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传相应部---第22经 犍度篇.蕴相应(106-112)

       本公众号提供南传上座部属佛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经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论藏的翻译解释,供师兄们精进修学佛陀正法。


[一〇六] 第四 所偏知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为汝等]说所知法、偏智、偏智人,谛听。
四 诸比丘!以何为所知法耶?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想……行……识是所
知法。诸比丘!如是名为所知法。
五 诸比丘!以何为偏智耶?诸比丘!乃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也。
诸比丘!如是名为偏智。
六 诸比丘!以何为偏知人耶?乃名阿罗汉。具寿之名某甲,姓某甲者。诸比丘如
是名为偏知人。’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06经/应该被遍知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我将教导应该被遍知之法,以及遍知,与有遍知的人,你们要听! 

  而,比丘们!什么是应该被遍知之法?比丘们!色是应该被遍知之法,受……(中略)想……行……识是应该被遍知之法,比丘们!这些被称为应该被遍知之法。 

  而,比丘们!什么是遍知?贪的灭尽、瞋的灭尽、痴的灭尽,比丘们!这被称为遍知。 

  而,比丘们!什么是有遍知的人?应该回答:『阿罗汉。』这样名、这样姓的这样一位尊者,比丘们!这被称为有遍知的人。」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所知法(SA.72)」,南传作「应该被遍知之法」(pariññeyya dhamm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应该完全地理解之事」(things that should be fully understood)。按:此处之「法」(dhamma),不是指「正法」,而是指「事情」,故译为「应该被遍知之法」,即「应该被遍知之事」。 

  「智(SA.72)」,古文通「知」,南传作「遍知」(pariññ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完全理解」(full understanding)。由经文内容而知,「遍知」事实上是「断」(舍断) (paha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abandonment)或「灭尽」(kha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destruction)的同义词。 

  「智者(SA.72)」,此处是指「知者」,南传作「有遍知的人」(pariññātāviñca puggal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完全地理解的人」(the person that has fully understood)。按:这里的「人」(puggala),古译为「士夫」,音译为「补特伽罗」,这里是对众生的通俗通称。「有遍知的人」专指「阿罗汉」,也就是说,「遍知」(完全地理解)是专属于形容阿罗汉的,而「证知」(亲身体证的知)是专属于形容初果以上的圣者的。 

------------------------------------


[一〇七] 第五 沙门(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乃至……识取蕴是。
四 诸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而不如实知此五取蕴之味、过患者,诸比丘 !
彼于沙门、婆罗门中,虽是沙门、婆罗门,但我不肯许,又因彼诸具寿于现法,非
自证知、现证具足住沙门、婆罗门之义。
五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如实知此五取蕴之味、过患与出离者,诸比丘!
我肯许彼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中是沙门,于婆罗门中是婆罗门。又因彼诸具寿于
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住沙门、婆罗门之义。’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07经/沙门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有这些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中略)识取蕴,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乐味、过患、出离者……(中略[按:如SN.12.13])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


[一〇八] 第八 沙门(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乃至……
四~五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如实知此五取蕴之集、灭、味、过患与出离
者……乃至……知……者……自证知、现证具足住……。’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08经/沙门经第二(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有这些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者……(中略[按:如SN.12.13])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


[一〇九] 第七 预流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乃至……识取蕴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如实知此五取蕴之集、灭、味、过患与出离故。诸比丘!此圣
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三菩提。’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09经/入流者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有这些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中略)识取蕴,比丘们!当圣弟子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时,比丘们!这被称为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的入流者圣弟子。」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患;过(DA)」,南传作「过患」(ādīnava,另译为「患」),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危难」(danger)。


------------------------------------


[一一〇] 第八 阿罗汉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乃至……识取蕴也。
四 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五取蕴之集、灭、味、过患与出离,不执取而解脱故。
诸比丘!此比丘名为漏尽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舍弃重担,达得己利,以
尽有结,正知解脱。’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10经/阿罗汉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有这些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中略)识取蕴,比丘们!当比丘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后,以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比丘们!这被称为烦恼已尽、修行已成、应该作的已作、负担已卸、自己的利益已达成、有之结已被灭尽、以究竟智解脱的阿罗汉比丘。」



------------------------------------


[一一一] 第九 欲贪(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于色须断欲、贪、喜、爱。若如是断彼色者,即如截断多罗树头及根,
令归于无,使未来不生。
四~六 受……想……行……
七 于识须断欲、贪、喜、爱。若如是断彼识者,即如截断多罗树头及根,令归于
无,使未来不生。’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11经/舍断欲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凡色的欲、贪、欢喜、渴爱,你们要舍断,这样,那色将成为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 

  受的……(中略)想的……行的……凡识的欲、贪、欢喜、渴爱,你们要舍断,这样,那识将成为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成为非有」(anabhāvaṃkata,直译为「非有已被作」,「非有」也译为「虚无;非存在」),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被删除」(obliterated)。「有」(bhāvaṃ),即十二缘起的「有」。


------------------------------------


[一一二] 第十 欲贪(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于色须断欲、贪、喜、爱、执取之取,心之取着、现贪、随眠。若如
是断彼色者,即截断……及根……乃至……
四~五 受……想……
六 于行须断欲……乃至……。若如是断彼行者,即如截多罗树头及根,令归于无,
使未来不生。
七 于识须断欲、贪、喜、爱、执取之取、心之取着、现贪、随眠。若如是断识者,
如截断多罗树头及根,令归于无,使未来不生。’
边品终
此品摄颂曰:
边与苦有身
偏知二沙门
预流阿罗汉
以及二欲贪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112经/舍断欲经第二(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凡色的欲、贪、欢喜、渴爱、攀住、执取、心的依处、执持、烦恼潜在趋势,你们要舍断,这样,那色将成为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 

  受的……(中略)想的……行的……凡识的欲、贪、欢喜、渴爱、攀住、执取、心的依处、执持、烦恼潜在趋势,你们要舍断,这样,那识将成为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 

  边品第十一,其摄颂: 

  「边、苦与有身,应该被遍知、沙门二则, 

   入流者与阿罗汉,二则舍断欲。」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使」,南传作「烦恼潜在趋势」(anusayo,另译为「随眠;烦恼;使」),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表面下的趋势」(the underlying tendency)。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魏辉| 元丰五年的那个寒食节
“我滴天呐,简直太赞了!”第一次看到如此清晰且全面的四大名著思维
沈阳“3.8大案”侦破记实录
你可能根本没用过!8个国家免费给的神级平台,火速!
女生喜不喜欢你的十大生理反应
比“我想你”好用1000倍的撩人情话pro版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