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医?什么是中医?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说:“,治病工也”。

醫:在释“”时指出:“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病声之意;下为酉,即用酒所以治病也。因此,古代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毉:另外,“医” 字还有一种写法,即“”,当是上古巫医未分之状况的反映。

三者区别: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公毉守之”;宋代沈括《苏沈良方》亦记有“毉师只有除翳药,何有求明药”。可见,历史上曾存在着医未胜巫的历史事实。应用酒与酒类制剂,应当是醫较早用于治疗疾病的有别于巫术的重要手段。《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此时的民间称谓,多有一定的随意性,常随医家所长而称呼之。

现代:人们习惯称呼掌握中国传统医疗技术的医生为某某中医。

近代:“中医”,一般有两重含义

1)  人称,指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技术的医师;

2)  术称,指在中国绵延五千年文明的医疗保健的学术体系,即中国传统医学。

现代含以上的中医称谓,历史并不很久,大概不过一二百年而已。在一二百年前,没有以“中医”称医师者,也没有将中国传统医学称作中医者。“中医”称谓,实际上始于西医传入之后,人们为了将掌握两种不同医学学术之人与术加以区分,便逐渐有了中医与西医之人与术的不同称谓。

古代(一、二百年前)是否有人使用过“中医”一词呢?有的,但与近代所称的“中医”,内涵不同

唐代孙思邈称:“古之善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可见,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孙思邈所处的时代,所谓的“中医”,是与“上医”、“下医”并用,以评估医师技能的高下。

孙氏在评估医师把握诊疗疾病的时机时,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并特别指出:“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从他精辟的论述可知,当时所谓“中医”,只是界于艺术高明的“上医”与水平低下的“下医”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的医师群,显然有别于现代所谓“中医”的内涵。


《黄帝内经》:提到岐伯、雷公等十多位上古名医,尚未使用“*医”或“医*”的称谓。

殷商时期:在医疗行业中,出现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巫医”,但以“医”为称者仍很少见。

公元前5世纪秦多名医,如医缓、医和,他们以出色论述晋侯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明确提出非鬼神治病说,指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理论等,而名垂千古。和、缓,是其姓氏,医为其职。

同时,人们以吉祥鸟喜鹊,称谓自己心目中敬重的医师,秦越人之名“扁鹊”即缘于此。

标志着与巫分立的民间医疗职业在此期间已形成。

战国:有“事疡”、“事痈”,或“王瘖”、“郭痤”等。“事疡”、“事痈”,即从事疮疡、痈疽治疗的医师;“王瘖”即治疗失音、嘶哑之王姓医师;“郭痤”,即治疗痤疮之郭姓医师。这些称谓有的沿袭至今,如“小儿王”、“王小儿”等。

秦汉为皇帝、宫廷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师,多称之为“太医”、“侍医”、“乳医”等,官职有太医令、太医丞、侍医长等。或有以“工”称呼医师者,如“医工”、“上工”、“中工”、“下工”等,这一称呼也沿袭了约千年之久。《内经.灵枢》:“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治愈率达到90%),“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隋唐至明清时期:医师的称呼由于时间、地域与学术水平之不同,有着较大的变化。民间多称之为“医生”、“先生”、“儒医”、“世医”,等等。

儒医:太医之中并非均系“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其中不曾深研医术者并不罕见。儒医,大体上始于宋,他们多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影响,因儒仕不通而改业为医者。儒医知识渊博,多能系统研读,掌握医理、医术,思考、探索与研讨医学理论,他们贡献卓著。而太医仅多服务于宫廷,在医理、医术研讨上,鲜有能与儒医相比者。

 赵从古关于儒医,记有故事一则—

 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沈常,廉洁方直,性寡合,不得志,潦倒场屋。因游东华门,见翰林医官,跃马挥鞭,从者雄厚。叹曰:吾穷孔孟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辈也?始意学医,奋发攻读,虚心请教名公。因此,孔孟之道,医理技术,有才有行,颇多感悟,“吾闻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

这个故事勾画出了儒而为医的转变过程和趋势。

世医:晋唐乃至明清时期千余年间对世代为医者的一个尊称。《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何谓三世?不外“父子相承至三世”,或“一黄帝针经,二神农本草,三素女脉诀,不习此三世之书,不服其药”。如孔子所称之父子相承至三世之医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生称谓集锦
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
明代小说的医学叙事与多元解读——李瓶儿已消陨,《金瓶梅》医史价值长在!
医史
ll 中 醫 ll 醫史
儒医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