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胃病的九种方法!

陈宝贵教授在五神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经典及自己在临床中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的剖析,总结出治胃九法,为临床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及组方遣药提供系统完整的思路与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陈宝贵教授认为脾胃病病因多端,且病程长,但无论何因终可造成脾胃的生理功能失调。脾升胃降是脾胃气机的主要活动形式,对脾运胃纳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脾升,才能将饮食水谷之精微输达于心肺,布散周身;胃降,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推动糟粕下行排出体外。如果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就会出现病变,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胃气壅滞和胃气上逆。胃气壅滞主要指胃中浊气滞留,常见腹胀、腹痛、不能饮食等症状;胃气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若兼有胃热,则多伴有吞酸嘈杂、食入即吐、舌红、苔黄;夹有痰浊,则呕吐痰涎、眩晕、舌苔厚腻;兼有食滞,则脘痞、嗳腐食臭;兼情志不畅,则噫气不除。因此,调畅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解决脾胃问题的核心,治疗的关键是审因论治,消除造成脾胃气机紊乱的因素,重建脾升胃降的机能。因此,改善脾胃内环境,恢复脾胃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陈教授由此总结了治胃九法,具体如下。


一、疏肝和胃法


临床所见的胃脘痛以肝气犯胃最为多见,其他证型也或多或少地伴气滞症状,故将此型列为首位。《临证指南医案》中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陈宝贵教授非常重视肝胆的疏泄升发功能对脾胃病的作用。他从长期临床实践中亦得出,脾胃之病多从郁生,因肝而起者十之六七。肝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医学求是》更指出: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为中气之枢纽,枢轴运动,中气得以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的升发调节着脾胃的升降,肝疏泄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得降,升降协调,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肝与脾胃在病理上亦互为因果,若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气不和,通降失司,则出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泛酸、嗳气、矢气则舒;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火,可见胃脘灼热、吞酸嘈杂;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会出现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症状;若肝气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则会出现腹痛肠鸣、纳呆、便溏等肝郁脾虚的表现。肝喜条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伤脾,调畅气机、情志豁达可使脾胃之气升降有常。主症: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痛的最基本方法,是治疗胃痛诸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药用柴胡、白芍、当归、佛手、香橼、香附、陈皮、枳壳、甘草等。


二、养阴益胃法


胃分阴阳,胃阴者,胃之津液也,为胃腑的根本,胃之受纳腐熟必赖胃阴的濡润。关于胃阴不足这一类型,临床所见的病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素体胃阴亏,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患热性病,高热耗损津液而阴伤;患溃疡病,胃次全切除术后,不能生胃液;妇人产后伤血、伤津;糖尿病患者,津气下夺。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而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治以养阴益胃。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柔润为主,如叶氏所说: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未刻本叶氏医案》)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临证指南医案》)而《类证治裁》在叶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云: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故药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天花粉、白芍、甘草等。


三、健脾温胃法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嗳气,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四肢无力,日久可消瘦,大便稀溏,手足冷,畏寒,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弱无力。治以温胃健脾。药用炙黄芪、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干姜、高良姜等。


四、化滞开胃法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不及,食积停滞,升降失调致胃脘胀满、疼痛、嗳腐酸臭、不欲饮食等症,饮食不当为诸因之首,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而致胃中气机阻塞。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滞,开胃止痛。药用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等。


五、泄热清胃法


胃为阳腑,属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从热化,无论外感邪气或内有积滞,皆易化热,故有实则阳明之说。其次,随着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等富含热量的食物增多。嗜食肥甘,易于化热化火,症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等,治疗当遵《黄帝内经》热者寒之,采用清胃泻火之法。陈宝贵教授认为,胃火不宜用大剂的黄芩、黄连等苦寒药直折,以免苦寒败胃,徒伤中气,缠绵难愈,宜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使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物,祛邪而不伤正。对于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而致的胃痛,治以清胃舒肝泄热,药用青皮、陈皮、丹皮、栀子等。


六、健脾祛湿法


脾属阴土,喜燥恶湿,湿胜势必困脾,湿邪与脾阳不运是互为因果的。素体脾虚则容易停湿,或见内伤水饮而害脾阳,使湿邪易于从化。倘若素体阳虚则从寒化为寒湿,倘若内热盛者,则湿郁热化为湿热,临证务须详察,无论湿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作为病理产物及病因的湿邪在脾胃病中都是不容忽视的。湿郁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愈,口淡无味或口渴不欲饮,还可兼见倦怠、身重、肢节重痛、大便溏薄、头重如裹、眼目昏蒙、舌淡、苔腻、脉沉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湿。药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川芎、苍术、厚朴、藿香等。


七、化瘀调胃法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经属气,以胀为主;久病入络在血,以痛为主;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血行势必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即叶天士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痰凝聚瘀瘀血的形成,成因有四:脾胃亏虚日久,气虚无以运血,血行迟滞,胃络痹阻,形成气虚血瘀;肝郁不舒,气机不畅,疏泄失职,导致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血失温运,寒则血凝;胃阴不足,血失濡润,而致阴虚血瘀。胃络瘀滞日久,黏膜失于充养,可引起腺体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治疗时应根据胃以通为补的特点,采用化瘀通络法。脾胃之病易伤气及血,病久而致血瘀,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如针刺,固定持续,昼轻夜重,经久不愈,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细涩。治以温中理胃,活血化瘀。药选桃仁、红花、桂枝、白芍、莪术、穿山甲(代)、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等。尤喜加白及一味,其性味苦甘,入肺胃经,富有黏性,止血消肿,敛疮生肌,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缓痛,还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诸症,促进胃黏膜溃疡之愈合,常被选为护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较多,常配伍云南白药内服以止痛止血。此方多用于胃病重症或溃疡病。


八、开窍醒胃法


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向来认为心脑相通,《吴医汇讲》即提出胃之权在心,充分说明胃的功能活动由心脑作用和支配。《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亦表明胃与心脑相通。张锡纯曾云: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心和胃之间有经脉联系,有五行之间的联系,还有气化关系。脾胃化生气血,心主血,藏神。若心神失调(包括脑血管病变),可影响脾胃功能,痰浊困脾,会出现纳呆、脘胀、隐痛、便溏等症状,而脾胃功能的失调亦可影响心神。脾胃与心神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胃脘痛有重要意义。陈教授依据心(脑)胃的相关理论,运用开窍醒胃法,拟开窍醒胃汤,配合本院制剂回神颗粒治疗。药用葛根、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壳、茯苓、菖蒲、远志、桃仁、砂仁、鸡内金、焦三仙等。


九、辛苦平胃法


脾胃病失治、误治后,或外感病误下后,脾胃受损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导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实是脾胃两病,因寒热有轻重,见证亦有差异,如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寒热错杂之胃痛。临床还可见胃经有热,脾寒下移于肠的上热下寒证,如胃痛痞满与肠鸣并见,口苦、烦躁、苔黄腻与肠中冷痛、下利清稀互见,欲饮冷与肠中畏寒、遇冷即泻互见,这种寒热并见、病机错杂的情形在脾胃病中非常多见,故陈教授提出辛开苦降,平调脾胃法,符合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黄帝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痞塞,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陈宝贵教授经常选用的辛药有半夏、干姜、良姜、吴茱萸、桂枝、川厚朴等,辛药有开结散寒,通阳运滞之功。苦药常用川黄连、黄芩、龙胆草等,苦以降泄,顺应了胃的生理特性,与辛药配伍既可制其燥,又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临床根据寒热的轻重,相机选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一节 胃痛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肚子痛
《继承老中医屠金城临床经验有感》---- 脾胃篇*
慢性胃炎的拔罐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