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要成果】汀州林氏与河田生态

长汀水土流失的探寻回顾

                                  林文清

水土流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怕敌人。福建长汀水土流失的历史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是全国罕见的。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索取、战乱侵袭及地瘠难复。

长汀的水土流失主要是集中在以河田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三洲是1987年从河田分出去的一个乡镇,故我们现在讲到三洲水土流失,不能不联系到整个长汀、河田的总体情况。

长汀,又名汀州,是自古以来闽粤赣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著名的世界客家首府,在人们的心目中,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百姓安康、富庶闲适之地,可就在这块土地上,由于种种原因,居然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实在令人震惊与反思。

长汀水土流失究竟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一些典籍史志的侧面载录及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的感受推测中,仍可寻见一些端倪,大致反映出宋末明清以来的恶进历程。宋末《临汀志 题咏》载有一首《过汀州》诗:荒山无寸木,古道少人行。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闾阎参卒伍,城垒半荆榛。万里瞻天远,常嗟梗化民。此诗珍稀而形象地反映出了当时汀州地区战乱凄凉、城乡荒芜的景象及其地域、方音、民生状况。而其开头的“荒山无寸木”一句,尤其明白无误地说出了经战火离乱之后汀州大地寸木不留、荒远沉寂、令人触目惊心的山野地貌,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林木遭毁、环境恶化的最早信息。在汀州城乡,还自古流传着一首“嘲嫁歌”:鸭嫲呱呱,嫁给邻舍,邻舍没盐,嫁给河田,河田没米,嫁给老鼠,老鼠嘴尖,嫁给神仙,神仙脚瘸,嫁给田螺,田螺纠纠,嫁给星宿,星宿命短,嫁给长杆,长杆空隆,嫁给鸡公,鸡公会吃不会啼,捡到一只烂草鞋!这首歌谣的意思大致是嘲笑一个客家女子嫁来嫁去都嫁不到一个好地方好人家,最后无奈碰到的,也就一个像“烂草鞋”一样无能懦弱的男人。从这首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出,“盐”“米”“形象”“能力”是当时客家女子择偶的重要标准。而当时的“河田”一带,恰恰就是“没米”吃、女子不愿嫁的地方。“河田”那么宽阔平展、早期人口成群汇聚向往的地方,为什么会“没米吃”呢?应该就是因为自然受损,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田地无水灌溉,造成地荒人穷吧!而这种现象既然已经成为了歌谣的传唱内容,也就可见其早已发生,已形成为广泛的影响了,也就是说,自然受损、水土流失、地荒人穷的局面,在传唱这首歌谣的当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同时,据歌谣中另一对“盐”的追崇心态及歌谣本身形成的长期沉淀性来看,这首歌谣所传唱的历史当是极为久远的。由此,又让人想起一个相关的民间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河田”一带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在“逢林兴林”机缘的灵通呼应下,这里居住的大量人口亦为“林姓”宗族,集镇稠密之区,亦自古有“林半街”之称,从而,以“林”毓“林”,“林”“地”相生,自是林茂草丰,林氏繁兴。不料,元末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在长期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人民反抗四起的背景下,因争夺水源、修渠灌溉,一外姓宗族通过反复折腾强行挖开了林姓祖坟后心,由此发生争斗。而汀州官府处理时偏袒不公,激化了矛盾,迫使林姓宗亲激愤而起,群聚对抗,纷乱中打死了知县郑从吉。由此,朝廷降罪,要将河田纵横八十里的林姓灭族根除。当时,朝廷下诏,要“林木尽烧,石头过刀,除林务尽,不留毛草”。于是,林姓宗亲只好连夜奔逃,转徙各方,来不及安置的,只好改作“木子”李姓以避灾难。而相当一部分宁死不屈或躲避丛林者,则被无情砍杀,纵林焚烧。造成纵横八十里内血河滚滚、林姓族群转瞬衰败他播以及林木的大片焚毁、土地的大片抛荒。这是有据可寻的河田“毁林侵土”事件的又一早期描述。而“毛草兴,林木旺,不到头时东西南北远近看”的祝勉寄语,暗含了多少玄理机缘,则只得由人们去推测回味了。有人还由此附会出许多“应验”,开玩笑说河田之所以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杀了太多姓“林”的,坏了天机。这个故事,向我们透露了几个相关信息:一是当时水源开始短缺,民众之间已发生无序开发及相互争夺现象。二是朝廷采取极端措施,为镇压“林姓”而毁坏了大片山林。三是人们对林木毛草的生存依靠有朴素的追求认识。诗词歌谣、故事传说是侧面了解史情民风的很好途径,上述这类历史遗存,为我们了解汀州河田一带的古代生产生活风貌起到了极为珍贵的作用。由此,结合其他类似的歌谣传说所反映的汀州客家生产生活的大致方式以及有关史志典籍的零星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长汀的自然退化、水土流失,大致是由以下一些生存侵害造成的:首先是伐林造屋。古代汀州的一般房宅,大部分都是就近取材,砍伐木竹建造的。这种大规模、长时期的行为,对林竹资源及自然环境的侵害是极为严重的。其次是烧制砖瓦陶瓷。因人口日繁,生存必备,人们这方面的生产生活基础需求是惊人的。他们烧制砖瓦建造房屋,烧制陶瓷以供日用,其所侵耗之林木资源,比直接伐林造屋所用,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是伐薪烧炭。人类生存,必有燃料,以供炊饮取暖,长汀地区无其他燃料来源,自是大量砍伐林竹草木,直接供燃或烧炭备用,造成环境的持续侵害及恶性循环。第四是伐林营生。古代汀州的河田及三洲等地,地处汀江沿线,平展开阔,是大量南迁汉民最早最优的汇聚开发之地,而如此众多的人口要生存发展,除通过田地开发耕种取得食用外,也必然砍伐大量林竹藤草以增加经济来源。他们或直接砍伐出卖,或制成日用器件换钱,或伐木种菇拓产增收,或开场造纸深入经营,市场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直至通过汀江畅行海内外。这方面造成的自然侵害也是无法估量的。第五是毁草积肥。为增肥促产,获取更大的土地收益,长汀群众自古形成了烧山取灰及铲草烧灰等积肥方式,这是又一种杀鸡取卵的悲剧行为。而由此常常引发的森林火灾,更叫天地无语。第六是取草渔牧。为增加收入或保障蓄力,人们还大量地割草养鱼,成群放牧,这也从根本上造成了环境的侵害。同时,象《过汀州》诗所反映的这类历史上不时发生的战火侵袭、虫火天灾,则更是无法回避的灾难根源。以上种种行为,足以让自然环境难承其重。尤其河田、三洲这类由花岗岩风化积淀形成土质地貌的松散贫瘠、生态脆弱、又远离周边深林大山的地区,政经区位繁阜突出,人口侵袭消耗压力大,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渐次势弱,气候不断恶化,水土加速流失,在没有外力挽救的情况下,更是成为不可逆转的恶性灾难区域。

综合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自然、气候、地理、地质规律,河田及三洲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渐进式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可逆转性侵害阶段,时间大约是从宋末战乱、文天祥汀州抗元到元末河田林姓遭祸的一百多年间。这一阶段的汀州已走过自然宽博蕴泽下的汉人南迁衍聚的唐宋繁兴岁月,客家族群已经在汀州政区家园的融育衍发下形成,社会经济各方面本已进一步趋于稳定。但因南宋末年兵戎相争的连绵征战、蒙元军士烧杀骁悍的席卷攻掠,又突然毁灭了汀州客家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和谐家园。而蒙元入主之后,政令苛严,统治残酷,又激起汉民的持续相抗,局势也就一直较为动荡,完全没有了盛唐时代的宽怀大气。当时的汀州百姓,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及文天祥据汀抗元、汀漳廖得胜起义、汀漳陈吊眼起义、连城罗天麟与陈积万起义以及至正21年陈友谅起义等频繁战乱的侵袭下,生活艰难,观念沉寂,只有各自谋生求活,对自然的盲目依赖与消极索取也就成为惯性。因而,这一时期,河田、三洲一带作为汀州自然地理与政治人文的中心联拓区域,在人为侵害、自然灾害及战火兵戎的共同影响下,自然环境也就开始由唐宋以前的坚实强大转向被动承受,蓬生的常绿阔叶渐次消失,原始的丛林烟瘴完全退去,物种开始灭失,山体开始裸露,人类的活动在地象物候上形成了明显的侵毁影响,尤其一些聚散要冲之地,情况更为严重。当然,另一方面,因闽西山区整体上的山重水复、野性鸿蒙,此时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也就仍具有相对的抵抗修复能力,尚未彻底陷入被动退化。第二个是不可逆转性侵害阶段,大约是从元末明初到南明朝汀州覆灭这两三百年间。蒙元在战火中灭亡后,政治较为清明的明朝继之,中国历史上迎来一个休养生息、相对安宁繁兴的时期,经济、人口、国力、民生得以不断蓄养复元。而这一时期的汀州,也进入了继唐宋大汇迁、大融合、大开发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这时,人民群众蒙元时代被挤扼压制的生产力、创造力以及人口增殖力全面焕发出来,物产日丰,商贸发达,百姓雀跃,争相延山拓地,取作耕耘,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承受压力也迅速增大,在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经济的活动更加深入频繁的过程中,大量资源被开发利用,大量物产被营拓远销。由此,又进一步推进了大量房馆庙堂的建造,大量营利手段的翻新,当周边地利开发殆尽时,又逐渐向外围拓展推进,如此循环演进,且不断加速。在这样的形势下,山上的绿地覆坡必然被极尽开垦,林竹藤草必然被极尽采伐,乔灌草木必然越来越少,针阔混交必然向灌草维持变迁,地貌气候也必然越来越退化。同时,这一时期也并未完全熄灭战火,如明正统十四年沙县、尤溪邓茂七起义,围困汀州;南明末年,义帝朱隶健据汀惨烈决战等等,在申明正气的同时,也仍然不时带来环境的危害,更加侵蚀着自然生态的脆弱维系。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生态环境已相继势弱,自我涵养及修复能力完全抵不过侵袭破坏的强度,山岭已开始大范围裸露,水土已开始全面失衡,恶性循环已开始加速,且愈往后期情况愈甚。第三阶段为决绝性恶化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指的严重水土流失阶段,大致从南明覆亡、清廷建立开始,直至我们所知道的动荡的晚清民国时期。这时,虽然清统治者学习前朝经验,采取了怀柔安抚、鼓励发展的明智政策,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动荡之后的继续发展,尤其前期,还开创了“康乾盛世”。由此,汀州客家的大部分地区也得以进一步繁荣。但就河田及三洲一带来说,除汀江沿岸的商贸经济及远不如前的少量物产手工经济之外,其他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为相比于周边地区,河田及三洲一带人口汇迁及自然开发最早,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最频繁,距离周边深林大山最远,虫火天灾引发可能最大,土质涵养修复活力最差,从而水土流失、山崩田毁的恶性灾害也就形成得最早。这时的河田三洲地区,乔灌草木已完全退化,连片山岭已完全裸露,域内涧溪已基本干涸,地表生物已基本绝迹,整个自然环境已彻底失去了自我涵养修复的能力,且义无反顾地与人类决绝,走向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至清朝中后期,政治走向腐败,民生走向悲沧,尤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的边沿,山河破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汀州地区也大致相似。而耿精忠起义、太平天国战火、封建宗族纠纷及后来的国民党围剿红军等等,更是直接在汀州及周边的河田、三洲一带漫延燃烧,除对自然的直接侵害外,也在欢欣过后留下了更大的苍凉与动荡。于是,为了挣扎生存,这里的群众就只好不断向周边更远的山地进发,在社会动荡、效益低下的环境下,几乎以单一的“杀鸡取卵”方式向自然索取着一些残羹冷炙,从而造成“越索越穷、越穷越索”的自然与经济双重悲剧,环境恶化愈演愈烈,“山光、水浊、地瘦、人穷”成了这一地区的形象写照,南方水土流失区所有的地貌类型,这里都应有尽有,直至民国时期,直至红色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也就是我们在回望历史上汀州繁荣的经济活动时很少看到河田的身影以及我们在考察追溯河田山岭丘壑时完全看不到一个残存的树兜树根身影的原因。1941年,国民政府研究院“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区”研究人员对长汀河田水土流失景象有过形象的描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密布的切沟,穿透每一个角落,把整个的山面支离碎割;有些地方,竟至半崇山峻岭崩缺,只剩得十余丈的危崖,有如曾经鬼斧神工的砍削,峭然耸峙。”“再登高远望,这些绵亘的红山,仿佛又化作无数的猪脑髓,陈列在满案鲜血的肉砧上面。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据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以河田、三洲为核心的长汀水土流失区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1.5%,成为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域之一和南方水土流失的“冠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客家最著名的“状元”传说解析
长汀汀州客家博物馆展馆导游词
汀州第一大菜 白斩河田鸡
龙岩长汀美食值得推荐的都有哪些?
7天,接待游客30万人次!这座沉寂的千年古城,为啥突然火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长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