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官--传载(互动百科)

春官

古官名。

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见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汉服虔注)。

也为六官之一。《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史等官。北周依《周礼》置六官,设春官府,以大宗伯卿为主官,正七命。所属有司宗、守为、典祀、太史、乐部五中大夫,内史上大夫及礼部等下大夫,及诸大夫的属官。

又唐光宅元年(684),曾改礼部为春官,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位后,复原名。后世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宋﹑明﹑清司天官属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明太祖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见《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律历志》﹑《明史·安然传》。

春官赐福

2、说春人

每逢岁末年初,乡镇上活跃着一批说春的人,一般多为中老年男性。他们往往带上一大帖财神爷之类的春帖,走乡串户,送“春”上门。所谓送“春”上门,其实是在送财神爷之类吉祥物的同时送上几句新春吉词,通过他们灵巧的嘴巴,把新春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3、报春人

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春官 - 缘由

相传远古时期,人们不知道按气候节令来种庄稼,常常有种无收,于是管天管地的 “三皇爷”及 “五帝”十分着急,他们便骑一头耕牛下农村向农民宣传气象知识和种田的技术,年年如此,便形成了后来的“春官说春”习俗。

礼县的许多地方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说春”起源:据说唐朝初年, 皇帝叫百姓把田地种好,多收粮食.专门封了一种 “春官”, 让他们到各地各户去送“节气表”( 即后来的春帖 )。“春官”们认为既然下农村送表, 也该顺便说些吉利话, 便慢慢兴起“说春”之俗。农民见“春官”远路送来春帖, 并笑逐颜开地进行说唱表演, 也就酬谢点钱财或能吃能喝的粮食、茶叶。毕竟朝廷的“春官”很少,走的地方不太多, 一些聪明怜俐、能说善唱的民间艺人就自动翻印春帖,代替了朝廷的送春之官。旧时,岁逢冬至季节,便有头带乌纱官帽,身穿长衫,背着布搭裢,入门送春,一张尺大的红纸上有木刻印的来年日历,上角处刻有“牧牛图”,亦称“春牛图”,此谓“送春”伴以说唱等形式,取材多样,富有趣味也!年复一年,渊源流长,为民间习俗,此谓之由来也。


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明清时期,中原汉族的“春官”、“春吏”概由乞丐或娼妓充当。北方汉族将沿街、沿途叫喊“春来了”看成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百姓人家都不愿意扮演春官,官府只好年年延请乞丐或娼妓来担任。客家地区则一般由男童来装扮“春官”、“春吏”以及春神,认为童男子纯洁,符合神的心意,装扮春官、春神的男童亦可以由此沾染“神气”,受到春神特别的护佑。

直至民国年间,客家地区年年的皇历上都印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立春节日颇为流行的重要民俗。

山西民间过去流行报春唱《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报春的“春官”到来之时,无论士、农、工、商,见到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如遇到摊贩、商店,则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不但不驱赶,反而笑脸相迎。

江南扬州则有剪纸报春的习俗,这一习俗自唐宋时期开始形成。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独具“剪味纸感”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用以张贴在门楣、窗户上报春的剪纸,一般有《百花齐放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

客家报春的男童并不随取商店、摊铺物品,而是接受商家、官衙、乡邻的红包利是。报春时,“春官”还往往派送“春牛图”、“春帖”,给乡邻带来更多的吉祥与春福。


春官说唱是流传于以陇南市礼县龙林乡川坝河谷地区为中心地带,广泛分布于礼县下四区及与西和县接壤,隶属西和县的数个乡镇的一种非常原始的说唱艺术。“说春”是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独特民间习俗,它向人们预告春天的来临,宣布春天信息的活动,提醒人们早点春耕,不要误了农时,是随社火走的“春官”;一种是两人一组走街串巷的艺人,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多样,富有喜剧色彩,人们也乐于接受。

春官说唱曲艺主要是以唱为主,伴以说的内容。以陇南山歌曲调、说唱调、“哎”曲自由调三种调式进行演唱,因而形成独特内容、形式及独特谱系。《春官歌》的演唱,一般开头先唱一段《五方财门》或《十二送春》,接着就按这家的职业情况演唱各种春歌。“春官说春”所表现的内容特征上,均有报“吉祥”、送“祝贺”、示“天象历法”等主要功能、效用。那么,不难看出从其自身的功能特点上,与古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同出一辙,极其相似。战国时的春官掌典礼,是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贺”;民间“春官”说春词报春,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贺”也。唐代后的春官掌管天文历法;而民间春官却以说春词、送春贴的形式将其传给百姓,究其功效,只不过“大巫”与“小巫”之别也!由此可以断定:民间春官是对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仿效,是从春官演化而来的。

春官的唱词,欢快动听,一般比较固定。均属男声对唱,有点与现代的相声有些相似,前一个唱完后,后一个人马上唱自己的一段,在接唱的时候有一个长长的拖音,旋律单调,经配合后听起来十分动听。歌词继承了古代民歌中、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如唱的:走了一山又一山,眼看太阳要落山,表现了他们干这种差事的艰辛;“春官”生来眼儿尖,看见你家炕上宽,就采用起兴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形象的事物。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唱词中常见的,例如用“打的雪花满天飞”来比喻木匠们劳动时刨花飘飞的场面,比喻生动、形象。在讲述主人富有时运用夸张的手法,例如“院里栽颗苹果树,坑里的票子没处去。”主人家富到院子里散满了十元面额的钞票,夸耀主人之富,到了极致。
春官唱词取材较为广泛。春官除了传统固定的唱词外,随机应变,见啥唱啥;有时取材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孝》;有寓言故事,如《盘古开辟天地间》;也有反映民情风俗的如《新春喜》、《和气春》等,取材广泛,语言朴素。大多为一三句起兴。二四句叙事,有些句子押韵,有些不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情趣。

礼县龙林乡的春官在整个陇南民间曲艺文化中占重要地位,他们传承着陇南市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地区仍旧欠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人还是在用说春的形式来维持生计,从而使该艺术形态能够完整留存。春官在当地很广的区域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唱词为即兴编唱,出口成章、欢快活泼、浅显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围观群众的喜爱。因此,这一种原始的说唱艺术盛行至今、经久不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官扫街:正在消逝的美好民俗
历代官制名词简释
中国历代职官大词典(三)
史部通典作者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注通典卷第二十三 职官五
揭秘宁乡县历史上唯一一位科举状元
平书订卷三 建官第三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