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廷瑶经验集●医论医话 三、麻疹辨证论“透”
       1麻疹是小儿急性传染病之一,其治疗原则,首重透发。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麻疹的病因,内因为“胎毒”,外因为天行时气,内外相因,因而发病。
       “胎毒”这一概念,及其与本病的关系,古人有许多看法。如明·王肯堂就认为“胎毒”与“疫疠”有所不同;清·吴鞠通、章虚谷等均认为“胎毒”是麻疹的根源,并指出了与一般外感风温的出疹有所不同。
       祖国医学对麻疹的论证,是从阴阳、脏腑及其所表现的形能上来分析的。在病理机制上有疹毒属阳,蕴蓄于肺脾(胃)二经,发自六腑,五脏皆有病症而肺经见病独多等论点。例如麻疹大多发热,疹色红,先见于身体的上部与外侧,故云:疹毒属阳。疹形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认为:其毒蕴伏于肺脾(胃)二经。患者小便多赤涩,或大便泄泻,或抽搐惊惕,这些症象,与小肠、膀胱、大肠、胆诸腑有关,故云发自六腑。又如: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则从肺,风从肝,泻从脾;泄泻而见咳嗽气上,则为肺脾同病等,其症可涉诸脏,故云:五脏皆有病症。
       再从临床中所见的若干主症,也与肺的关系独多。如肺有郁火则咳;喉为肺之窍,故喉痛;肺火太盛则为喘、为痰;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有腹痛泄泻等,因而说肺经见病独多。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最基本的机理。因此,有善治疹者,惟以宣肺透毒为主,其它诸症不过兼治而已的结论。
       基于以上所述,“内蕴胎毒,外感天行”,是为主要病因。“先发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皆有病证,肺经见病独多”,是为本病的发病机制。
       2“透发”的意义,就是掌握了“疹性喜透”和“自内达外”的自然规律,采取“顺其规律,因势利导”而不拂逆其自然的治疗措施。古人明白指出:“疹宜发表透为先”。又说:“疹毒从来解在初,形出毒解即无忧”,更说明了“毒解”是基于“形出”的道理,所以“透”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
       “透表”必须掌握时间性,古人有“三日前宜升、四日后宜降”的说法,这就是大体上而说的,当然不能拘泥。根据麻疹的症情,其演进有常亦有变,一般可分为初、中、末三期。自初热至见形而到收没,这是“常”,然其中有顺、逆、险三型之“变”,逆与险中又有缓、急、骤之分。顺证的皮疹,是按照次序、部位而发,其形如芥,其色似丹,润泽而点匀。逆证则先发于阴位,疏密不均,色暗淡或紫褐,或未出齐即收,或一出即没。险证是由于逆证的进展:情势比较缓慢的,则迁延时日,逐日进展,亦有进展急迫的。这种情况,在初期固多,而中期则更多。更有突然转变而使措手不及之势者,例如一出即没的白面痧等。总的来说,逆证、险证的“缓”、“急”、“骤”之变,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透发所造成的,所以说,麻疹能发透,则毒从外泄,变化就少;若发不透,毒向内陷,则发生各种不同的合并症就多。
       3“透”法的具体措施,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并非单纯的依靠几张透达的方剂,呆板套用而能取得较高效果的。对发热初起,或乍寒乍热、咳嗽、麻疹已见,舌苔薄白,脉数者,可以葛根解肌汤(葛根、前胡、荆芥、羌活、大力子、赤芍、钩藤、连翘、蝉衣、木通、象贝、甘草)作一般透表之用。兹据证分述如下:(1)风寒阻表: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冷,咳呛,疹见或未见,苔薄白,脉浮紧而数。治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加荆芥、防风、生姜。时在冬令而指冷,可酌加桂枝尖1克。
       (2)风温阻表: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咽痛,咳嗽不爽,便秘或溏、溺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方: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大力子)。
       (3)湿热积滞:发热不高,咳嗽纳呆,胸闷,腹痛,口渴,便秘或溏臭,苔厚腻,脉滑数。治方:宣毒发表汤(薄荷、葛根、防风、荆芥、连翘、大力子、木通、枳壳、竹叶),加陈皮、神曲、焦山楂、荷蒂、川朴。
       (4)气血不和:疹色淡白,或涩紫兼斑,身热神倦,咳不爽,烦扰不安,舌红无苔,脉弦数。治方:解毒活血汤加减(归尾、红花、赤芍、川芎、桃仁、葛根、生甘草)。若有紫斑,可加生地、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紫草。
       (5)血虚阳衰:面色苍白,疹淡不明,倦怠嗜睡,汗多,咳逆气急,大便泄利,小溲清长,舌淡红无华,脉软数无力,或细弱。治方:养血汤(生地、当归、红花、甘草、葛根),加淡附片、陈皮、荷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附片慎用。
       (6)泄泻痧险:大便泄泻,小溲短少,疹点不透,身热,口渴,咳少,苔薄腻,脉数带沉。治方: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加荷蒂、木通。
       (7)暑天出疹:夏令暑气,疹出不透,热重烦躁,口渴汗出,溺赤,便溏,舌红,苔薄,脉洪数。
       治方:加味香薷饮(香薷、扁豆衣、连翘、薄荷、藿香、鲜佩兰、荷叶、西瓜翠衣)合六一散(滑石、甘草)。
       (8)燥气淫金:秋天出疹,咳嗽气急,面赤烦渴,便闭溺赤,痧不能透,热重咽痛,舌绛干燥,脉弦数。治方:清肺汤(元参、知母、麦冬、桑叶、枇杷叶、桔梗、甘草、大力子、白茅根、芦根、荷蒂、连翘)。
       后列数方,可作一般应用:①如无特殊情况,麻疹已见点,用西河柳9克、樱桃核9克、煎水服;②如痧子色淡不明,用西河柳9克、杜红花6克,煎水服;③外用熏洗药,可以西河柳、生麻黄、浮萍、芫荽子各15克,水煎,乘热加酒擦身,或蒸气熏于室内。
       4.关于使用活血药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由于疹毒之发,与血分有密切关系,如疹色淡白或紫黯,面色灰暗;或斑疹互见,面色红赤,都见壮热不退,气急鼻煽,甚则昏迷嗜睡等,此为血热和血瘀所致。由于心主血而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血滞则气亦滞,故用活血以行气,可使疹发而毒解。因之,活血药常为透发上所酌量采用。活血的作用,一方面是为毒邪打开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帮助解毒药发挥更大的威力。常用的有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川芎、紫草等。这些药物,都为血分要药,且凉血活血,通瘀行滞而不碍于气分。如疹淡不明,或色黯形紫,或素体不足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血运有阻而疹发不透者,在透剂中参用上药三二味,确有良效。明·刘舟仙《述》、郑卜年《保赤金丹》,都采用活血方药以透痧解毒。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活血解毒诸方,对我们的启发更大。在透发中,配合“活血通络”,均获良效。
       5.董氏在1960年冬至1961年春麻疹工作中,收治麻诊患儿600余人,根据以“透”为基本原则的治疗措施,抢救了许多严重病例。兹就46例,经过整理,在施治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三类:计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活血解毒透痧者10例。46例中,均有严重合并症,其中以支气管肺炎占绝大多数,部分患儿合并肠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体温在40℃以上者19例,绝大多数均在39℃以上,39℃以下者仅3例,病情是比较严重的。
       (1)用辛凉透表为主者22例,疹出是顺序的,但不明透,舌质虽红而舌苔均带薄腻或黄腻,热毒虽高,但病邪尚浅,故用辛凉透表法,疹即透齐,体温亦即趋正常。主要方剂以葛根解肌汤、宣毒发表汤、银翘散等灵活应用,也有二三例以麻杏石甘汤为主的,预后均良好。
       (2)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14例,其疹发不透,出无顺序,疹色暗淡或暗红,有时疹形不明而呈回收之象,其中3例未见疹子而热甚高。所有病例的舌质均红绛,苔薄腻,认为邪阻气分,血行不畅,故于辛凉解表法中参以活血药,使气行血活而透疹,均获良效。
       (3)活血解毒透痧法为主有10例,症势比较严重,头面不见疹或极少,而疹色紫暗、暗红或暗淡,以及有出血性者,舌均红绛,显系血分郁热,毒向内陷的表现,属逆证。经用活血解毒法后,使血活气行,麻疹发齐,疹毒外泄而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柽柳,麻疹
『麻疹』消炎透疹汤
专治麻痧初编
麻疹3
透表大法的各种运用-郭生白【大医传承】笔记
小儿麻疹(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