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试】八下——文言文句子翻译、简答题


考试第4期 | 复习资料


点击关注“深圳中考语文”,

并回复“能文”获取 资料下载通道 



导读

第一部分:句子翻译;

第二部分:课文理解;

第三部分:理解性默写。



21《与朱元思书》


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考点1:共色。考点2:句子通顺。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考点1:经纶。考点2:反。考点3:句子通顺。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考点1:甚箭。考点2:奔。考点3:句子通顺。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则长久不绝地叫着,猿则经久不停地啼着。

考点1:千转。考点2:无绝。考点3:句子通顺。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考点1:横柯上蔽。考点2:疏条交映。考点3:句子通顺。


6、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考点1:直视无碍。考点2:句子通顺。



【课文理解】

文章脉络:

1、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水清澈,且流速湍急。


4、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天下独绝(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山奇水异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写作特色:

5、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能够使读者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6、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感悟与拓展:

7、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作者自然地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写水流湍急,本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也同样是写水流湍急。



22《五柳先生传》


【句子翻译】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考点1:环堵。考点2:萧然。考点3:句子通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热衷于追求荣华富贵。

考点1:戚戚。考点2:汲汲。考点3:句子通顺。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考点1:不求甚解。考点2:句子通顺。


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竟然没有舍不得离开。

考点1:曾不吝情去留。考点2:句子通顺。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去喝酒就一定要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考点1:。考点2:辄。考点3:期。考点4:句子通顺。


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考点1:短褐穿结。考点2:箪瓢屡空。考点3:句子通顺。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饮酒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考点1:。考点2:句子通顺。


8、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考点1:以为。考点2:句子通顺。


9、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考点1:每有会意。考点2:欣然。考点3:句子通顺。



【课文理解】

文章脉络:

1、在文中哪句话与“不汲汲于富贵”一句相照应?

不慕荣利。


2、“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3、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人物赏析:

6、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于世俗之外)、自得其乐(率真自然)、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并写出一个能完整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兴趣爱好:好读书、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性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感悟与拓展: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9、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①肯定: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读书不必字斟句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可提高读书效率;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开拓视野,获得启迪,所以只要领会要旨即可,不必字斟句酌。

②否定:书中的很多知识必须通过认真反复的阅读才能够有一定深入的理解,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会错失书中的精华;为了使阅读更深入,对字句的琢磨和推敲必不可少。

10、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1)表现出出了他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等;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高尚的情操能陶冶性情。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中学生去学习。




23《马说》


【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考点1:。考点2:句子通顺。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听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考点1:通其意。考点2:句子通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着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考点1:。考点2:句子通顺。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考点1:呜呼。考点2:邪。考点3:句子通顺。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考点1:。考点2:材。考点3:句子通顺。


6、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

考点1:骈死。考点2:句子通顺。



【课文理解】

文章脉络:

1、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文章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感悟与拓展: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24《送东阳马生序》


【句子翻译】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考点1:口体之奉。考点2:句子通顺。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考点1:加冠。考点2:句子通顺。


3、录毕,走送之。

(我把书)抄完了,赶紧(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考点1:。考点2:句子通顺。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考点1:弗之怠。考点2:句子通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考点1:以是。考点2:句子通顺。


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考点1:缊袍敝衣。考点2:慕艳。考点3:句子通顺。


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寄住在旅店,旅店老板每天给我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考点1:逆旅。考点2:句子通顺。



【课文理解】

文章脉络:

1、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3、文章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获取书本来读很困难;拜师学艺艰难。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讲诚守信。


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感悟与拓展:

6、 你得到学习的秘诀了吗?请传授。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一)
第五单元学案
八下第五单元复习材料(答案版)
2004-2005学年度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必考知识荟萃(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