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之兄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还要残害多少人?

中国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神到凡人的过程。

刚一出生,父母的各种宠爱就加于一身,捧在手里怕化,抱在手里怕摔,看哪都满意,直呼是上天送给自己的礼物。

逐渐长到三岁,开始能学点东西了,父母们还经常会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咱的孩子真特么太聪明了,莫非是文曲星下凡?

好不容易到了七岁,神的光辉虽不那么耀眼,却还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经常在亲友面前拉被出来背上一首唐诗宋词,以证明自己孩子的神性。来来来,背一首“鹅鹅鹅”......

七岁往往是个里程碑,我们的神性到达巅峰,从此物极必反,神性逐渐消退,凡性彰显。

等到十五六岁,我们简直快变成人人讨厌的臭豆腐,好不容易有机会在人前显摆一下,还被父母强行包上厚厚的牛皮纸,生怕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我们丢他们的脸。

痛苦还在后面,当父母发现我们不仅不是神,做人都不够优秀时,收起了各种对神的溢美之词,不光之前的待遇全无,还巴不得把我们打死重生。

不仅如此,等到我们快三十,既没结婚,事业也一般时,被人厌也达到极点。父母一谈到我们,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以唉声叹气为重点,要不是有那么点血缘关系在,他们能一笤帚把我们扫地出门......

案例俯拾皆是,“罄竹难书”。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伤仲永》里面的仲永。为了吸取教训,避免会错情、表错意,父母们表示绝不放过一个神,也绝不冤枉一个凡人。

于是,各种提前判断神与凡人的占卜方式被发明了,比如抓周、测字、看相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根据流行的说法,在孩子三岁时就能预测他长大后的成就,七岁时就可以算到他一生的命运。如果孩子没能在三岁或七岁表现出天才特性,则往往被失望的父母放弃。

根据这个理论,很多教育机构都疾呼:出名趁早、成才要快。更出现了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说法。

于是,中国的孩子在三岁和七岁就被盖棺定论了。

为什么中国父母会那么在乎给孩子算命?为什么会选在在三岁和七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没有道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正解是什么?之后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父母会那么在乎给孩子算命?

答案是贪。

贪是索取超越自身能力的回报。放到教育上,就是对孩子期望过高。

为什么会期望过高?此中又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对自己不满意,自己做不到的,希望下一代做到;二是父母对回报要求颇高。十月怀胎、抚养成人,一项超过十八年的感情和财务投资,中间需要多少付出。投资大,回报也自然要求大。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选在三岁和七岁这两个年龄给孩子算命?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过的话很多,能够流传下来的,一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有一定的道理。当然,由于时间久远,有很多话已经脱离本义,被曲解得很厉害了,甚至与本义相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其中之一。

三岁和七岁,确实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根据现代脑神经学、解剖学和行为学的研究,一个人在三岁时,他的脑重已达成人的75%,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在七岁时,脑重高达成人的90%,开始出现简单的逻辑思维。自我意识关系到性格,逻辑思维关系到处事风格,确实比较重要。

我们的古人在没有科学依据下,全靠经验总结,居然也掌握了这一重要规律。又从实用的角度证明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有其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正解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

虽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我们曲解了古人的意思。

古人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怎会仅仅通过几个年龄段去判断一个人的一生?这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现代医学来看,虽然三岁时人的脑量就达成人的75%,七岁时高达90%,但往往决定一个人最后成就的恰恰是微小的差别。我们又怎敢肯定,剩余的25%10%不是那个关键的少数?

因此,所谓三岁、七岁定终身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要彻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本义,需要特别注意这个“看”字。古人之所以说出这么一句话,是要提醒我们,在三岁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在七岁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事风格。

为什么要三岁看大?

一方面,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是一个好的观察时机。

另一方面,则更重要,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开始出现,没有受到外界干扰,是真实无染的,因此是观察的绝佳机会。

强调三岁看大,不是要我们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去教他什么,也不是让他学什么,而是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孩子自发进行的游戏,从中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脾气秉性。

为什么要七岁看老?

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简单的逻辑思维,做事会注意规则,考虑后果,但一般不会思考为什么要去做,也就是说不会去考虑行为的动机。会想却不会多想,正好可以从中观察孩子的处事风格。

如果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么,我们拿到了“观察数据”,下一步又该做什么?

还得要问无所不能的王阳明啊。王阳明说过,人皆圣贤,但要随才成就。

观察的目的是发现孩子的特点,发现特点的目的是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果我们观察到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及行事风格,就能依据他们的特点因势利导,把他们培养好。孔子把这个行为叫做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在三岁的时候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爱好,比如画画、唱歌等,就可以适当的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发挥。但万万不可恣意妄为,给他们报什么强化班,这样只会消灭他们的才华,而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果我们观察到孩子在七岁的时候做事还是毛毛躁躁的,那就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就不能压着他去做一些过细的、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情,而应鼓励他多做一些开创性、担当性的工作,以发挥老天赋予他的这一才能。

更关键的是,做事情需要反求诸己,当我们着意去观察孩子的时候,何妨反照一下自己?再次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秉性,从功利之海中爬上岸来,作为一个赤条条的人,重新发现自己,再踏征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要少些“自我意识”
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啥意思?古人说的有道理吗?
俗话说“穷算命,富烧香”,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鼓励孩子顶嘴,不懂不要插嘴
为什么父母越爱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
每天学点心理学1566:包办替孩子做主后遗症如何消除案例解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古训有无道理案例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