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传相应部---第36经 六处篇.受相应(1-14)

本公众号提供南传上座部属佛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经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论藏的翻译解释,供师兄们精进修学佛陀正法。


第二 受相应


第一 有偈品

[一] 第一 三昧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
丘!此等三者是受。
四 (一)得安定,有正知,有正念之佛弟子,亦知受,亦知诸受之出生。
(二)亦知此等诸受之所灭,达于灭尽之道。比丘由于诸受之灭尽,则无饥欲,
入于圆寂。’

------------------------------------

翻译

汉译经文36.(2).受相应 

1.有偈品 

相应部36相应1经/定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受。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这些是三受。 

  得定、正知、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受与受的生成, 

  以及它在哪里灭,与导向灭尽之道, 

  以受的灭尽,比丘为无饥饿的般涅槃者。」 


------------------------------------


[二] 第二 乐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
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四 (一)乐或苦、与非苦非乐,皆为内、外所感受者。
(二)知此是苦,而以智触触可败坏虚假之法,则见消失,如是于此离欲。’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2经/乐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受。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这些是三受。 

  凡乐或苦,连同不苦不乐, 

  自身内的与外部的,凡有任何受, 

  知道:『这是苦的、虚妄法、败坏的。』后, 

  经一再接触,看见其衰灭,这样,在那里离染。」 


------------------------------------


[三] 第三 舍弃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
此等之三者是受。
四 诸比丘!由乐受可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可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可舍
弃无明随眠。
五 诸比丘!由乐受,比丘则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则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
乐受,则舍弃无明随眠。诸比丘!如此比丘,则舍染欲随眠正见之人,彼由断渴爱、
毁灭缠结、灭亡憍慢,而尽苦际。
六 (一)虽感受乐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染欲随眠。
(二)虽感受苦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嗔恚随眠。
(三)广智之佛虽说非苦非乐,但乐于此而不断苦脱离。
(四)比丘精进而不舍正知,因此,此贤智者,则悉知一切受。
(五)彼知悉诸受,于现法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肉身灭坏后,不
再入生身之数。’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3经/舍断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受,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比丘们!对乐受的贪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对苦受的嫌恶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对不苦不乐受的无明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 

  比丘们!当比丘之对乐受的贪烦恼潜在趋势被舍断,对苦受的嫌恶烦恼潜在趋势被舍断,对不苦不乐受的无明烦恼潜在趋势被舍断时,比丘们!这被称为:『无烦恼潜在趋势、正见者,切断渴爱,破坏结,以正现观慢而得到苦的结束之比丘。』 

  当感受乐时,不知解受者, 

  他有贪烦恼潜在趋势,是不见出离者。 

  当感受苦时,不知解受者, 

  他有嫌恶烦恼潜在趋势,是不见出离者。 

  寂静的不苦不乐,被广慧者教导, 

  即使欢喜它,苦就不被释放。 

  但,当热心的比丘不疏忽正知, 

  因此那贤智者遍知一切受。 

  遍知受后,他当生是无烦恼者, 

  以身体的崩解,站在法上,明智者难以被描述。」 


------------------------------------


[四] 第四 崄崖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说:‘大海有崄崖 ’之语。诸比丘!无闻之凡夫,
如是语说:‘大海有崄崖’为不存不在者。
四 诸比丘!此‘崄崖’者,喻属此身苦受之语。
五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身所属之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
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无闻 之凡夫,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六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虽触身所属之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
而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闻之圣弟子,曾立于崄崖,得有足踏实地。’
(一)属身害命之苦受,为此所触,则栗、叹、泣、力弱、力尽,而不耐所起
之苦受者,此谓之:‘彼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二)属身害命之苦受,虽为此所触亦不栗,能耐其所生起者,此谓之:‘彼
立于崄崖,得脚踏实地。’’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4经/深渊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说这话:『在大海中有深渊。』但,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说这样的话:『在大海中有深渊。』那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 

  比丘们!『深渊』,这是对于身体的苦受之同义语。 

  比丘们!当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被身体的苦受接触时,悲伤、疲累、悲泣、捶胸号哭,来到迷乱,比丘们!这被称为『未出深渊、未得立足处之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比丘们!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身体的苦受接触时,不悲伤、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号哭,不来到迷乱,比丘们!这被称为『已出深渊、已得立足处之已受教导的圣弟子』。 

  凡不能忍受这已生起的苦受者, 

  被夺命般身体的[苦受]接触而战栗。 

  悲叹、哭泣,少力的微弱者, 

  他未出深渊,未得立足处。 

  但,凡能忍受这已生起的苦受者, 

  被夺命般身体的[苦受]接触而不战栗, 

  他已出深渊,已得立足处。」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出」(paccuṭṭhāsi,原意为「起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起立」(risen up)。 

------------------------------------


[五] 第五 当见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为三者?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乐受者,当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见为无常。
四 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
常见为无常。诸比丘!此比丘由断除渴爱,毁灭缠结,灭除憍慢,故称为尽苦际。
见人之乐为苦,见苦为箭,见非苦非乐之存在为无常。此正见之比丘,能知受,
达此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能知苦,于见法无漏,由肉身灭坏后,不再于入生
身之数。’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5经/应该被看作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受,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比丘们!乐受应该被看作是如苦的,苦受应该被看作是如箭的,不苦不乐受应该被看作是如无常的。 

  比丘们!当比丘的乐受被看作是如苦的,苦受被看作是如箭的,不苦不乐受被看作是如无常的,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者、切断渴爱,破坏结,以正现观慢而得到苦的结束之比丘。』 

  凡见乐如苦者,见苦如箭者, 

  寂静的不苦不乐,见其如无常者, 

  他确实是正见者之比丘,他遍知受。 

  遍知受后,他当生是无烦恼者, 

  以身体的崩解,站在法上,明智者难以被描述。」


------------------------------------


[六] 第六 箭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四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五 于此,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何为特异点?以何为特相?以
何者为差别点耶?’
六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
七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
于二种之受:乃属于身受与属心受是。
八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于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于二
支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
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身受与心受是。若触苦受,彼则有嗔恚,为苦受彼
则怀嗔恚,由苦受所生之嗔恚随眠而存止。彼触于苦受而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
比丘!无闻之凡夫,将欲乐置外,非不知于苦受之出离耶?彼喜悦于欲乐,如是存
止于由乐受所生之欲染随眠。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与甘味、患难之出
离。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
受所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苦受,则感于为此
所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无闻之凡夫,由
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所系缚。余谓此由苦所系缚。
九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触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
之感受;乃属于身受,而非属于心受。
一〇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
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
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嗔
恚,不为苦受而怀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
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
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
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
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若
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
为有闻之圣弟子,谓: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
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
一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此为特异,以此为特相,以此为差
别点。
一二 (一)有智多闻之人,皆无感于乐受、苦受,此乃贤者、善者之于凡夫之大
特异。
(二)亦熟知于法,亦观此世、彼世,得快乐之有闻圣者心,不为诸法所骚
乱。由无快乐,故不陷于嗔恚。
(三)彼之随顺,背逆皆消散、灭尽而无存在。彼达于生有之彼岸,离尘,
而知无爱道,能证知涅盘。’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6经/箭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也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在那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中略)。」 

  「比丘们!当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触时,悲伤、疲累、悲泣、捶胸号哭,来到迷乱,他感受二受:身的[受]与心的[受]。 

  比丘们!犹如他们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着以第二支箭射中他,这样,比丘们!那男子感受因二支箭的受。同样的,当未受教导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触时,悲伤、疲累、悲泣、捶胸号哭,来到迷乱,他感受二受:身的[受]与心的[受]。又,当被苦受接触时,对它有嫌恶;当他对苦受有嫌恶,则对苦受之嫌恶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当被苦受接触时,他欢喜于欲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不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当他欢喜于欲乐,则对乐受之贪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 

  他不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当他不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则对不苦不乐受之无明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乐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被束缚而感受它。比丘们!我说这被称为:『被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所束缚;被苦所束缚之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而,比丘们!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苦受接触时,不悲伤、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号哭,不来到迷乱,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无心的[受]。 

  比丘们!犹如他们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着第二支箭没射中他,这样,比丘们!那男子感受因一支箭的受。同样的,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苦受接触时,不悲伤、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号哭、不来到迷乱,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无心的[受]。又,当被苦受接触时,没有嫌恶;当他对苦受没有嫌恶,则对苦受之嫌恶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当被苦受接触时,他不欢喜于欲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当他对欲乐不欢喜,则对乐受之贪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 

  他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当他如实了知那些受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则对不苦不乐受之无明烦恼潜在趋势不潜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乐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离束缚而感受它。比丘们!我说这被称为:『不被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所束缚;不被苦所束缚之已受教导的圣弟子。』 

  比丘们!这是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一般人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别。 

  多闻的有慧者不感受苦与乐受, 

  此为善巧的贤者与一般人的大差异。 

  对多闻的悟法者、此世与来世的观察者来说, 

  对可爱的法不使心搅乱,不爱的不嫌恶。 

  对他来说,顺意或排斥都被破坏、灭没不存在, 

  知道远尘、不愁之足迹后,已到有的彼岸者正确地了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有的」(bhavas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存在」(existence)。「有的」(bhavassa),就是十二缘起的「有支」。 

  「痴使所使(SA.470)」,南传作「无明烦恼潜在趋势潜伏于其中」(avijjānusayo, so anus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知之表面下的趋势躺在这后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ignorance lie behind this)。按:「潜伏于其中」(anuseti)为动词,另译为「使;随眠;潜在」,「无明烦恼潜在趋势」(avijjānusayo)为名词,另译为「无明随眠;无明使;痴使」。 

------------------------------------


[七] 第七 疾病(一)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二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其想起,赴病者室之处。而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
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度时日 。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 诸比丘!比丘如何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进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
戚,于诸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诸法,观法而住,精进于正知、有念,
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诸比丘!比丘如是而为正念。
四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视前方、视四周亦以正知而为,
四肢之屈伸亦以正知而为,持僧伽梨衣、钵、衣亦以正知而为,或食或饮或啮或味
亦以正知而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为,行住坐卧语默亦以正知而为。诸
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为正知。
五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如为度时日。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六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住于正念、正知、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
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由缘而起 ,无缘则不起。何者为缘耶?以此身
为缘。然而此身为无常所造作,为由缘而起者。缘无常而所造作,依缘所起之此身,
依缘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乐受住观无常、住观消止 、住观
离欲、住观灭尽、住观舍弃。彼于身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
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彼如是知:
‘我起此苦受,此苦受多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于身又于苦
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苦
受之嗔恚随眠,悉皆所舍弃。
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非苦非乐受,彼
如是知:‘我起此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
常住耶?’彼于身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
尽而住,观舍弃而住,身与非苦非乐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九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
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
于非苦非乐受者,则感于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
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于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
者,悉皆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于油又缘于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
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身所际限之受。’
感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命所际限之受。’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
之所感受之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7经/生病经第一(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病房。抵达后,在设置好的座位坐下。 

  坐好后,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比丘应该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时候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而,比丘们!比丘如何有正念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住于在受上随观受……(中略)住于在心上随观心……(中略)住于在法上随观法,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比丘们!这样,比丘有正念。 

  而,比丘们!比丘如何有正知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前视、后视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肢体]曲伸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穿]衣、持钵与大衣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饮、食、嚼、尝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大小便动作时是正知于行为者;在行、住、坐、卧、清醒、语、默时是正知于行为者,比丘们!这样,比丘有正知。 

  比丘们!比丘应该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时候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比丘们!当比丘住于这样正念、正知、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如果他的乐受生起,他这么了知:『我的这乐受生起了,那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于什么呢?就缘于此身,但此身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而缘于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乐受,从哪里有常的呢?』他在身上与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当他在身上与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时,那身与乐受的贪烦恼潜在趋势被他舍断。 

  比丘们!当比丘住于这样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如果他的苦受生起,他这么了知:『我的这苦受生起了,那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于什么呢?就缘于此身,但此身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而缘于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苦受,从哪里有常的呢?』他在身上与苦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当他在身上与苦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中略)住于随观断念时,那身与苦受的嫌恶烦恼潜在趋势被他舍断。 

  比丘们!当比丘住于这样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如果他的不苦不乐受生起,他这么了知:『我的这不苦不乐受生起了,那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于什么呢?就缘于此身,但此身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而缘于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从哪里有常的呢?』他在身上与不苦不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当他在身上与不苦不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中略)住于随观断念时,那身与不苦不乐受的无明烦恼潜在趋势被他舍断。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已离系地感受它。 

  当他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 

  比丘们!犹如缘于油,与缘于灯芯,油灯才能燃烧,从其油与灯芯的耗尽,没了食物,就会熄灭。同样地,比丘们!当比丘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正知于行为者」(sampajānakārī,直译为「正知的作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清楚的理解行动者」(who acts with clear comprehension)。

------------------------------------


[八] 第八 疾病(二)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二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 ……
三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于诸受……于心……于诸法……
四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
五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以度时日。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六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
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以此触为缘,
然此触为无常,为所造作,为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缘,此触所
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
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
则触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七~八 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
若起非苦非乐受,则彼如是知:‘我起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
缘则不起,以何为缘耶?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者。无常、
所造作、缘物而起之此触,为缘所起之非苦非乐,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非
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
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非苦非乐受之无明随眠,
皆所舍弃。
九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
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
于此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
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而身坏命尽时,了知‘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
者,皆应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油又缘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
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于此处之所感受、所喜悦
者,皆应冷却。’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8经/生病经第二(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病房。抵达后,在设置好的座位坐下。 

  坐好后,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比丘应该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时候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而,比丘们!比丘如何有正念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住于在受上随观受……住于在心上随观心……住于在法上随观法,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比丘们!这样,比丘有正念。 

  而,比丘们!比丘如何有正知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是正知于行为者;……(中略)在语、默时是正知于行为者,比丘们!这样,比丘有正知。 

  比丘们!比丘应该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时候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比丘们!当比丘住于这样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如果他的乐受生起,他这么了知:『我的这乐受生起了,那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于什么呢?就缘于这触,但这触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而缘于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之触所生起的乐受,从哪里有常的呢?』他在触上与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当他在触上与乐受上住于随观无常、住于随观消散、住于随观离贪、住于随观灭、住于随观断念时,对那触与乐受的贪烦恼潜在趋势被他舍断。 

  比丘们!当比丘住于这样的正念、……(中略)如果他的苦受生起时,……(中略)如果他的不苦不乐受生起,他这么了知:『我的这不苦不乐受生起了,那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于什么呢?就缘于这触,……(中略)』……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 

  比丘们!犹如缘于油,与缘于灯芯,油灯才能燃烧,从其油与灯芯的耗尽,没了食物,就会熄灭。同样地,比丘们!当比丘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 

------------------------------------


[九] 第九 无常
※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四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五 诸比丘!此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9经/无常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 比丘们!有三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是灭尽法、消散法、褪去法、灭法,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比丘们!这三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是灭尽法、消散法、褪去法、灭法。」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缘所生的」(paṭiccasamuppan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之而发生者」(dependently arisen)。


------------------------------------


[一〇] 第十 以触为根本者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
四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五 诸比丘!缘 触所感之乐而生乐受,由所感之乐触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
所感之乐,缘触所生之乐受,灭而又息。
六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苦所生之苦受,由感其苦触之灭尽A则凡其所生之受,即
所感之苦,缘触所生之苦受,灭而又息。
七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非苦非乐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由所感之非苦非乐触之灭
尽,则凡其所生受,即所感之非苦非乐,缘触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灭而又
息。
八 诸比丘!譬如二木片由触击而生热、现火焰,由此等二木片之分离绝缘,则凡
其所生之热,灭而又息。
九 与此同理,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
触为助缘,由其所生之触为缘,乃生种种之受,由种种之触灭尽,则种种
之受亦灭。’
受相应之第一有偈品(终)
其摄颂曰:
三昧与乐受
舍弃及崄崖
应见并箭刺
疾病二无常
以及触根本
总成为十经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10经/根源于触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这三受生于触,根源于触,因于触,缘于触,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比丘们!缘能感受乐之触而生起乐受,就以那能感受乐之触的灭,则对应于它的受:缘能感受乐之触所生起的乐受,它被灭,它被平息。 

  比丘们!缘能感受苦之触而生起苦受,就以那能感受苦之触的灭,则对应于它的受:缘能感受苦之触所生起的苦受,它被灭,它被平息。 

  比丘们!缘能感受不苦不乐之触而生起不苦不乐受,就以那能感受不苦不乐之触的灭,则对应于它的受:缘能感受不苦不乐之触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它被灭,它被平息。 

  比丘们!犹如两木柴的结合磨擦,生热着火,就以那木柴的被分离与舍置,则对应于它的热,它被灭,它被平息。同样的,比丘们!这三受生于触,根源于触,因于触,缘于触,缘对应的触生起对应的受,以对应的触之灭,对应的受被灭。」 

  有偈品第一,其摄颂: 

  「定,乐与舍断,深渊与应该被看作, 

   箭与生病,无常,根源于触。」 

------------------------------------



第二 独坐品

[一一] 第一 独坐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我独坐静思,心起如是念:‘世尊说示
三种受,为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此三种受。然而世尊!又如是说如
何感受,亦为苦 。凡如何感受,亦为苦者,此世尊依何而说耶?’
四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余说三种之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余
说此三种受也。然而余又说任何之感受,亦皆是苦。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者,比
丘!余乃依诸行无常而说。比丘!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余依此说诸行是破坏之法
,消亡之法,离欲之法,灭尽之法,变坏之法。
五 然而依此,比丘!余亦次第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 者,言语灭;逮达第二
禅者,寻伺灭;逮达第三禅者,喜灭;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灭;逮达空无边处
者,色想灭;逮达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逮达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
逮达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贪
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六 依此,比丘!余乃次第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
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受止息。漏尽之比丘,贪欲止息,嗔恚止息,愚痴
止息。
七 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
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
受轻安。漏尽之比丘,是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也。’

------------------------------------

翻译

汉译经文2.独自静坐品 

相应部36相应第11经/独自静坐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那时,某位比丘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里,在独自静坐禅修时,我的心中生起了这样的深思:『三受被世尊所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被世尊所说。又,这也被世尊所说:「凡任何受都在苦中。」对于什么这被世尊所说:「凡任何受都在苦中」呢?』」 

  「比丘!好!好!比丘!这三受被我所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被我所说,又,比丘!这也被我所说:『凡任何受都在苦中。』又,比丘!那是对于诸行是无常的,这被我所说:『凡任何受都在苦中』;又,比丘!那是对于诸行是灭尽法,这被我所说的『凡任何受都在苦中』;……(中略)消散法……(中略)褪去法……(中略)灭法……(中略)那是对于诸行是变易法,这被我所说:『凡任何受都在苦中』。 

  而,比丘!诸行的次第灭也被我所讲述:入初禅者,言语被灭了;入第二禅者,寻与伺被灭了;入第三禅者,喜被灭了;入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被灭了;入虚空无边处者,色想被灭了;入识无边处者,虚空无边处想被灭了;入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被灭了;入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被灭了;入想受灭者,想与受被灭了;烦恼已尽的比丘,贪被灭了,瞋被灭了,痴被灭了。 

  而,比丘!诸行的次第平息也被我所讲述:入初禅者,言语被平息了;入第二禅者,寻与伺被平息了……(中略)入想受灭者,想与受被平息了;烦恼已尽的比丘,贪被平息了,瞋被平息了,痴被平息了。 

  比丘!有这六种宁静:入初禅者,言语被安息了;入第二禅者,寻与伺被安息了;入第三禅者,喜被安息了;入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被安息了;入想受灭者,想与受被安息了;烦恼已尽的比丘,贪被安息了,瞋被安息了,痴被安息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问讯,接着……」(abhivādetv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表示敬意;行属臣的礼仪」(pay homage to)。按:「问讯」(abhivādeti),另译为「敬礼;礼拜」。

------------------------------------


[一二] 第二 虚空(一)
※三 ‘诸比丘!譬如于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含尘垢之风、
吹不含尘垢之风、吹寒风、吹暖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
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四 (一)犹如空中吹种种多样之风,从东西与北南。
(二)吹有尘、无尘,冷与热,大量与少量及多样之风。
(三)与此同理,于此身生诸受,乐苦等起,与非苦非乐。
(四)比丘 若精进,以舍正知者,于是此贤智者,悉知一切受。
(五)彼悉知诸受,于现法中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由内身破灭后,
不再入生身之数。’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12经/虚空经第一(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犹如种种风在虚空中吹起:东风吹起,西风吹起,北风吹起,南风吹起,有尘风吹起,无尘风吹起,冷风吹起,热风吹起,微风吹起,强风吹起。同样的,比丘们!种种受在这身体中生起:乐受生起,苦受生起,不苦不乐受生起。 

  犹如种种风个别在虚空中吹起, 

  东方的与西方的,北方的又南方的, 

  有尘的与无尘的,有时冷的,有时热的, 

  强的与微的,个别的风吹起。 

  同样的,就在这身体中,诸受生起, 

  乐的、苦的生起,以及那些不苦不乐的。 

  但,当热心的比丘不疏忽正知, 

  因此那贤智者遍知一切受。 

  遍知受后,他当生是无烦恼者, 

  以身体的崩解,站在法上,明智者难以被描述。」 


------------------------------------


[一三] 第三 虚空(二)
※三 ‘诸比丘!譬如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
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13经/虚空经第二(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犹如种种风在虚空中吹起:东风吹起,……(中略)强风吹起。同样的,比丘们!种种受在这身体中生起:乐受生起,苦受生起,不苦不乐受生起。」 

------------------------------------


[一四] 第四 客舍
※三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处有种种人,由东方来栖宿、由西方来栖宿、由北
方来栖宿、由南方来栖宿、有刹利种人来栖宿、婆罗门种人来栖宿、毗舍种人来栖
宿,首陀人来栖宿者。与此同理,诸比丘!于此身生种种受:生乐受、生苦受、生
非苦非乐受。
四 亦生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亦
生不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

------------------------------------

翻译


汉译经文相应部36相应14经/屋舍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犹如来客之屋舍,在那里,东方人来了后住宿,西方人来了后住宿,北方人来了后住宿,南方人来了后住宿,剎帝利来了后住宿,婆罗门来了后住宿,毗舍来了后住宿,首陀罗来了后住宿。同样的,比丘们!种种受在这身体中生起:乐受生起,苦受生起,不苦不乐受生起;肉体的乐受生起,肉体的苦受生起,肉体的不苦不乐受生起;精神的乐受生起,精神的苦受生起,精神的不苦不乐受生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句经 · 爱欲品》|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图文)
《阿含经》简介
佛家十三经概览
[转载]《天道经》光明之路
一位贤友的学法感悟
皆可克服和化除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