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筋膜的认识与毫刃针的临床应用解说


浅筋膜

从解剖学的观点来说,浅筋膜是位于真皮和深筋膜之间(在无深筋膜的区域,如颜面的中轴部分等,浅筋膜亦可位于真皮和骨膜之间)的一层脂肪膜性结构。-般来说它由脂肪和结缔组织的纤维共同组成。由于它的组成中往往含有较多的脂肪成分.所以有时浅筋膜也称为皮下脂肪。脂肪成分更多地分布在浅筋膜的浅层纤维成分除了在脂肪成分之间形成间隔,以固定脂肪及联系真皮和深筋膜之间外,它还往往在浅筋膜的深层形成一层薄厚不等的膜性结构。因此,浅筋膜可以进一步分为浅层的脂质层和深层的膜层。但是在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由浅而深有表皮、真皮、脂肪、浅筋膜-…'等层次描述。这种描述将脂肪成分从浅筋膜中分离出来,使原有的浅筋膜概念发生变化,这显然是对浅筋膜的解剖学概念不够熟悉。

折叠编辑本段胸前、外侧区

皮神经胸前、外侧区的皮神经来自颈丛和上部的肋门神经分支。锁骨上神经3~4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向下跨越锁骨前面,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胸前、外侧区皮肤除锁骨上神经分布区外,其余均由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分布。肋间神经在腋前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 外侧部皮肤,在胸骨两侧发出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呈明显的节段性,自上而下按神经序数排列,呈环形条带状。第2肋门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 面皮肤,其外侧皮支尚分布至臂内侧部;第4肋间神经至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至剑胸结合平面;第8肋间神经至肋弓平面。根据皮神经的分布可测定麻醉平面和诊断脊髓损伤节段。 相邻皮神经的分布互相重叠,共同管理一带状区的皮肤感觉。如第4肋间平面的皮肤除接受第4肋间神经皮支外,尚接受来自第3、5肋间神经的皮支。因此一条肋间神经受 损,其分布区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当相邻两条肋门神经受损时,才出现这一共同管理带状区感觉的丧失。

折叠编辑本段浅血管

浅血管主要由胸廓内动脉、肋问后动脉和腋动脉等分支供血。静脉汇入胸腹壁静脉和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细小,在距胸骨侧缘约1cm处穿出,分布至胸前区内侧部。女性 的第2~4穿支较大,发分支至乳房,在施行乳癌根治术时应注意结扎这些血管。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皮支与肋间神经的同名分支伴行,分别分布至胸前、外侧区肌 肉、皮肤和乳房。上述二动脉的分支均有伴行静脉,分别汇入胸廓内静脉和肋间后静脉。胸腔壁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胸前区外侧部斜向外上行,汇入胸外侧静脉,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侧区浅层的静脉血。此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 重要通道之一,当门静脉血回流受阻时,借此静脉建立门腔静脉的侧支循环,血流量加大而曲张。

折叠编辑本段腹前外侧壁

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腹壁助下份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连续;深层即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层,在中线着于白线,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 处,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左、右耻骨结节间越过耻骨联合继续向下至阴囊,与浅会阴筋膜相连。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腹前壁上半部的浅动脉细小,是肋间 后动脉的分支。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其外径约1mm;在腹壁浅动脉的外侧,尚有起自股动脉走向骼嵴的旋髂浅动脉,其外径约为1.2mm。由于腹前壁的浅 动脉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并与同名静脉伴行,故常在腹下部切取代蒂或游离皮瓣。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较为丰富,彼此吻合成网,尤其在脐区更为丰富。

以上是筋膜的解说 一下是毫刃针利用筋膜治疗病情的案例与临场

颈性眩晕

 

临床主要特征为眩晕及颈椎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等症。该症的发病比较急,变化迅速,容易导致高血

压及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传统疗法为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眩晕和改善微循环治疗,但是疗程较长,并且容易复发等。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改善,逐渐应用于该症的治疗。

 

毫针治

治疗疗: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

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头针选取快速捻转法,体针选取平步平泻的方法。刃针疗法:在双风池穴及哑门穴,大椎

穴的两侧,

将经气节处用左手的拇指按压,并使用右手

 

持刃针,并进针0.2cm,行散刺。直达到结节松软的

目的为止。均每隔3天进行针刺1次,

51个疗程。在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

 

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

活及工作,

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

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

 

 

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

活及工作,

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

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

 

椎动脉型颈椎病

 

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三、【患姿】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定位】

   1.第一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   2.第二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二颈椎棘突端部。3.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

【层次】

1.第一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

2.2.第二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

3.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方向】均指向骨面。

【深度】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

【操作】

1.横突、棘突:沿骨凸边缘切割;在骨面上十字切割。

2.下项线: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视情选择)

【手法】术后立即手法治疗(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顿挫)

【注意】

1.第一颈椎横突较小,位置较深,周边多有神经、动脉、静脉,操作时应非常细致小心!

2.C2棘突端部分叉、又被项韧带覆盖,切勿穿透过于深入,以免发生意外!

3.针针可以在骨面上移动操作,也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5mm深度范围内切割,但绝不可离开骨面、不紧贴骨缘、超过5mm深度范围内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患姿】1.上、下项线之间:倒骑靠背椅姿。

        2.肩胛冈上缘外端:坐位,患手自然放腿上。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坐位,患侧手摸对侧肩。

【定位】常规。【层次】

        1.上、下项线之间: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2.肩胛冈上缘外端: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膜—肩胛冈背面骨面。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腱膜—竖棘肌—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方向】

        1.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指向骨面。

        2.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深度】

        1.上、下项线之间: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

        2.肩胛冈上缘外端:达背面骨面后,移动至上缘。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竖棘肌层。

【操作】

        1.上、下项线之间: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 

 

 

刃针短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取穴:参照神经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2]结合触诊定位,选取病变神经节段相应夹脊穴,主要是C5C8节段。夹脊穴定位于脊旁03l寸之间的敏感点,即在脊突两旁距离031寸范围内寻找压痛点或皮下条索、结节,一般每次23对夹脊穴。 

2.1.2操作:患者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充分暴露颈项部,局部穴位碘伏常规消毒后,采用 RZ 系列一次性刃针规格 0.70 mm×40 mm,针刃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垂直局部体表刺入,分浅、中、深三层缓慢进入,当遇到硬结或条索时,行纵行切割、摆动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直达骨面,在骨面处腕关节不断震颤并行小幅度提插约30秒后出针,按压针孔。每5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培训信息与简介点击蓝字

毫刃针治疗颈椎病和腰椎病的针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卡压综合症|头颈部
尸体解剖——颈部交感神经
天溪穴的准确位置图_天溪穴的作用_穴位密码网手机版
梁门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足太阴脾经经穴——食窦穴
足太阴脾经经穴——天溪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