如龟,似猴,像兔,丑陋无比,这都是东坡居士的喜好。他的诗画中也有不少以奇石为主题,诗歌中点缀石头的也是随处可见,比如《石鼓歌》里的“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夏日驱车盖亭》中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游金山寺》中的“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中的“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也许这些奇特、富有灵性的石头,磨砺了这位三度被贬、并且越贬越远的文人词宗坚韧刚强的心性,以至于他“竹杖芒鞋轻胜马”,面对人生不幸、命途多舛,敢于“何妨吟啸且徐行”,始终抱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信念,在北宋文坛上大放异彩,而且在他暮年的站点——千年古郡,留下了最为瑰丽的功业,留下了后世咏唱不尽的诗篇。

“东坡私塾”门前,几株高大的榕树森然而立,几竿翠竹在秋日的阳光下透出勃勃生机。洁净的屋内,仿古的书桌前,身着汉服的十几名学子正手捧书卷,朗朗有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中墙壁上张挂着“养浩然正气,读先圣经书”的条幅。先生用过的泛黄的书卷,满身沧桑。看到这眼前的情景,昔日东坡先生桄榔庵授学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一幕刹那间重新播放。出身寒门的姜唐佐“担䕓百里到儋,求教跪下行礼”。唐佐勤勉苦读,“白袍端合破天荒”,1099年他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东坡先生乐教、唐佐学子勤学,师生演绎了一段兴学佳话。东坡先生三年谪居,泽被海南,著诗文作品200多件,结集为《海外集》。东坡不幸,海南有幸。东坡生前留名,死后功业不朽!

(五)

从东坡书院陈列馆的侧门出来,就到了书院的后园。参天的古木与浓密的灌木丛深处,立有一个怀贤亭。亭的两旁分布有假山,还有一片开着奇异花朵的树。我和小田在花树前停下了脚步。

一位正在忙碌的花工告诉我们,这是东坡书院有名的狗仔花。你们看,狗仔花的花蕊不是很像五只小狗托起花心么?白色的花与紫色的蕊,色彩调配得恰到好处。听了花工的介绍,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一段诗话。相传有一回,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但王安石上朝不在家中,东坡公便到书房歇息等候。他发现王的书桌上有一张诗笺,上写“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两句,想想这两句诗不合情理,就提笔将王安石的诗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然后搁笔回去了。后来苏东坡谪居儋州,居住在桄榔庵,常听见在清朗的夜晚有鸟儿鸣叫,遂问当地百姓。百姓告诉他,这叫明月鸟;后来又知道当地有一种花蕊似五犬的狗仔花。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句!

小田问花工这狗仔花有什么用途。花工说狗仔花以叶入药,有祛痰、止咳等疗效。同时因它的果实有毒性,别的蚊虫都不敢靠近,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听了花工的讲述,我深感这次东坡书院之行,真是大开眼界哦!

穿过狗仔花树丛,便是东坡先生当年的“劝耕圃”。一块方形石头上,镌刻着“劝耕圃”三个字。当初先生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被安置于此,生活艰难,食不果腹,便躬耕陇亩,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有一首诗便是他幽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诗)的辛苦打理中,东坡先生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钦帅泉”的碑石边,我蹲下身来,与一眼古井默默“对话”。当年东坡先生为解决饮水问题,曾动手挖井,热情的百姓纷纷前来帮忙。打井完毕,可汲取清澈的泉水,怎样给它命名呢?打井时挖出了一块状如乌龟的石头,东坡先生便命名为“龟泉”。该井一丈见深,出水量大。东坡先生请附近的百姓取用井水,民间疾病大大减少了。后来百姓们将“龟泉”改名为“东坡泉”。从那时起,这眼井宛如神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水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清泠泠的。你蹲下来,触摸一下井口,那蓄积着的泠泉会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千年的时光流走,可东坡先生打的井犹在,取之不尽的“东坡泉”仍泽被后世,养育生命。从“龟泉”、“东坡泉”再到“钦帅泉”,更改的是泉的名号,不变的是东坡先生的精魂。

园内还有一处小景,也是十分动人的:一棵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树”,早就朽腐了,可它横生嫩枝细叶,在秋阳下释放出一片诗意。嗬,朽木重生,大自然的生命力竟是如此顽强!

(六)

正午时分,热辣辣的阳光把东坡居士的铜像镀得亮闪闪的。东坡居士的铜像,掩映在繁花丛中,身后有古柏陪护。

一群男女游客撑着太阳伞,正在东坡铜像前取景、合影。嘻嘻哈哈的笑声打破了四周的宁静。

待他们的笑声远去,我才缓步走近东坡居士铜像。秋光里的东坡先生,目光如炬,银髯飘飘,身着一袭粗布长衣,头戴斗笠,脚蹬木屐,满身披挂贬谪的风尘,似乎正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走来。我以为,拜谒东坡先生,一定要保持宁静之心,深怀敬畏之意。遥想先生20年间三次被贬,而在人生的暮年竟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可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一投身儋耳之地,即兴医,劝耕,助学,交友,把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蛮荒的土壤中,催生出一丛丛芳香琼岛的文明之花。想到这些,凡是深受东坡先生诗文和精神浸染的后学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呢?

正沉吟间,燕康兄打来电话,约我和小田出去吃农家饭,地点在距东坡书院两公里的东坡饭庄。

带着游览东坡书院的雅兴,宾主一行四人聚到了一张由两株古榕掩映的餐桌前,热情、好客的店主人很快呈上了一桌富有特色的东坡宴:东坡花猪肉、东坡小炒、东坡香芋排骨、东坡糕、东坡豆。东坡先生居儋三年,打造了别具风味的东坡餐饮文化,令后世享用不尽。小酌用传统工艺酿制的东坡酒,东道主郑兄和我们两位岛外来客无不赞叹东坡文化的醇美与厚重。

午后4点,我们告别东坡书院,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归程。车行好远,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仍一路相随。

    拜谒东坡书院,品读东坡文化,感受东坡情怀,真是大快朵颐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儋州,东坡书院的感慨
海南·东坡书院联萃
曲辰/苏东坡的人生逆旅
海南43|儋州——东坡书院
【原创】东坡书院---七年后的再次造访
海南细游记之儋州·东坡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