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上)

      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这是有问题的,咱们做个参考。不过前面的五脏风寒,我们根据仲景书全面看,不像是他的手笔,因为他的辨证是六经八纲的方法,与这个不太相符,名人著书他不能这一下那一下,给自己找难题,我想可能是王叔和所著。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古人对肺的看法,肺合皮毛,肺与表相合的,所以在研究肺痿肺痈时,说风伤皮毛,内舍于肺,外感会影响肺,这是肯定的,不过古人认识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皮毛与肺就这样一个关系呢?咱们不能肯定,但是这个规律是一定的,比如得了外感,气不得旁达,他就都要担负到肺上,那么这个毒素废物的刺激就咳嗽喘,古人就这个现象说成肺合皮毛。

       那么因为这个肺中风,所以皮毛闭塞,就是表闭塞,那么这个邪热和气息往上冲,所以口燥而喘,这是必然的。感冒,咱们现在也说上呼吸道感染,常常有咳嗽、喘、口干舌燥,这个是因为热不能外达,就往上逆,波及到肺,就口燥而喘,古人管这个现象叫肺中风,现在就叫感冒了。外感风寒波及到肺,古人称肺中风,因为喘属于肺嘛。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都是说水气,身运而重,身体活动感觉身上重,表示有停湿停水的情况;冒,眩冒的冒,水要停在上面,肺在上,那么脑袋要眩冒,冒就是沉,身上要浮肿。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肺一方面与皮毛相合,另一方面肺主气,那么气受伤,津液就不行,津液不行就变成湿、变成水,古人是这种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可是这种看法值得研究。古人说肺合皮毛、肺主气,那么肺受了风邪,皮毛闭塞就要口燥而喘,肺主气,气受伤,津液不行,那就要引起水气方面的反应。

       肺中寒,吐浊涕。

       肺中寒在肺痿肺痈讲过,在那一篇讲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为肺中冷」,冷就是说有水,那么这个水不一定生在肺上,是由里往上,主要还是胃中有停饮,冲逆于肺,波及到肺,所以古人叫肺中冷,在这一段上他说肺中寒,所以肺中冷者,吐浊沫,这是当然的,可以用甘草干姜汤,你们翻到肺痿那一章里可以看到的。

       这是两段,一段讲肺中风、一段讲肺中寒,中风、中寒要活看,就是伤风感冒影响到肺,如果里有寒,波及到肺,就吐浊唾,浊唾就是涎痰浊沫。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死脏什么叫作肺死脏,这是论脉,肺的真脏脉见,人是要死的。五脏的脉都不能独到寸口的,都要借助胃气,所以五脏的脉它是不能单独显现出来。比如这个肺脉,古人有这么看法,肺亡于秋,这个秋天的脉如毛,就是浮,可这个浮有缓和之气,看不出是个肺脉,如果真看出肺脉了,那就没有胃气了,那就坏了,那就是真脏脉露出来。

       咱们都一个讲的肺合皮毛,平时这个浮它不就是表证,表证它就浮,古人说这与肺有关系,古人就现象和看法是一致的。可这个浮里面总有缓和之气,如果没有缓和之气就像这里讲的死脏。浮之虚,轻按这个脉无力谓之虚,浮之不是说这个脉是浮脉,是说拿手轻按,这个脉很虚,但是你稍用力一按,弱如葱叶,按着里面什么也没有,就像那个葱叶中空,下无根者死,这个是真脏脉。

       肺脉如毛,真正要浮到这个程度上,非死不可,那是真脏脉,一点胃气不存在了。这个见于内经,文辞不一样,但说法差不多,我们可以看看内经里论脉,对照看看。这是把肺说完了,说了中风、中寒,同时讲肺的死脏脉。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古人说这个肝主风,那如果肝中风邪,这个风太盛了,风太盛者动,头目瞤,这个头目瞤就是脑袋动,摇脑袋,古人说凡是现这个样子都属于这个肝,这也不一定,不过作个参考。

       古人说风属热的,风为阳邪嘛,那么肝主筋,热者则筋缓,就是缓而不收,所以它直不起腰来,常常佝偻着,它这个筋松弛了嘛。那这个肝病,肝苦急嘛,肝这个性情如木,属木,喜条达,主疏泄,所以它一病了,它急,所以是疏泄的反面,因为这样子所以欲嗜甘以缓之,这是生理上一个良能。这个说肝中风。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对照就知道了,这个两臂不举是筋急,这个寒它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如刚才所说肝性疏泄、条达,那么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的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相了。

       那么血有瘀滞,就会舌本燥,阳明篇也讲了,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这个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时讲过了,这个寒攻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那么大黄甘草汤证不就是食后即吐,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所以这个肝病常常影响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吐就要汗出,这个与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

       上面说的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写的,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反应的看法。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死脏与刚才肺死脏是一样的,肝脏真脉现者死,我们平时看这个脉看不出真脉来,都有胃气在里面,如果没有胃气,五脏脉独见,见者死,没有胃气了,当然非死不可。

       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浮之弱就是轻取这个脉软、弱,稍微一重按如索不来就像绳索那样不动,本来这个肝脉是弦脉,弦脉上下端直而已,该动还是动,这个不来就是不动,只见脉之弦不见胃脉之缓,这就是真脏脉,这是一种。或曲如蛇行,像蛇行,肝的本来端直现象没有了,这也是真脏脉一种,所以这两种脉,肝病见之都要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段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淤滞,著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的很。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好,那么就是气郁着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气瘀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痛疼都要发生的,在他未苦的时候,只是有上面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这个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是有个注吗,林亿他们说各本都是旋覆花汤,但这个方剂不见,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后面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也就是行气活血去淤的药,可见它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这方子治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如果漏下血崩,那你再用行气去淤的药是错了,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翕翕发热这是中风证了,太阳中风是翕翕发热嘛,他说这个心中风,是中风影响在心脏了,不是一下子中到心里面去了。那么这个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

       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其实翕翕发热、不能起就是个表证,表证会身上疼痛,影响到活动,在这就说不能起。

       那么热波及到心,心气一定虚,心虚者心中饥,心怎么饿呢?这不是说胃,内经中有这么一句「心悬如病饥」,心里发空,说的是心气虚,就像心悬着,像挨饿的滋味,它说热影响到心脏了。心中风,心脏由热而至虚,所以心悬如病饥,就像里头有空洞这么难受。

       食即呕吐,胃也受热扰,也不能吃东西。这是心中风,心火再加上风热,这么一种热,要翕翕发热,热能伤气。内经中一句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胃这个脏器,喜温不喜寒,但大温不行,所以我们用药也是如此,甘温的药调理胃是最好的,大热反而食气;气食少火,就是稍微的甘温能养胃,胃生津液才有了气,这个胃能化谷生津液;壮火食气,吃了大热的药反而食气,这个火反而能把津液烤干了,所以胃热不能吃东西,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如果心要中寒,因为心是火脏,为寒所束缚,它这个热是内郁,热不得放出去,为寒所约束,热郁于内就有这种情况,感觉心如啖蒜状,热辣辣的,又热又辣、像吃大蒜的滋味,心像这个样子,是因为热内郁而不得外出。

       如果再厉害,不仅是吃大蒜热辣的感觉,而且还要疼,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前后牵扯痛,就像虫子往来,而疼痛不已,像虫子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往复不已,疼痛不止,这么个比喻。

       如果脉浮者,这个病上郁之机,自吐乃愈,自吐可以好病了。这个与前头讲的胸痹相仿,胸痹与现代心绞痛相似,尤其有几个方子桂枝枳实生姜甘草汤,心弦痛就是现在说的心绞痛,那这个也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个药都用的是温性药,所以用半夏栝蒌薤白白酒,主要是薤白止疼痛,瓜蒌虽不是温性药,但也不是大苦寒的药。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伤,就说明不是由于风寒,既不是由于中风,也不是由于中寒,是内伤所得,内伤的心伤,那问题多了去了,这里也是个概要的说法。

       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则心气必虚了,心主火,心虚而阳易动,不耐劳动,一劳动颜面红赤。下重是什么道理?心气虚不交于下,上盛而下虚。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由于心阳上虚,肾阴从下往上攻,乘心阳之虚,肾阴动于下,所以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这个热不得下交,本来也不下交,让寒一攻更在上面了。当脐跳脐跳者是水动之状。其脉弦,弦有水之应,有水这个脉是弦的,脉弦、脉紧、尤其脉沉都主水、主寒,这就说明肾阴往上攻,肾主水,水气往上攻,所以脐跳是水上攻,水动的一种状态。

       咱们讲过苓桂枣甘汤治奔豚也是,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水动的地方,与这个是一样的,脐跳是水动之状,脉也应之弦,也是有水的脉。这一系列的问题全由于心脏伤所至,稍有劳倦,即颜面就发红赤,这是虚嘛,一动就那样子,但下面不是,心气虚的不能下交,古人是这么看,心肾两个脏,心火交于下,肾阴交于上,这个在卦上天地泰,古人观察,也是取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的。

       内经中讲的很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彩虽然在天上,可是它是由地上去的,就是地气往上,然后它得返回来啊,所以天气下降,天虽然在上,但作用是在下面,所以八卦地天泰,地气在上,天气在下,这样上下才通调,才对。这段书正好是相反的,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始终不沟通,这就坏了,这是根据八卦讲的。

       那么水火呢,也这么看的,所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察现象,所以水火看得很清楚,说水火既济,水是就下,火是炎上的东西,可是作用在哪呢,水得在上面,火得在下面才行的,比如烧茶,把壶放下面那不行。如果反过来,就是水火不交了,就不济。所以易经这个东西可看,他不是随便说的,是观察万物之像的一种体会。中医里头就有这些东西,古时候没有旁的科学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十一
金匾悬解卷二 黄元御医学大全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76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 精要版》第二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肝不足多泪,心不足多汗,脾不足多涎,肺不足多涕、肾不足多口水,送您5个中成药,补足五脏,解决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