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亚洲地中海: 大湾文化

「亞洲地中海」?──從「大灣文化」的遺物看上古時期香港與亞洲的關係*

陳 嘉 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节选)


凌純聲(1902-1981)曾提出中國最古的基層文化是海洋文 化,其發源於東亞大陸沿海島嶼與大陸中間的所謂「亞洲地中海」地帶。雖然, 「亞洲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圈理論有待驗證,但以「島嶼考古」配合沿海的考 古資源,就更有助我們認識「大灣文化」與亞洲的關係。事實上,先民拓展海洋並非偶爾。


從距今 10000 年前後的全新世之初,全球氣候普遍向溫暖的方向發 展,冰川和冰蓋大規模消融,在中國,距今 9000 至 5000 年時期的溫度估計高於 現代 2°C 左右,隨着生態環境的改變,動植物區系產生變化,影響人類的經濟 活動,人類只能改變居址分佈和範圍。所以,就在此時,大陸上特別是沿海地 區的先民,為開發海洋資源,遷移至適合生活的島嶼上。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新石 器文化研究,已證實北起自遼東,南至廣東、海南島,都存在過史前人類的海上 活動。環珠江口地區北接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南向東南亞,其沿岸及島嶼考 古的資料顯得特別重要。

「大灣文化」20 多處遺址中,其中 19 處都是位於沿岸沙丘及島嶼沙丘,文 化層都較薄,一般在 40-50 厘米,遺跡數量較少,反映當時人口較少外,說明這 些遺址都是一些短期的居所,很可能是先民為追求海洋蛋白資源的季節性居所 (Seasonal Camp)。珠江水系共有魚類 296 種,洄游性魚類 7 種,還有大量貝 殼類,都是重要的水系蛋白資源。 「大灣文化」出土遺物很多,本文僅以牙璋和石拍為例,說明兩種遺物反映香港以及環珠江口一帶與亞洲地區在上古時期的互動關係。


牙璋在中國及鄰近地區亦見有出土。從分佈可見,北至陝西,東瀕山東,南至越南北部,西至四川,甚至在越 南北部都有牙璋的出土。中原地區與嶺南環珠江口地區相距一千六百餘公里,中 隔秦嶺、長江和五嶺。在廣東地區和越南北部發現牙璋可謂別具意義,因為在傳 世文獻中,已經有顯示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的聯繫: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 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 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

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禹)南至交趾之國。

牙璋的傳播範圍分佈在中原地區及華南,甚至越南北部也有發現,證明古籍上所 言兩地的聯繫確實存在。更重要的是,除大灣之外,香港大嶼山的東灣也曾出土 牙璋,香港這個叢爾小島在中原文化南傳的過程中,具一定的地位。


樹皮布是一種植物性的無紡織布(Non-woven fabric),其製作是以木質或石 制的拍子,經長時間拍打濕潤的樹皮製成的。製作樹皮布,一般是以楮(Wauke) 或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植物的內皮作原料,然後利用拍打樹皮布的 拍或砧,連續數小時以上對樹皮布不停拍打,過程以一種物理機械與化學變化 結合的產物,濕潤的樹皮在拍子的打壓下,纖維出現變形、折斷、膨脹及分絲等 纖維性顫動(Fibrillation)的現象,其間纖維素大分子借氫鍵編合(Hydrogen bond)是一種水化作用(Hydration),濕潤樹皮經過乾燥脫水,就是氫鍵的過程,最後 形成樹皮布。

樹皮布在考古遺址中是極難保存的,所以考古學一般以樹皮布的製作工具 作分析。民族學的資料顯示,製作樹皮布常用木質和石質的拍狀工具,木質工具難以在遺址中保存,石指(质)成為樹皮布研究的核心。雖然,各地出土的石拍用途曾 惹來爭議,但經過長期的討論,石拍只用於製作樹皮布已成定論。考古發現石 拍的分佈範圍,大致在北緯 30 度以南的地域,具體上東亞大陸包括中國雲南至 福建以南、東南亞大陸及島嶼、中美洲墨西哥一帶。

60 年代,凌純聲更假設樹皮布起源於華東及華南,經中南半島及 馬來半島而到印尼群島,向西經印度洋而抵達非洲,東行入太平洋而達中南美 洲。筆者認為,我們確可在此基礎上推測其準確性。環珠江口「大灣文化」所 發現的石拍,是東亞、太平洋島嶼以至中美洲樹皮布文化中最古代的代表,距今 6000 多年,而越南北部馮原文化的樹皮布文化則距今 3500-4000 年之間;馬來 半島的則稍晚,在距今 3500 年前稍後。菲律賓、台灣的則不超過距今 3500 年 的時間;太平洋島嶼是樹皮布文化最盛的區域,年代在距今 3500 年之後,至 於美洲中部的則不超過距今 2500 年時間。至於南島語系的擴散,參照人類學 的研究,台灣並非起源地,估計是距今 6000 年前先由南中國起,傳至中南半島, 距今 3000 年抵菲律賓、台灣,然後距今 2500 年抵中美洲。


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證明,在更新世晚期,東亞地區的蒙古人種,最少分化出 東北兩大支系,北部蒙古人種在極低溫的氣候從西伯利亞穿過白令海峽進入北 美;南部蒙古人種的一支,在東亞南部沿海島嶼以海洋遠航的方式擴散至太平洋 島嶼和中南美洲,時間最遲為距今 2000 多年前。

事實上,史前蒙古人種的海 洋擴散時間及地點,與南島語系聚落有極密切的相同,亦即是,石拍出土的地點 與南島語系的區域是極相同。 合語言、考古、人類、地質等角度,認為南島語系自大陸東南沿海首先擴散至台灣環珠江口「大灣文化」有豐富的樹皮布石拍出土,結合東亞地區石拍的擴散 路線及年代,我們發現與南島語系的擴散有着驚人的相似。所以,說樹皮布文化 起源於華南地區,其後經海洋擴張,可能是較可信的推論。


四、

結語 張光直認為,「大灣文化」的探討,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向海洋拓展的開 始。

從牙璋的分佈看,我們確信中原的禮樂文明曾擴散至華南沿岸,且抵達越 南北部,從今天的地理意義上,不單只是中原與粵地的交流,更是與東南亞地區 的交流;從石拍的分佈來看,「大灣文化」的先民以海洋航行把樹皮布文化散落 到亞洲、太平洋,甚至中美洲。考古學的發現,證明香港在史前時期已經有先民 居住及活動,並且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雖然「亞洲地中海」未必是中國最古的 基層文化,但香港及環珠江口的「大灣文化」在上古時期的發展的確印證了香港 與及環江口在亞洲史甚至世界史上實在佔有一席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族考古】古代香港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浅释
衣食住行衣为首
厉害了我大潮汕!先秦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翟玉忠:被遗忘的东方航海族群——南岛语族
壳丘头遗址群:向海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穿过七千年,让我们重新认识深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