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共读,周公之美

【共读内容】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导读学者】

朱人求:厦门大学哲学系 教授

祝安顺:中华书局 编审

【共读笔记】

张楠:

【论语晨读】第838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五月初七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朱人求:

今天我们来读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論語譯注:[譯文]孔子説:“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驕傲而吝嗇,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注释】孔曰:“周公者,周公旦。”使,讀shǐ,假若,假使,設使。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夸。吝,鄙嗇也。《說文》:“吝,恨惜也。”《玉篇》:“悋,鄙也。俗作恡。”此《釋文》亦云:“吝,本亦作恡。”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不以告人。

【論語全譯】[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其实此章不一定针对君主而言,对一般人也是适用的,《论语全译》的说法可能限制了孔子思想的广度。

周公之才美,骄且吝是理解本章的关键。先说周公之才美。

关于周公,《论语正义》引《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誠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北,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衆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是言周公之德,以驕吝爲戒也。

惠氏棟《九經古義》:“《周書官寤敬篇》:‘不驕不恡,時乃無敵。’此周公生平之學,所以裕製作之原也。夫子因反其語,以誡後世之爲人臣者。”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

周公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其德行寬裕,恭谦睿智,以驕吝爲戒也。

王弼云:人之才美如周公,设使骄吝,其余无可观者。言才美以骄恡,弃也。况骄吝者必无周公才美乎?假无设有,以其骄吝之鄙也。(黄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

邢昺曰:此章戒人骄吝也。周公,周公旦也,大圣人也,才美兼备。设人有周公之才美,使为骄矜,且鄙吝,其余虽有善行,不足观也。言为鄙吝所揜弃也。(《论语注疏》)

王弼、邢昺之注疏甚佳,深得孔子真意。

下面我们主要讨论朱子【論語集註】的解释。

【論語集註】: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夸。吝,鄙嗇也。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又曰:「驕,氣盈。吝,氣歉。」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然其勢常相因。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朱子推崇程子之说,甚言骄吝之害。

如有周公之德,则无骄吝之苦。

朱子云,此章為有才而無德者言。但此一段曲折,自有數般意思,驕者必有吝,吝者必有驕。非只是吝於財,凡吝於事,吝於為善,皆是吝。

骄与吝其勢常相因,驕者必有吝,吝者必有驕。骄发于外,吝藏于中,吝有吝财,吝事,吝善之不同。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要懂得分享,让他人同样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

驕吝,是挾其所有,以誇其所無。挾其所有,是吝;誇其所無,是驕。而今有一樣人,會得底不肯與人說,又卻將來驕人。

驕能生吝。為是要驕人,所以吝。驕卻是枝葉發露處,吝卻是根本藏蓄處。且以淺近易見者言之:如說道理,這自是世上公共底物事,合當大家說出來。世上自有一般人,自恁地吝惜,不肯說與人。這意思是如何?他只怕人都識了,卻沒詫異,所以吝惜在此。獨有自家會,別人都不會,自家便驕得他,便欺得他。如貨財也是公共底物事,合使便著使。若只恁地吝惜,合使不使,只怕自家無了,別人卻有,無可強得人,所以吝惜在此。獨是自家有,別人無,自家便做大,便欺得他。

“吝者,驕之根本;驕者,吝之枝葉”,是吝為主。蓋吝其在我,則謂我有你無,便是驕人也。

驕是傲於外,吝是靳惜於中。驕者,吝之所發;吝者,驕之所藏。

有人学问大,悟得大道,却不愿与他人分享,还以为自己了不起,盛气凌人,这就是骄且吝。

問:「『驕氣盈,吝氣歉。』氣之盈歉如何?」曰:「驕與吝是一般病,只隔一膜。驕是放出底吝,吝是不放出底驕。正如人病寒熱,攻注上則頭目痛,攻注下則腰腹痛。熱發出外似驕,寒包縮在內似吝。」因舉顯道克己詩:「試於清夜深思省,剖破藩籬即大家!」問:「當如何去此病?」曰:「此有甚法?只莫驕莫吝,便是剖破藩籬也。覺其為非,從源頭處正。我要不行,便不行;要坐,便還我坐,莫非由我,更求甚方法!」

去骄吝的办法,就是深夜静坐,自我反省,突破自我之藩篱,内心警醒,内心觉悟。

另,日本物双松云:骄且吝,无德者也。苟无其德,则才美岂足观哉!盖骄则失君子,吝则失小人。故骄且吝,所以失人心也。治天下,以得人心为先,故孔子云尔。(《论语征》)可备为一说。

结语:在儒家思想世界里,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德才兼备才是最佳组合。有德无才,否则纵有周公之才美,骄傲自满,吝啬小气,难以成就大器,不足为道也。反过来,如能保持周公一样的谦虚的美德,宽裕大气,积极分享,勇于承担,定能卓越超群,成就大业。

今天就导读到这里,谢谢大家!

張弛弘弢:

@朱人求 感恩朱老師清晰且透徹的分享。吝者必自盈,驕之因也。驕者無朋,吝者無友。無朋無友之人,如荒島之棄嬰也。

张楠:

老师的导读让我想到孔子无隐的一章

怀疑夫子有隐实在是小子们的不成熟

朱人求:

@张楠 两千多年来,有几人能达到孔子与朱子的思想高度?

也就孔子朱子而已矣。

崔圣:

建议大家“深夜静坐,自我反省,突破自我之藩篱,内心警醒,内心觉悟。”、还有“半天读书,半天静坐”,也许有奇效。@張弛弘弢 @张楠

黑衣:

我也想到不吝和因材施教的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夫子的中庸之德

袁愛祥: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張弛弘弢:

孔朱聖賢,降世當以千年計。能解孔朱者,鮮矣!能及孔朱者,未之見也。我輩能有此機緣相聚【論語匯】,得學古聖先賢,已是福矣!

张楠:

仁的确是良方

@朱人求 朱老师可是朱子后人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

周公“不骄不吝”的美德,载于诗书。《逸周书·寤敬篇》:“周公曰:“不骄不恡,时乃无敌。’”孔子在本章中,以史上的大才周公为例,说明德与才的关系,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的意思是,就算是才如周公,如果没有谦虚实惠的德行,这个人对他人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孔子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非常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孔子眼中的人才,是“贤才”,贤指的是德行,贤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元人著作《四书辨疑》:矜己傲物谓之骄。朱熹《论语集注》认为:骄,矜夸。但,矜即矜持,即自重身份而不是自轻自贱,本是孔子提倡的德行: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因而,孔子此处的“骄”应该不包含“矜持”的含义,矜持并不是骄,只有“傲物”、“自夸”才是孔子所不赞成的“骄”。

“骄”是夸大了自身的能力。这个夸大就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引起的。骄对人的行为有三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不去虚心学习。而人的才能是学习和历练而来。而学习首先需要谦虚。如果没有虚心的态度,就不会去学习,才能本身就无法进一步成长。皇侃《论语义疏》引王弼云“况骄吝者必无周公之才美乎?”刘开《论语补注》:“天下才美之人,岂无一端之稍善,但骄吝则不能进德,德既无见,余行何足观焉?”二是因为看重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的才能,在与人的合作中就不会重视发掘其他人的能力,也就不能够组建真有成就的团队,所谓“骄兵必败”就是。刘开《论语补注》:“周公之才即《书》所谓“能多才多艺”之才,其美自不待言。使有其才之美而既骄且吝,则才不足有为,大本已失,其余所行之事,虽有小善,亦不足观矣。”

第三,是过于看重自己的贡献,因而在分配中会要求比自己应得的更多那一份。如果这样的人是部下,会总是冲撞分配规则,“好勇疾贫,乱也”,如果这样的人掌握分配的权限,就会把更大的一份给自己,给别人的报酬就会较低,“悭利啬财谓之吝”。对别人吝啬,别人得不到公平的报酬,自然就不会努力,因而相互之间的合作就会越来越松懈。对自己放松要求,从消费上说,会奢侈无度,从而难以为继;从创造上说,会听不进别人意见,刚愎自用,必定会错误百出,难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因而,孔子才说纵使有周公的才能,一旦自夸傲物,必然一无是处。因而,谦德是所有希望有成就的人首先应该具备的态度。孔子的《论语》中,虽然没有提出“谦”的概念,却在实质上是肯定谦德的。之所以不需要谦德,是因为谦就在好学之中。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孔子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古代文献、同时代人,甚至是向自然、向生活本身学习: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德在经典中被独立提出来,大概最早是在《尚书大禹谟》中:“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韩诗外传》对“谦德”更为重视: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而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戒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性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本章否定的第二种行为是“吝”。朱熹《论语集注》:吝,鄙啬也。吝啬的行为,孔子认为是“四恶”之一。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与吝啬相对的,孔子提倡的是“惠”。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惠而不费”,就是与“出纳之吝”相对的品德。惠的作用,是“足以使人”,只有“养民也惠”,才能“使民也义”。孔子这里虽然谈到的是官民关系,但却适合于人和人之间的普遍的合作管理。只有合作对大家都有好处,合作才能持续下来。

孔子提倡的是对人“惠”,但是对自己却是“俭”。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以谦虚的心态,向自然学习,向所有人学习,重视发现他的才能,并在合作中能够让合作者获得利益,自己节俭以为社会积累财富,并再投入到社会的生产中,这种品德就是企业家品德的基础,今天仍然需要大力培养。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指正[抱拳][抱拳]


——<参考资料>——

【論語譯注】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譯文]孔子説:“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驕傲而吝嗇,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讀音與詞義補充】使,讀shǐ,假若,假使,設使。

【論語集註】

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夸。吝,鄙嗇也。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又曰:「驕,氣盈。吝,氣歉。」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然其勢常相因。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論語正義】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矣。”孔曰:“周公者,周公旦。”[表情]正義曰:《說文》:“吝,恨惜也。”《玉篇》:“悋,鄙也。俗作恡。”此《釋文》亦云:“吝,本亦作恡。”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不以告人。孟子謂“訑訑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之外”,是即驕也。“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是即吝也。《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誠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北,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衆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是言周公之德,以驕吝爲戒也。惠氏棟《九經古義》:“《周書官寤敬篇》:‘不驕不恡,時乃無敵。’此周公生平之學,所以裕製作之原也。夫子因反其語,以誡後世之爲人臣者。”云“其餘”者,言雖有餘才,亦不足觀,況驕吝者,必無周公才也。皇本“使”上有“設”字,“已”下有“矣”字。

【論語全譯】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论语#8.11【2017-1-18】
论语7.5
泉翁大全卷之七十八
习经典·一起学《论语》|述而篇7·5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5)
2009年11月10日 《论语·泰伯第八·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