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朔帮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年已达6100万,留守老人也近2000万,农村留守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空心村空巢家庭成为农村常见而无奈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农村留守似乎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平乐县同安镇仁塘村委榕塘自然村,却没有农村常见的留守现象。这是个有800人口的村庄,几十年来不等不靠,一代代接力发展传统生姜种植等产业,村民在全镇乃至全县率先买起了摩托、盖起了楼房,全村外出务工的只有二三十个人。村里老少同堂,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村里的经济和公益事业,从来没出现过留守问题,让人看了羡慕不已。近日,记者来到这个村庄进行了深入采访。




靠着种植生姜等产业,

村民或新建或翻新了一栋栋楼房

      30年前村里就开始建楼房


  近日,记者来到榕塘村。村庄离镇政府所在地只有几公里,笔直的水泥路直接通往村里。


  村庄坐落在山脚下,一排排小别墅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显眼。正是中午时分,不少村民在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或乘凉休息或吃饭,一切显得温馨而安详。


  得知记者要来采访,61岁的村民小组长陈明标十分热情。

看看我们的房子。他自豪地说,村民现在翻新或新建楼房都不算稀奇,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有人建楼房了。


瞧我这摩托车。他说,自己的摩托车都换了两台了,1998年他就花3000多元买了第一辆摩托了。这时,一位与记者随行的干部感叹说,1998年他刚参加工作,工资是287元,当时一辆摩托车价格是自己一年的工资。


  这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村?


  陈明标娓娓道来。


   他说,里现在村有800多人口,不大不小,但田地不多,平均一个人不过6分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村民就开始积极发展产业。当时除了种植水稻,有老人从外地引进生姜种植,最开始是自己吃,后来挑到街上卖,销路不错。村民也陆续跟着种植,并从蒙山引进品种。因为村里生态环境好,水质远近闻名,他们种出来的生姜品质好,十分俏销。


种水稻效益还是低些。陈明标坦承,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采取轮作的方式种植。上半年种生姜,下半年种水稻。当时一亩地可以产两千斤以上的生姜,当时一斤生姜可以卖到一两元,收益颇丰。有闲钱后,不少村民开始将泥巴房坼除建红砖房。也就是说,30年前,村里就起了红砖房,不少村民还盖起了楼房,这在整个乡镇甚至全县、全市都难以找到。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到这个小山村,村民就开始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



村里除了种姜还衍生出了洗姜等专业工

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生姜产业衍生出多种行业,村民之间互相帮忙做大做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发展产业的时候,全国农村迎来了外出务工的热潮。而榕塘村的村民对此却无动于衷


  在榕塘村,记者随便转了一下,发现村里的人气挺旺,不时有车辆进进出出,村里人有年轻的小伙子,有中老年人,也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小夫妻。


  陈明标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种的生姜名气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一亩地一般可以产三四千斤。有的村民种植一两亩,有的种四五亩甚至十多亩。由于种生姜的土地要轮作,不能年年种,为了扩大产业,村民开始到周边的乡镇去租地种植。同时,其他村子或乡镇的村民也乐意请榕塘村的村民上门指导生姜种植技术。陈明标说,因为土地少,生姜又要轮作,现在村民在本村种植的生姜只有四五十亩,在附近村子和乡镇租种了两三百亩,种一亩生姜价格好的话可以赚一万元左右,村里的整个生姜产业就有几百万。


  村里一些更有眼光的村民还做起了经纪人,充当村民和老板的中间商。蓬勃发展的生姜产业还衍生出了冷库、点工等行业。


我们都是靠互相帮忙才能做到这种程度的。陈明标自豪地说,村民关系十分和谐,今天你家卖生姜了,大家都去帮忙,当然工钱照算。他带着记者来到一个洗姜的地方,正是中午一点多,数百平方米的场子有十多个工人在忙碌着,拉姜的车辆不断驶来。




村民种植的生姜肉厚耐放口感好

是不少老板和客户选择的主要原因。


  洗姜场的老板告诉记者,由于来收购生姜的客商比较多,从地里挖出来的生姜需要冲洗,如果用人工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耽误卖姜,所以几年前,他就开了个洗姜的厂,顺便也帮村民做中间商。一天下来,少的时候洗几吨,多的时候数十吨,同时也招了不少村民来帮忙,解决了部分人就业问题


  采访中,记者正好遇到一位从广西贺州来收购生姜的老板。他告诉记者,他已经来这里收购生姜多年,榕塘的生姜口感好耐放。今年他从半个月前就来收购了,这次准备再收购几吨。


  虽然今年村里的生姜收购价目前只有四元多一公斤,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和镜头时,村民们都是乐呵呵的。他们表示,种植了几十年生姜,已经有感情了,价格的高低只是暂时的,而他们的生姜种植产业是要持续下去的。


走,带你去看挖生姜。看完洗生姜,陈明标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地里看挖生姜。开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生姜地。此时太阳正毒,只见两块生姜地里的生姜长势良好,十多个村民一字排开拿起锄头挖生姜。生姜的种植地土质较松,一锄头下去,用手一扯,大瓣的生姜就出来了。原来,今天村里的两个种植大户要卖姜,户主一接到电话马上就召集村里的十多个村民来帮忙,村民们二话没说乐呵呵地来到了地里。




村民十分团结,只要谁家要挖姜了,大家都会乐意来帮忙。


  产业一代代接力做大。几十年来,村里没出现过留守现象


  村里生姜卖得好,除了种得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村风好

给你说几个例子吧。陈明标说到兴起处滔滔不绝。他说,村民的生姜晚上收好后经常就放在村口,到第二天早上一斤都不少;来收购生姜的老板将车停在村口,第二天一看车上生姜照样一块不少。正是这样的好环境让外地的老板多年来都很相信村民,也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有了钱,村民开始翻新楼房,买起了小车,并热心为村里做公益事业。村里要修路了,一句话,村民积极让出土地,邻村要修路架桥了,村民也主动让地。村民陈明阶七八年前在村口建了两百多平方米的门面收购生姜,几年前不再使用了,他主动让出来,免费给村里当老人活动室,一天二十四小时开放,每天晚上村民都来这里跳舞。


  前年村里要修祠堂,需要10多万,平均每个村民拿出了120元,另外一些村民还三五十、几百元地捐,很快祠堂就建好了。去年村里装摄像头需要16000元,村民也积极地筹集,迅速装好了摄像头。




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不少“年轻”的老人在家里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陈明标摸摸自己的光头乐呵呵地说,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母种植生姜,种得多的时候有好几亩,后来儿子又跟着他种,10年前他就将整个产业交给了儿子媳妇,自己有时带带孙子,没事闲逛下,日子悠闲得很。村里不少年纪相仿的村民都跟他一样,一心在家帮照看孩子,煮饭,儿女们就在附近做事,到了中午和晚上还能一起吃饭聊天,享受天伦之乐


  除了生姜产业,村里还有数百亩的柿子树,由于水质好,种植水平高,村里的柿子也远近闻名。有了几个产业的支撑,村民几十年来基本没出去打工。陈明标初步统计,目前全村800多人口,真正出去打工的屈指可数,不过二三十人。他自信地说,我们村里可能不算很有钱,但要比生活水平,幸福程度,在整个同安镇乃至整个县,我们村排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对此,镇里的干部表示,榕塘村可能算不上特别有钱和富裕,但却没什么人出去打工,村民自己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村里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呈现一派幸福和谐的气象,没有不少村子常见的留守现象。对于农村来说,这确实难能可贵。


新闻来源:桂林生活网  本文转载自:掌上平乐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一位阳朔客栈老板娘的心声...

因为这2分16秒的视频,我决定去一趟阳朔探个究竟...

开150万奔驰的富婆在阳朔遇上骑150元自行车的女人...

夏天已到,阳朔金宝仙人豆腐又来了...

阳朔到底有多牛逼!你克问问这些名人啊!

阳朔难得一见的“十八酿”,终于上齐了!


桂林人文 阳朔情怀 阳朔帮



阅读原文”进入阳朔综合信息微信平台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座山头种植60万株石斛,6年过去花开,农村姐姐变身蜘蛛侠采摘忙
“三有”老板种生姜 一年收入30万(图)
虎爪姜鼓起村民钱袋子
贵州普安:“小黄姜”迎来大丰收 姜农乐开怀
天台出黄茶 开启“金时代”·台州日报
宣威市阿都乡生姜可实现产值1850万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