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喜(家园之二)

散        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过五十而去世不称夭亡,在人们看来是自然现象,落叶归根而已,是谓白喜。

家里有年纪大和久病的老人,儿孙们或者是老人自己已将后事安排提上日程,寿衣寿鞋必须要量身定做好的,和往常做新衣服没什么不同;寿材不管厚薄,材质,总要早早备下,放它个十年八年也不打紧,风干了到时抬棺的人还可以轻松许多。在那时的农村,如果你进门看见一口大棺材,那是完全不用惊讶的,而一口上好的棺材,往往会让同龄老人羡慕不己。

老人弥留之际,势必是要子女们都在身旁,越全乎越好,这代表子女们都送了父母最后一程,孝心可嘉。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要立刻燃上钱纸香烛,点上一串小些的鞭炮,同时趁身体尚软,尽快换上寿衣寿鞋;确认逝者双目阖闭安祥之后,需面上覆一片黄纸,口中含上一小团韭菜(至于为什么不是书上所说的玉器或是铜钱,大概就与地方风俗相关了)。同时,还要在头前点亮一盏长明灯,我很小的时候见到是油灯碗,后来换了蜡烛。三魂悠悠,一灯飘渺,给人的感觉神秘又阴森。做这些仪式的讲究是什么,忌讳是什么,当时做为小孩子的我们是无从得知的,想来以后的孩子们也更不会知道。

与此同时,家里要有人去请通阴阳地理的先生,根据禁忌算好下葬的时辰,然后一切的丧葬用品都要开始准备了,纸钱香烛,家俱物什,孝布纸扎,菜饭酒水。还要请和尚或道师,厨子帮工,知会亲友等等,忙碌碌,乱纷纷,人人却都一丝不苟,也绝不肯偷工省料。

至于请和尚还是道士,我们这里好像也不太讲究,两者都有请的。和尚或道师们来到家里,开始指挥或者亲自动手布置灵堂祭屋,上贡菜,挂招魂幡,搭布幔,做纸扎,写福包,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师父们配合也十分默契,绝无什么佛道之争。

很快锣鼓钹磬就开始咣咣当当的敲起来,和着师傅们唱偈念经的声音,间或敲打木鱼的声音,孝子孝女们的哭声,吊唁的人们也一阵阵的接踵而至,大人们喧哗嘈杂,孩子们哭笑打闹,又有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一切都显得分外的隆重与热闹。

这样的热闹一般会持续两到三天。

到了出殡的前夜,近一点的亲属们都要彻夜不眠守着死者灵柩,谓之“伴夜”。

到了这天晚上,灵前挂起满屋花花绿绿的长幡,幡上画得有三清祖师,或有文殊和地藏菩萨;有瑞鹤祥云灵芝仙草,也有红莲业火鬼魅妖物;总之,在小孩子们看来都是新奇古怪的东西。

这时满屋都是香烛火气,烟雾缭绕,昏昏乱乱。师父们有时候是一班子人,拍着锣敲着鼓,有唱有和,有时候是孤身一人,披着拂尘,念念有词,吟哦不绝,或跪或站,一时着踏七星步转圈儿,一时又捏着法诀沾净水弹向四方,与此同时,站灵的孝子们也要随他做相应的动作,一跪再跪,拜了再拜。

夜半正要沉寂时,“噌”的一声,木鱼突然敲响,跪在灵前昏昏欲睡的孝子们悚然一惊,却看到师傅递过打结的黑线头来,孝子于是伸手将线头扯开,披着大黑法袍,头顶法冠的师父转过身去,拉高嗓子唱一声,一切继续开始;间或有几阵锣鼓大作,大概是仪式到了什么紧要关头。这样的仪式往往会持续一整夜,直到第二日天色发白。

参加丧葬礼数,一般来客都会携带鞭炮白蜡黄纸线香,然后主人家会根据来客与死者的辈份大小,亲疏远近给予大小不等的块状白色孝布,大到可做披风及地,小至四指宽一条可以系在胳膊上;这应该是地方上对于传统的五服丧服的简化。

当然了,这只是我小时候对孝服的全部印象。而据年长的人说,以前讲究些的人家有丧葬事,是要订做孝服的,那是接了裁衣缝制的师傅们到家里住着,为一家子量体裁衣,一路抬棺上山地,扎草为棚,草木披白,谓之“满山白,”那是相当体面的作法。至于真孝子孝女,那是一定要身披麻衣,腰缠草绳,拄哭丧棍的,长孙抱灵牌,重孙甚至可以骑棺。这大概也是以前的人们重男轻女的原因,让孙女们来抱灵骑棺总是不合适的。

丧礼酒席上的菜数酒品,一般根据具体情况,丰俭由人,然而不论铺张还是检仆,必不可少的一个菜就是煎豆腐。做法也很简单,老磨豆腐切成三角形薄片,两面煎至金黄,然后水煮调味,最多再放点葱叶;我们这里的人也习惯将吃丧酒用吃煎豆腐来代替,这其中有什么缘由,也是不得而知的,难道是要表示“一生清白”?

到了出殡的时辰,子孙们披麻戴孝,在前面抱灵牌,打纸幡,扛纸人纸马,依次出门后,八个壮年汉子开始抬棺出门,此时鼓乐鞭炮齐鸣,鼓点异常的急促,唢呐也是分外的高亢;最响的数挂万字大鞭炮同时点燃,烟雾迷漫中,孝子孝女们的哭声也连片的响起,喧闹声直欲响彻云宵。

十里八乡看热闹的村民们也都围了过来,三五成群,或远或近,以抬棺者为中心,亦步亦趋,逶迤前行。

依着风俗,抬棺者并不能走最直接最短的那条路,而是要绕好大的圈子,这大概是为了让逝者最后感受一下生养他的这片土地。每走一段路,抬棺人体力不继,就要停棺暂时歇息。

在这段路途中,要不断的放鞭炮,洒纸钱(火纸),女性的亲属们也要趁暂歇的这个空隙,大声的哭一阵儿,扑在地上哭,拍着大腿哭,抱着棺材哭,打着滚儿哭。这时候单咧着嘴嚎几嗓子是不够的,还要絮絮叨叨哀哀切切的哭诉一些死者的生平,对死者的痛惜,对自身命运的悲嗟,呕呖嘶哑,偶尔拉长了声调,跟旧戏台上吊嗓子的老旦颇有相似,所以,竟显得有些戏剧化。 

这其中,儿媳妇们和女婿们这类人是否哭得情真意切,尤其是人们围观和私底下议论的内容。而小孩子却觉得新奇又好笑,日后私下里模仿逗笑,被发现了自然免不了大人的一顿好打。

因为绕了路,所有的送葬都要几歇几停,待送到选好的阴宅地,一般要耗去半天。记忆中鼓点鞭炮最多激烈的有两阵儿,一阵是出殡,一阵就是下棺了。下葬的鼓点愈急,鞭炮声也愈急,亲人们的哭声也更大声更凄惨,抬棺人同时喊着号子,道师或和尚们急促而大声的念着下葬文书,一时分外喧闹。

见一抔黄土掩下,从此阴阳相隔,两不相见,怎么不叫人悲痛欲绝呢!于那时年幼的我辈小孩,只是一场盛宴,一场游乐;而于逝者的家人来说,却是逝去,是死别,是永远不能挽回的心怮哀伤!

下葬完毕,新坟掊土,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子女孙辈们围着新坟正三圈,反三圈的转,转完之后,阴阳先生会向天洒下“禄米”,其实也就是开过光的白米和绿豆。于是,后辈们都扯起孝布,争先恐后的去接。据说这是先祖的福禄,子孙们谁接得多,谁就会命好,会有福气。至于葬礼完毕后请理发师傅到家里给每个人剃头剪发,头七到四七上贡饭菜让人守灵,五七那天重新开锣大作,宴请宾客,最后亲人们剪下衣服一角,和扎好的灵屋纸货,堆好纸钱一起烧掉, 林林总总的仪式还有很多,其中的意义不过是纪念而已。

作为80后,回望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仍然贫瘠,然而渐渐的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开始有余力,有闲暇缅怀过去。那时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人们大多仍然健在,骨子里,他们仍然秉承数千年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坚持以家族宗亲为基础的社会组成,他们笃信子孙绵延则祖先的血食祭祀不可断绝。而那些老一辈相继凋零后,本应承袭这些仪式的中青年人纷纷离开家乡,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为更好的明天而拼搏努力。面对亲人去世,他们无法再汲汲于这种既复杂繁琐又耗时耗力的葬礼仪式,再加上近年国家殡葬改革政策落实,因而尽可能简化丧葬礼仪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切事物的兴亡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着一个个时代,时代也裹挟着人们向前发展,这些都是个人都无法改变的。

高   成   文  学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       印:邓呈静

影像制作:曹   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汝宾]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丧葬习俗——“领羊”
在农村葬礼上,孝子们为什么要拿着一根孝杖,孝杖又是做什么用的
丧葬
【杨备战】浅谈孝通的丧葬习俗
清明谈丧葬文化:入棺后的讲究与守灵,及送行、路引与守灵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