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语言的“假说”之二:
关于语言的“假说”之二:
最初的人类“声语”本能,在有一定人数的群居聚落中“发芽”,对身边日常最有生存价值的物,事和现象“名可名,且名之;不可名,强名之”。如人类几乎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发明了“母亲”这个“语汇单位”。母的“声语”必然是人类最初创造的,最自然, 最自如,最简单的, 并约定成俗的。所谓“约定成俗”是指这个“信息”的外衣(skin 皮肤)被使用者和受众认同, 并成为“通货”。其之所以可以“成俗”,是反复使用,有效使用的结果,是在传播交流渠道反复“交通”的结果。在原始部落中,凡是有几个人以上的“群居”,都会应“需求”产生“语言”。这种语言的发音的“特色”是习惯造成的。 在没有其他部落的“方言”的介入的情况下,最核心的“语言”应该是相当稳定的,变化缓慢的。 语言的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其“语音”的“恒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只有“约定成俗”的熟悉“语音”才有可能成为“语言,语汇”,成为有某种“结构”的“声态”连续释放。 

语音的区别主要由不同的“辅音和元音”构成不同的“音义块”。 相当长时间的历史中,音义块就是语言的“构件”,也称“语汇”。一个具体语言集团的语汇具有“独特的音色”,“独特的搭配”。虽然后来的文字发展到成千上万,但是人类能够发出的“纯音素组合”是有限的,并不需“无限”,这是因为“组合”的功能。音乐的“音符”只有七音,按老子的话“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也罢,七音也罢,有这几个基本音就可以“声造”歌声。在人耳收到想当的“声波”训练后,人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了井的深度和音程的关系,并把这个发现的“matrix”和“code”嫁接到石头上和竹子和铜上,创造出石磬,编钟和笙。中国文明史大幕拉开时, 舞台上已经是牛鬼蛇神,凤羽羊冠,虎皮猪头,假面纹身,人神圣贤,钟鼓齐鸣,载歌载舞,颂赞欢呼,响彻山河了。

图符岩刻和语言是并肩发展的。 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智力阶层,他们是巫师,祭司,沙门等。他们的职业就是“说话,讲故事”,充当统治阶级和“上苍”对话的“舌官”。他们曾经是官方语言的“垄断”者, 他们对文字的出现有巨大的贡献,如果不是他们热衷于“发明,丰富”代表“上苍”说话的能力,如果不是他们热衷“发明”象征符号,图符,文字,一个文明集团的“身份Identification”就难以确立。没有独立的“身份”,文明就会“消融”其特色,特点,特性。 因而一个有相当“凝聚力”和‘稳定身份’的文化群体会把他们的文明创造:图腾,神话,宗教仪式通过语言传承下来,这一传承最早总是由主要家族的神职人员来承担的。 他们是书面文字的发明者,对文字行使“特权”,他们的话语权决定什么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什么文化内容遭到“删改”,什么文化集团“被文字历史所消灭”。

和书面文字历史并行的是民间的“方言”语言体系。不管文字发明到什么程度,不识字的民众们完全靠“声载”信息参与文明进程,因而正统知识分子在官方的知识集中营里被训练成“秀才,博士”。普通民众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书面文本,汉字的传承碰到“语言”和‘文字’的“隔--不懂,不通”。这是上升为统治集团的原来是“地域”语言的“方言”,在大一统的新文化“集团”中,变成了“官方”语言,而被融合到这个新“文明体”里的本来不同源的“亚文明体”依然在相当范围里以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商朝推翻了夏朝,就要用商文明工具来“整合”。殷商被周朝推翻,就要用周文明工具来“整合”。 中国古代异族入主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语言“大整合”的“必要”。中国西天取经, 翻译了大量佛经,是以中央的力量引入“外语”,造成了在翻译中的“语言”的“语音”模拟,佛教的经文是完全“拼音”化的。 在语言的“视觉化”方面,梵文被称为比希腊语,拉丁语更完美的拼音文字。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文化工程启动和刺激了中国学者对汉字的‘语音’的敏感性,在东汉出现了第一部“说文解字”书,用“切音”的方式来试图把语音“标准化”,“统一化”。于是原来属于不同语音圈的“语言语汇,”,被“汇合入汉语,汉字的“信息库”,就使汉字大增。

一个概念“妈妈”,就有好几种不同的“语音”,
如母,从发音的音标有mou5, mul ,mu3,mel ,
嫫:发音为mou4,mo2,mo5, mu2.
江淮謂母爲社。《淮南子·說山訓》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其读音为:she (汉语),zjax/zjaa(罗马字), se5,sha5,shal ,sha3, sa5, sal (粤语,客家等),如果是本语音圈,一个母的语汇就够了,没有必要发明各种不同发音的同义语汇。 没有人在习惯说“妈妈”的情况下,又发明“社”。不过,异族婚姻制度造成了语言融合的必然。 蔡文姬和王昭君都是会说‘外语’的女人。 

以上的例子只是想展示在大一统的汉语圈中,有亚语言区,也叫方言区。同语源的规律似乎是在“辅音”音位有近似音素, 其变化有规律,离主要的“音块”形态不远,在元音音位也有“近似音素”,其变化有规律, 离主要的“音块”形态不远, 这些区别在同“音块义”的书面文字中,在过去的“切音”字书中没有视觉差别,只有听觉的差别,这些听觉的差别在具体的语境中完全不会影响“理解”和‘沟通’。只是使人感到“口音”而已。 因而在没有文字的地区,语言和语音的“保鲜程度”很高。只有在“系统教育”和“高考”体制下,语音的同化才有可能大面积收效。 这是“生存价值取向”决定的。 官话和官文是个人地位提升的最重要的“前提”。 凡是到了中央的地方贤官们,现在都可以用“普通话”来表达了, 而且口音相当“纯正”。可以看出“向主流文明”靠拢的潮流。向主流文明,强势文明靠拢,主动被同化,自动加入, 是“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 是“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之美】汉字学基础知识梳理
语言学概论资料
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 语言文字漫谈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人类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梁志强)
张朋朋先生:为什么要反思西方《普通语音学》
張朋朋先生:反思白话文运动和文字改革运动(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