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语堂:人生不能错过的三件事

林语堂:人生不能错过的三件事

来自有书

11:27

文 | 西红柿 · 主播 | 赏新晴  · 编辑 | 天秤座


▲点击打开视频,即可观看

《有书快看》之5分钟带你读完《生活的艺术》

    更多快看视频,可在应用商店搜索“有书共读”APP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生活的艺术》第298页—第352页,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今天的早读:


1、你有过几次真正的旅行?


2、你的智识高吗?你是一个有独立的判断力及鉴别力的人吗?




真假旅行


旅行在从前是行乐之一,但现在已变成了一种实业。由于现在交通便利,现代人比前代人旅行方便了很多。


不过旅行到了现代,似乎成了一种没落的艺术。如要了解什是旅行,必须先能辨别不能算是旅行的各种虚假旅行。


第一种虚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必进。这种心胸的必进,很让人疑惑,如果一个人真专心于改进自己的心胸,则可在闲暇的日子,给心放一个假,休息一下。何必借旅行之名自欺欺人。


这种对旅行不正确的观念,产生了许多现代导游者的组织。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且讨厌的东西。


许多导游并不是职业人员,所讲述的一些不知所云或远离事实的废话令人完全丧失了旅游的兴趣。


第二种虚假旅行,既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以便事后可以夸说。这种人的旅行,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完全消耗在拍摄照片之中,根本无暇去细看各种景物。


这种照片固然可供他们在空闲时慢慢的阅看,但如此照片,世界各处哪里买不到,又何必巴巴的费了许多事特地自己跑去拍摄呢?这种虚假旅行,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装逼游。


第三种虚伪的旅行,即严格制定了游览程序表的旅行,他们事先就将旅游时间和地点制定的有条不紊,所有程序如上课般遵守准时,全程受时间和地点的指挥,这种旅行又怎么可能尽兴尽乐呢?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应该具有“胸中有一副别才,眉下有一副别眼”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两种能力,即使跑到山里也是白费时间和金钱。


倘若有这两种能力,即便坐在家里远望,或步行到田间去观察一片行云,一只狗,一道竹林、一棵树,抑或是一片虚无,他也同样能享受到旅行的快乐,也同样能洞察及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以及其它一些事物。


因为旅行的真正动机应该只求忘却一切。





读书,也是一种旅行


一个人,当他拿起一本书时,他便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如若所拿的又是一本好书,他便得到了一个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善谈者会引领他走进另一个国界,或另一个时代,或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与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


一个人如果每天能有两小时的功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进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那些无福享受其中乐趣的人所极羡慕的。


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但读书的益处远不止这些,真正有益的读书,是能引领我们进到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凡是出于勉强态度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这类抱着求知目标而读书的人,等于一个参议员在发表意见之前,去阅读旧案和报告书。这是在搜寻公事上的资料,而不能算是读书。


世上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一环境,某一时代方可以去读的书。


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以读懂一本名著的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


孔子说,五十读易。一个人在四十岁时读《周易》所得的滋味,必和他在五十岁人生阅历更丰富时读它所得的滋味不同。


所以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本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而将一本书重读一遍,也是有益的,并也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和新的乐趣。


读书用不着相当的地点和时间,一个人想读书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反之,一个人如若不愿意读书,则一年四季之中都有不能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


世上并无必修科目,也无必读之书。寻求知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和旁人不相干。


如果读书是为了取悦父母,或为了报答教师,或为了将来多赚钱满足未来的太太……这些思想都是不道德的,也是应该遭到摒弃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如想得到真正的享受,读书必须完全出于自动。






不要成为读书机器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智识上的鉴别力和良好的行为。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智识上能够鉴别。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所谓的鉴别力,而有了鉴别力,则雅韵即会随之而生。


但一个人如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洞察明事的能力、独立的判断力、和不为一切世俗的诱惑所威胁或眩惑的能力。


他如果真心钦佩一个人,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如果一个人错误时,他也绝不会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更不会盲目崇拜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无论他们有何等大名做后盾。


这就是智识上的鉴别力。一个人一旦放弃他个人判断的权利时,这个人便很容易被一切人生的诱惑所动摇。


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各种海量信息光怪陆离五花八门,让我们应接不暇,如果我们没有独立的判断力去鉴别其中的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许多错误的信息所误导、所欺骗,所左右。


“知识”不等于“智识”,一个人读的书再多,如果他没有独立的判断力和鉴别力,那么他只能算是一个读书的机器。






写作没有技巧


写作的艺术,远过于写作的技巧。一些初学写作者往往被技巧之论所炫惑,他不知道写作如果忽略了文学个性的培植,无论怎样去研究文法和文章,也是不能成为作家的。


一个写作者,如若思想浅薄,缺乏创造性,则大概将从简单的文体入手,终至于毫无生气。优美的作家如杨贵妃的姐姐一般,可以不假脂粉,素面朝天。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不过是发挥一已的性情,或表演一已的心灵。


艺术家每每喜欢用“灵感”这个名词,即表示本人也不知道这行动是从哪里来的。灵感来时,如有神助,所谓神助,也就是心灵的流动。


世上无所谓写作的技巧。许多有价值的中国作家都是如此说法。


李笠翁相信文章之要在于韵趣。袁子才相信做文章无所谓技巧。黄山谷相信文章的章句都是偶然而得。


所谓文学的美和一切事物的美,大都有赖于变幻和动作,且以生活为基础。“式”之所需,不能强加阻抑;“式”所不需,便当立刻停止。这也就是写作之美的秘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提高你的独立思考力、思想力、鉴别力、判断力
《生活的艺术》书摘
励志格言 —读书
如何拥有出色的判断力?记住这5个技巧
08 智慧书
北漂读书记41:《旅行的艺术》或许可伴你一路旅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