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死亡”的非非想入
我对“死亡”的非非想入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终止的生命;思考死亡,也就是对死亡的“非非想入”和“想入非非”。因而死亡也是艺术的终止;终止的艺术。没有死亡就没有艺术,没有哲学。但是对死亡的“玄想”,并不等于“体验”死亡,而硬性的逻辑,则强蛮地决定:死亡的主体可以体验“死”,却不能“回禀述说”这一“死亡”的实际体验。当活人完成了从生到死的这一“艺术”过程,艺术家称此为“灯灭”。灭了的灯无法照亮死亡过程的细节。无法亲自回禀对死亡的“反省”。这一艺术留给了活着的“人”。他们是“观者”,是出息入息的“此岸”人。book/of/dead是最著名的“关于”死亡的古籍。写书人不是死人,是尚活的人。因而本书作者或作者们有能力对“死亡”想入非非。自称体验过“死亡”的人被给予“死亡体验权威”的“幻觉”,他们也以此自居。成为人口中极少的一小撮活死过的人。我不认为“死而复生”的人,可以成为“死亡经验”的“传说者”,因为他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死者”。即使是“死魂灵”,“死屋手记“这类的“关于”死的书,也是活人的“艺术想象”。想象的对象是“死亡”,不是对“现实”死亡的“体验”回放“playback.因而,对死亡的思考和冥想,不能等同于实际体验死亡。死在走向最后一刻前一直是现在完成进行时,而最后一口气吐出后,死亡就是完成时,并且“非非地想入”成过去时了。确死者的死亡是无声的,无言的。原因就是死亡的本质是终结一切体能的功能,也包括死亡本体对死亡经验的复述和再加工的体能的终结。
对死亡的体认和思考的作品汗牛充栋。这都是活人的想象和加工。它和对任何其他经验的“想入非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即都是在想象的领域,在非现实的层面,利用思维这一活脑的能力“想入非非”。这和对天堂,地狱,梦,谋杀,性高潮等等的想象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管活体对死亡的体认和想象多么出色,深邃,在真正的死亡面前,这些都是“游戏”而已。死亡是最民主的,不管你曾拥有什么功名地位,生前的一切令某人与他人相区别的种种,在“吹灯拔蜡”的那一刻都还原为“无的平等”。对死亡的体认只对活人有意义,因为只有活人才有“消费”“死亡美学”的能力。人对死亡“孜孜不倦”的思考和非非想入,不是对死的反省而是对生的批判。活的“其所”的人大抵是不会太在乎“咋个死法”的。死亡不可怕,怕也没用;走向死亡有点“较劲”,因为是“进行时”,而且不能逆转。中国有句老话“视死如归”,听起来好温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毛立新|我对文学的一点理解
打坐者应当如何正确了解所谓“空性”?
稻盛和夫: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科学和学习能力
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哲学——《活法2》思想精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