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中的反思、节制、敬畏——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老师

一、谈哲学与文化:约束思想越界,把握传统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长在汉语的根上,汉语不消失,传统文化就不会断绝。中国文化的固有根基,其实就是“儒家为本”或者“儒道互补”这样一个格局。以儒家精神来讲,可以概括为,“刚毅、正大、笃实”,“笃实”里面还包含了“朴素”和“淳厚”。这就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

 

 所谓的思想出错,其实就是把某一种局部性思想越界为普适性思想。任何一种思想都要放到历史处境当中去考察,要是把思想适用的范围和适用的空间搞错了,就是思想的误用和思想的越界。一个真正的批判性知识分子,要约束各种思想越界现象。“会思考”跟“不会思考”,根本区别就是在于是否有节制性,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约束在适度范围内。把一个局部的道理无限放大,那当然会出错。文明的演进是偶然的,一旦丢失契机,就可能造成延缓和落后。而这个延缓往往长达数百年,就可能形成一些致命的问题。一出致命问题就马上到文化根基上找原因,否定自己的文化根基,进而否定自己的一切,这样看问题是不恰当的。

 

 实际上不同的文明只是不同的生活道路,只要是道路就是有方向的,走了这个方向就不能兼顾那个方向,所以没有哪个文明是完美的。我们可以批评、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但不要从根本上怀疑我们文明的生命力。对于传统文化或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阴暗面,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考察,尤其不能以现代文明社会的原则去苛求古人。古代并非圣贤社会,人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很多人都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社会还保持了较高的道德水准,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功劳。

 

 从整体来看,我们四五千年的文明所引导的一条生活道路,在今天看来我觉得依然是一条可以接受的生活道路,它不跟任何具体的政治模式结合在一块,而是一种人伦关系。无论是秦汉以前的奴隶制度,秦汉以来的官僚制度,还是在当代的政治模式之下,这样一种人伦精神一直活着。

 

二、治学与教学篇

 

1、谈学科积累与治学素养:百年积累,笃实严谨

 

 北大的中国哲学学科有近百年的积累。第一是知识,当下的知识积累都建立在前辈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第二是强调精神上的传承,最重要的是“笃实严谨”学风。第三,强调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作为改变社会现实的一种力量。

 

“笃实严谨”的学风,首先是尊重历史,要在历史的处境之中去体会和把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精神。其次是尊重材料,要原原本本地了解古人所说的内容,然后再做把握——课堂教学里也要非常强调这点。以历史性为根本的学科,它的学术品质取决于理解材料的能力和阐发材料的技艺。离开了这两方面,学术就是无源之本,就会陷入无休止、无是非的纷争中去。

 

尊重历史、尊重材料是对一个学者的基本要求,但实际过程中很难做到。人要有一种非常强的自觉意识,需要经过长期的学术训练,才能把头脑里固有的东西尽可能清除掉。要带着尊重和敬畏去阅读,才能真正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地位。在今天,让一个古代世界的——表面上是古代世界的思想,但实际上是面对人类最基本困惑的一些思考,重新复活过来,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成为我们今天思考自身、改变自身的根源性力量。

 

 原原本本地还原古人思想也是一个无尽的过程,不可能绝对达到。这关键是治学的态度,然后和阅读能力、阐释技艺也有关联。其实这三方面都跟“学养”有关。学养就是既要有“学”还得有“养”,“学”相对来说还不难,难的是“养”。“养”跟自己的生活关联,所以做学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做人的过程,学问跟生活是分不开的。

 

2、谈大学教育与学生培养:传承以“学”,敬畏、慎思.

 

 真正的学者,“学”和“思”之间是有一个过渡的。首先是学,教育实际上传承的是“学”,而不是创造性的“思”。教学方面,对本科生更注重的是“学”。课堂上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告诉学生真正的大哲学家在面对他的时代困境的时候、面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时候,他是怎么思考的?他调动哪些资源来思考?他思考以后的结果是什么?把所有的学养调动起来的时候其实就是思考,而思考的前提往往就是“审慎”。

 

 科学与人文要尊重其内在规律,创造性既没法培养也没法压制,真正的天才是培养不出来,也是压制不住的。实际上,大学传承的是高质量的学术品质,通过传承高质量的学术品质,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系统以及严谨的做事态度,无论学生将来做不做学术,这都会成为他能力发挥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学生都得有自我节制。在努力求知的过程中要知道自己无知。要经常提醒自己,自己有一个非常有限的生命,非常有限的经验,非常有限的一个知识储备,非常有限的思考能力。过早的思考而形成某种浅薄但根深蒂固的观念,阻断了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精神的可能性。要有反思,有节制,有敬畏。要把敬畏心一直贯穿在教学中,这也是使人一直成长的一个根本原因。

 

    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立场,觉得阅读好书的过程就是在丰富自我的立场,使之变得更具弹性。很多人最终论述的观点可能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整个论证过程中他所调动的思想资源,他的思考能力,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东西都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发。

 

    思想总体上是理性的,所以它不能完全等同于信仰。但是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个体存在,所以总有自己的立场,或者说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本身会成为思想的前提或者思想的目标。这就是信仰。

 

发扬中国的传统精神,让它成为改变我们当下精神状态的力量和来源。这个教学理念有三点内涵,第一点是教学要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就是“学养”。第二点就是教学态度要认真。第三点是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跟同学的互动,针对学生的特点对讲课的节奏进行调整。讲课的节奏,包括知识量的安排,讲课时语言、语速的调整,内容深浅度的调整等等。除了讲课节奏,另外还要有激情,有感性的感染力量,真诚。

 

3、谈大学生对于生命与“成功”的态度:饱满地生活,有承担和忧虑。

 

    儒家强调天地的本质是生生不已,“生生不已之道,天地生生之理”。“天地生生之理”落实在人身上就是“仁”。人用自己有限的一生,怎么去实现“天地生生之理”呢?第一,善待自己。第二,善待他人乃至善待整个世界。通过善待自己、他人、世界,目标则是要承担起所有这些东西。从儒家的角度来讲,有限的生命实际上是在整个“天地生生不已之道”这个大火焰上的一个瞬间跳动的火苗,这个火苗跳动的时候,它饱满地承担起一个生命,以最饱满的姿态活着每一天,直到消逝。饱满地去生活,就一定和承担和忧虑有直接关系,没有承担的生命注定是干瘪的。

 

 一方面高品质的生活,健康的人生不是可以简单用“成功”与否来衡量的,古人说“腹有读书气自华”;另一方面现在的成功有太多条道路,而成功背后往往有太多黑暗的东西,这种“成功”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和愿意承受的。比较谁比谁成功有多大意义?如果要把面对和适应黑暗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的话,我觉得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民族的灾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系统的学习诸子百家?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推荐分享】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国学六问:国学起源和内容及其它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妙不可言!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