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刻刀雕琢我的业余生活
我在赤城县医院工作。本人业余爱好较为广泛,什么爬山、打猎、钓鱼,偶有所获;什么烹调、面点,也颇受称道;吹拉弹唱,竟然也有掌声。但是,最让我割舍不下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篆刻。在我上初中时就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用小刀在橡皮上把自己的名字刻上两、三遍才算过瘾。这也是我的别号“逃学者”的来历。因为当时正赶上文革期间,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所以上课搞一些小动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学而不学者,谓之逃学也。

一时间,只要找到能刻的东西就绝不放过,什么橡皮、木块、牙刷把、称杆、伞把,甚至土豆、萝卜,只要是能刻得动的,统统不能放过。不管它字体、章法、还是刀法,总要刻它个不亦乐乎。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逐步了解到篆刻原本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在艺术领域里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处于同等的地位。并非是简单的刻章、刻手戳。而且,它的起源要早于其它艺术形式。因此,我就不得不认真的学一学了。但是,在本地既不出产石料,也没有从事专业的篆刻组织和人才。加上每月二十几元的工资,没有多余的钱购买书籍、材料。要想学习篆刻,其困难是可想而知了。无奈之下,只好就汤吃面了。一本《篆刻入门》的小册子和几把自己磨制的刻刀,就开始了其正的篆刻艺术的自学之路。没想到这是一段既艰难又清苦的路程。且是一踏上去又舍不得退却、欲罢而不能之路。为了学习篆刻技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老师就找书,买不起书就到新华书店去看书本地没有就借出差的机会到外地的书店里去看。只要有篆刻的资料,就不辞辛苦一定要“看”到手。几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篆刻的资料,了解到文字的起源、字体的变迁与沿革和主要流派的字体特征,基本掌握了印学的起源、种类、用途变革、流传方式和篆刻的章法、刀法、主要流派的艺术特点等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到了按照所学理论其正动手的时候,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地摆在面前。

首先,经济上的拮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己在篆刻方面上的发挥和发展。由于买不起石料,仍旧用木料或其它材料替代,刻出的效果根本体现不出“金石”的韵味。怎么办?只好先在其它材料上做篆印、章法、布局等印稿设计的练习,然后在石料上刻效果。如果,一块石料刻一方印的话,就还得再从牙缝里去挤钱-买石料。穷嘛,就得想一些穷办法。一是,刻多面印,再就是,把买来的石料破成小料,或者锯成薄片再刻。往往一块石料要锯成5、6块,这样,既练习了手艺,又节省了花销。这就叫穷则思变吧。直到后来的砖刻,也是因为究,而成就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现代大形砖刻艺术的出现。

说到砖刻,自古有之,并非我的发明创造。但是,所用材料不同,刻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而且现在很难找到能用于砖刻的砖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建筑工地上发现了加气水泥砖,心想,如果此砖能用的话,又可省我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随手拾了一块,回家后就试着刻起来。但是,加气水泥砖与过去的老方砖其密度、硬度及吸水性能存在较大的区别。按照传统的砖刻方法拓、刻,根本行不通。无奈“罗锅子上山-前(钱)短”,又没有人可以请教,只得个人继续干下去。经过两年多近百次的摸索、试验,第一件砖刻 作品终于成功的展现在面前。欣喜之余,不免感叹!遂成一联:想当初逃学买石刻印,到如今“前(钱)短”拾砖涂鸦。横披:此一时彼一时。

虽说有些酸楚,心中却也平静,充其量也就是个业余爱好,无须过多感叹。二十多年都过去了,也没有几件象样的作品面世,如今都快五十的人了,哪还有时间去感叹。况且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些年来,拾砖不停,刀耕不辍。篆刻习作两千余方,作品涉及古玺、金文、小篆、肖形、行草、篆隶和艺术签字等多种印章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各名家、流派的艺术特长。砖刻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篆刻艺术,又结合了汉代砖刻和历代碑刻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古今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放大了的篆刻,或者说是篆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近几年来,篆刻作品,多次在《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上发表。部分作品入编《跨世纪书画精品怀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湘江文化艺术)、《书画鉴赏》(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荣获精品证书,作品被《新视野画廊》收藏。砖刻作品,入编《新世纪传世书画艺术经典》、《当代中国书画艺术》(香港长城国际出版公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并入编《全国风景名胜楹联绘萃》(中国文联出版社)获优秀作品奖。《赵亚平篆刻、砖刻艺术展》于2001年8月,在赤城展出,历时50天,逾千人观展。专题片《石砖情缘-赵亚平篆刻、砖刻艺术》,先后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电视台播出,获市“好新闻”一等奖,省台二等奖。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源于周、秦,至汉极盛,经历代流传,已成为当今文化艺术品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何将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不能靠单纯的继承,还应有所创新,这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在当今电脑非常普及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传统的文字艺术的重视。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用我手中的刻刀继续雕琢我的业余生活,让古老的艺术之花,永不凋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书法篆刻家石泉
刻刀与印石的故事
民间艺术之雕镌塑作及分类
《印语·印谱·印友》自序
特别专题:篆刻与篆刻欣赏
篆刻如做人,他用刀来“写”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