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读「论语」9.27:衣敝缊袍不为耻,不忮不求何足臧

「子罕篇第九」27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陋布袍,与穿狐貉皮袍者并立而不觉难堪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忌恨不责备,为何不好?”子路总是这样说。孔子说:“如此作法,何足为善?”

【注释】

“衣”,作动词时音“义”,穿、穿着。

“敝”,破、破旧。

“缊袍”。古时穷人穿的以乱麻为絮的布袍。泛指穷人所穿的粗陋冬衣。“缊”音“运”,乱麻。

“狐貉”,狐貉(音“合”)皮袍的代称。“狐”与“貉”都是珍贵的犬科皮毛兽,狐皮轻暖名贵,貉皮更甚。古时没有棉花,纺织技术又落后,用动物皮毛制衣御寒尚属情有可原。但现代的材料科学与纺织技术都极发达,衣物的御寒效果也已足够好,因此人类就不该再取用动物皮毛了。

“由”,子路之名。孔子对弟子皆称其名。

“忮”,音“至”,嫉妒、忌恨。

“求”,责备、责求。类似用法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通常是作“贪求”解,亦通。但“求”作“责备”解时,似与“忮”的“忌恨”之义关联度更高,故从前解。

“何用”,为何、为什么。

“臧”,善也。

“诵”,论也,言也。

“是道也”,这种作法,指“不忮不求”。“是”,这;“道”,指方式、方法。

“何足”,哪里值得。反问语气,表示不足、不值得。

【评析】

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和阿拉伯,故古时中国并无棉花。“棉”字始见于南朝梁武帝的开国功臣沈约所撰的《宋书》,时间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在此之前,中国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而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花直到宋末元初才大量传入内陆,而推广至全国则迟至明初,还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因此,古时只能用“缊”,也就是乱麻来填充衣物枕褥,其保暖御寒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当时,贫者冬天只能以粗陋的缊袍御寒,而富人则可以穿贵重的狐貉皮衣。子路家境贫寒,只能穿破鄙的缊袍。虽然衣着粗陋,但与穿狐貉皮衣者在一起时,子路却泰然自若,并不觉丝毫尴尬难堪。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路能够不耻恶衣恶食,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称赞了他。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诗经·卫风·雄雉》中的诗句。孔子的教学内容里有《诗经》,子路常常念叨其中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一句,用以自勉。子路能够“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这就说明子路并未因己贫而有仇富或怨天尤人的心态,这就是“不忮不求”。但孔子认为,“不忮不求”只是不为不仁,是不作恶,还不是为仁行善。故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不为不仁、不作恶只是儒家仁道的基本要求,而为仁行善才是儒家仁道的根本目的。这与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要求可谓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儒释二家能够相得益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9.27】不忮不求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27》摘记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没有那么难
#每日学论语#9.27【2017-2-25】
【儒】论语·子罕篇(27)和有地位的人在一起如何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