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上)

  有了脂肪乳,营养不良的患者就可以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与此不同,中医所谓的补气、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听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讲:学中医难。不错,学中医有三难:入门难,临证难,精进更难。

  入门偌大的医学体系,似乎条条大路皆可通罗马。有主张从教科书入门者,有主张从经典入门者,也有主张从易而通医者;有主张从临床摸索入门者,也有主张跟师侍诊以入门者。然而从哪条路入门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临证缺少明师指引,缺少实践机会,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干巴巴的躺在那里,与自己无缘。如何之舌便为寒,便为热?怎样的脉便为虚,便为实?百思而不得其解。

  精进门已入,证已临,疗效已见。但治十人,所愈者不过五六,该如何精进医术?历代医学典籍汗牛充栋,经典著作精深难明,究竟该如何修习,提高技艺呢?

  不过以上多是针对专业医生而言。对于爱好者,零起点的初学者,无疾始终希望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中医入门,甚至临证,并非如想像中般难于上青天。关键在于两点:学习的动力是否充足,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下面我们来看一位明代医生:江瓘,看看这位老先生的经历,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江瓘,明代安徽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起即发奋苦读,希望通过应试改变命运,有所作为。然而身体不济,积劳成疾,以致呕吐鲜血数升。先后求治于十几位医生,疗效都不理想。于是江瓘转文而从医,自取医书,闭门研读,悉心体会,最终将医理融会贯通,不仅自己处方治愈了自己的顽疾,而且为他人治病,也多见奇效,成为皖南一带闻名遐迩的名医。从患者到医者,从儒生到医生,如此重大的转变,江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

  江瓘在《名医类案》的序言中,对下面这句话推崇备至,“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意即: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才可以步入医学之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可以掌握诊病的要领;只有通过反复的应用,才可以体味药物的性能。而三者之中,首重学习。在学习的内容方面,江瓘又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捷径:医案研读。

  医案,是医生诊治疾病的记录。今天医院里医生的记录,都有统一的格式。甚至我们在网络上帮朋友解疑释惑,也需要填写统一的“问诊单”。通过这些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医生的诊断、处方用药,以及此后的病情进展。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医生诊治疾病的思路,并从中得到启迪。

  江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广泛搜集历代名医医案,上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至当代名医医著,无不详加搜罗,精心遴选,前后历时20年,终于编成不朽巨著《名医类案》,也同时成就了自己一代名医的事业。

  江瓘从一位中医的门外汉,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医学家,仰仗的主要是这两点:深受疾苦,不学则无以保命全身;广罗医案,实学医便捷门径。研习医案,譬如一位尚德长者,循循善诱,引领我们走进中医大门;手把手的教给我们诊病的方法,药性的差异;并能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精进医术。

  无疾以为,初学中医的朋友,从医案入手,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入手,最容易培养兴趣,步入医门。那么学习医案,是希望从医案中学习到哪些内容呢?该如何去学习呢?学习医案,需要怎样的过程呢?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医案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三个问题。

一、学医案,学什么

(一)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对中医生来说,面对患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诊断。中医的诊断,又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中医辨病过程较为简单。我们打开一本中医内科学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泻、头痛,等等。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同样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者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疗效。我们在前面第六讲中,对中医辨证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下面把辨证要点内容重新复习一下。虚证要点: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实证要点: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病位要点: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肝怒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以上三组辨证要点,是无疾结合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熟记此百字要诀,是初学者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捷径。

  然而,要诀死而病症活。要把区区百字要诀灵活运用于临床,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作为中医爱好者,不可能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譬如小学生作数学题,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二)中医治疗思路

  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这样的思路,与西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针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有必要加以说明。

  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1、脂肪乳本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现在体外由人工加工而成,用于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并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与此不同,中医所谓的补气、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输血”模式的重要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依靠外援来求生存,谋发展。“自力更生”模式,应该是我们始终需要坚持的。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输血,不但没有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的状况,反而形成了穷有理,依赖救济的寄生虫风气。直到改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才真正实现了脱贫。人体也是一样,长期靠注射胰岛素过活的患者,体内胰岛的功能会日趋衰弱,原因很简单:废用,所以萎缩。只有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说真正地实现了健康,而不仅仅是活着。

  2、西医用抗生素灭杀细菌(只有特定情况下,细菌才成为病菌),与中药清火药清除热邪,存在本质区别。与上一条相似,抗生素灭杀细菌,其实并不需要人体自身作出任何太多努力。细菌作为生命体,同样需要呼吸,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养分。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明确了细菌在呼吸过程的关键环节(即如人之喉咙)所在,再以药物切断此环(即如扼紧喉咙),细菌即被灭杀。

  中医则不同。这里暂不讲中医治热之法远不止清热一途,解表、攻下、利小便,甚至益气、养阴,都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单是讲清热之理。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菌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细菌的生活环境。轰轰烈烈的非典,最终与其说是被人类击败的,倒不如说是被天时击败的。2003年初盛行于广东,春季即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到春夏之交疫情得到控制,盛夏则基本消失。思考其原委,适合此类病原体生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当以春季为最佳。环境一旦改变,病原体的生长遇到障碍,对人体也就不再具有当初那般强大的毒力,疫情即随之而解。中药清热药的作用就在于此。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环境(温度、酸碱度等)对于致病细菌的生长非常有利。此时以清热药改变人体内环境,细菌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即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必然被正气驱赶出人体,从而得以痊愈。

  此外,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杀邪与逐邪的问题。对抗迫使敌军改良装备,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宽容则带来和谐发展,成就天下太平的盛世。在第四讲正邪之争中已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3、除了扶正、祛邪两方面的思路上有差异外,中西医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治疗靶点的选择。西医基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逻辑,追求针对单一靶点的精准攻击。中医则立足整体的和谐,在动态的消长变化中寻求个体的安详。西医治病,譬如修理一张瘸腿的桌子,普通的思路是找到一块木块,把瘸的一条腿垫高;但桌子一旦移动,还是会重新变得瘸腿。更好一些的思路是量好尺寸,将木块钉在桌腿上,桌子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功能了。人们将目光锁定在桌子短的一条腿上,针对这条腿去修理,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把这条成功的经验转移到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原因就是,桌子是死物,人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物。死物相对静止不变,生物则时刻处于整体的运动变化中。

  真正的生物现象,譬如牧羊。茫茫的草原上,有羊群,有狼群,还有牧羊人。牧羊人希望得到更多的羊,而狼吃羊;牧羊人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灭狼行动,以为狼的减少,必然带来羊群的繁荣。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狼群被消灭后,羊群虽然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但羊吃草,现在草原的面积却在不断地减少。原来狼虽然会吃羊,但更多情况下,狼其实是以野兔为食的。野兔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乱打洞,正所谓狡兔三窟。而这种行为对草原的破坏性是很大的。现在狼群被消灭,野兔失去天敌制约,大肆繁殖,导致了大面积的草场破坏。羊群的发展也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中医深刻认识到生命现象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深知人体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针对某一脏腑的病症,其实未必是达到疗效的最佳方案。迂回胜过直入,婉转可以通幽。所以才有中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法则;才有佐金制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水火既济等诸多丰富的治疗思路。

  理解与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上述中医的各种治疗思路,扶正、祛邪、确立治疗靶点,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那么所谓的中医治疗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用的工具莫过于医案解读。

(三)中医处方用药思路

  如果说中医辨证的过程,需要的是侦探般犀利的目光,法官样冷静的头脑;那么处方用药的过程,需要的则是幽境里灵性的心思,书法中淋漓的挥洒。

  历代医家、各门各派,都有自己所习用、善用的方药。如张子和之善用舟车、大黄,李东垣之善用补中、黄芪;今火神之善用四逆、附子。同用一方一药,理解有异,疗效亦可迥然不同。解读医案方药,贵不在牢记某方某药可治某病,而在从案中体会医者思路与用药妙处。

  下面我们就以一则医案为例,来体会一下如何通过医案解读,来学习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李某,男,54岁,干部,口疮反复发作1年。2002年5月6日初诊,观其以前所用之方剂多以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现患者表现为面色暗黄,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伴口干不欲饮,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追问病史,患者近1年来,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无疾按:以上为山西张瑞丽医生的一则医案。口腔溃疡,是临床很常见,也很让人讨厌的一个病症。最常见原因是胃中实火循经上扰,最常见的治疗思路是以黄连类苦寒药清泻之。这种口疮一般治疗起来效果比较理想,攻邪后症状即可明显缓解,以至痊愈。但若口疮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再以此寻常方法治疗,往往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了。谨按无疾临证所见,反复发作者,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长期肝郁气滞,火从内生,即可循胃经上行,发为口疮;脾气不足,推动无力,停滞之痰湿饮食郁积化火,亦可上行为病;若阳虚体质者,肾阳不足,火少无力温暖脾土,亦可见到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出现口疮。那么此例患者当属于哪一类呢?还是继续来看张医生的分析:脉症合参,考虑患者为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而致脾胃虚弱,口腔黏膜失养。无疾按: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病情:

  1、首先看主症“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

  分析:溃疡创面颜色较淡而不红,肿痛表现都不明显。提示病性多属虚而非实热。

  2、再看兼症“口干不欲饮”。

  分析:口干是上部缺水的表现。缺水的原因有二:一是水量不足,或因实火力猛,水被消耗;或阴虚火从内生,水更不足。这两种情况下,口干皆欲饮,是饮水以自救。

  二是水量虽然充足,但无法运抵口舌,导致口舌局部缺水。多因阳气不足,无力化水生气;如果对前面所讲少火生气之比喻仍有印象,应该很好理解。这种情况下,虽然上方缺水而见口干渴,但水量实际并不少,且饮水后,气化水的负担进一步增加,气虚不化的问题越发严重,所以此时虽然口干,但并不欲饮水。

  此外,素体阴血不足者,多伴气虚;其理第三讲有讲,此不赘言。这种情况下,虽然水量总体上确实不足,但因同时兼有气虚,饮水后,同样存在气虚不能化水的问题。所以此类患者虽口干渴,但亦不喜饮水;即便喝水,量也比较小,且饮水多喜温热而不喜寒凉。

  3、继续看全身表现“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

  分析:结合辨证要点“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痰湿肥重舌便黏”、“心病心悸痛失眠;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可知当前患者所见问题,是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兼见湿邪;病位在脾、心。

  最后看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与前面分析所得结果如出一辙。辨证既明,从何处入手来治疗呢?继续看张医生的治疗方案:

  治宜健脾益胃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15g,山药15g,砂仁6g,白扁豆12g,陈皮10g,虎杖12g,葛根10g,藿香6g,知母10g,酸枣仁15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无疾按:患者脾气心血皆有不足,从成方考虑,无疾最喜用人参健脾丸,以其心脾气血并补,而尤重健脾益气,恰中病机。观张医生方,是以参苓白术为主方,益脾气而除湿,是针对核心病机为治。佐以葛根、藿香,制以虎杖,伍知母、酸枣仁清热而除烦。方子不大,用力较专,效果如何呢?上方服3剂后,口腔溃疡明显减弱,效不更方,继以上方加减服15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无疾按:一年之疾,得3剂药而大减,15剂痊愈,疗效相当不错。

  谨从本案论,若自己或亲人久患口疮,反复发作,见到此案,此方此效,必然欣喜非常,对中医的学习热情也自昂然。于是原方抄录,对照服用,或效或不效,须明了其理,才知关键处首在辨证,次谋治法,再图方药。思路清晰,依次展开,想继而步入中医之门,何难之有?门径已现,继续努力,对反复口腔溃疡医案勤加收集整理,牢记辨证要诀加以分析,即可知口疮之病,诊察要点何在,治疗靶点如何找寻,常用方药如何运用。临证之问题亦可借此而有所得。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阴虚口疮总治不好?深度解读湖北名医蒋洁尘教授三易经方治好医案
想学好中医,必须做好这件事
【中医体质研究】古医籍中辨体论治医案准入标准及体质类型特征研究
十年“自汗”一月愈,不是气虚是火郁
百痛,皆因痰!名医薛己的故事,化痰止痛,请你听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