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十章经文疑校


历代研究家对《道德经》原文已做过充分考证,本无须再讨论,对各种版本,择善而从就是了,但是,有些地方虽经过笔者的努力,仍然存有疑问,探讨一下,也许还是有意义的。

疑问一

第五十章中的一句:“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黄友敬《老子传真》),基本上是王弼本的原文,只于“夫何故”后面多了个“也”。这个“也”,依我看无关宏旨,加与不加均可。王本无“也”字,显得简练些。

问题在后半句:“以其生生之厚也”。王本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两种版本均不同。帛书甲本作“以其生生也”,乙本则无“也”字。以王本为代表的主流通行本译文的意思是对“生生之厚”的批判,而两种帛书版本则明确地对“生生”于生命价值的肯定。虽然,对将王文原文“生生之厚”理解为“过度养生”已经比较勉强(后面详述),但对将帛书版的“生生”作“过度养生”解,则连一点“勉强”都没有(参看本文之“旧译”),故尔,不得不对此段经文表达的逻辑结构重新审视,究竟这两种表达谁是谁非?作一个判定。

疑问二:

综观第五十章全文,意在对“人之生生”于生命过程中的价值的肯定。而以各类人寿命的长短作为评估的指标,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文的述事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不同原因影响下人类寿命分布


上图注解:

横坐标:占有比例(x/10),即“生之徒(3/10)”,“死之徒(3/10)”,“生生之动(3/10)”,“颐享天年者(1/10)”

纵坐标:寿命长短(岁),即“0-5”,“18岁左右”,“40-50”,“天年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1)3/10死于婴幼;(2)3/10死于天灾、人祸;(3)尚有3/10的人因为“生生”遭到动摇、伤害而不寿,合计总共占去了9/10之多,前文所作的“新译”,已对此做了表述。根据此图的叙述逻辑下面的行文应该是讨论余下的十分之一的生命状况,但却没有了下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原文在此处脱漏了关于“十有一”的这部分人的生命状况的描述。脱漏的原文,除了上述“十有一”三字外,尚缺2-4字的状况说明。比如“寿者”、“颐寿者”、“尽天年者”等。


疑问三:

“生生之厚”能作为“过分养生”(参看本文“旧译”)之解吗?显然不能。单个的“生”字和“生生”两字的叠加,词义完全不同,前者可以泛指“生命”、“生活”,因此,“生之厚”或可解释为“生活奉养过于丰厚”,但是,“生生”则指人体生命与生俱来的自我维护生命的能力,因此,就不存在作为“过度养生”解读的可能。如果说王本中的“以其生生之厚”尚可勉强(仅仅是勉强,而非肯定)作如是解读,但帛书本一致认定的“以其生生(也)”则连“勉强”作如此解读的可能性都没有。两种版本,矛盾如此,实不多见。两种不同版本,究竟谁是谁非?应如何取舍?

三个疑问,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即,《道德经》第五十章经文可能有文字脱落。脱漏之处应在“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前面。文字脱失的内容应与“十分之九不寿”的人群之外余下的十分之一人群的寿命长短有关。根据本章的行文逻辑,脱漏之字应在五至七字之间,试补足之:“尽天年者,十有一”,补缺文之后,完整的全句为:

尽天年者,十有一。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王本);

尽天年者,十有一。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两帛书本)。

句中须补入之“十有一”三字,当不成问题,而“尽天年者”四字或可能是“寿者”、“颐寿者”、“康寿者”、“度百岁乃去者”(据《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同义词。原文经过如此校补,不仅整句完整,且王本和帛书本的译文会变得相当的统一和流畅,并无相悖之意。

校补后之经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尽天年者,十有一。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五十章后半部分同“原文”,略)

校补后重译

人出生之日,就意味着启动走向死亡程序之时。十分之三的人死于婴幼期;十分之三则死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人维护自我生命的功能很重要,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损伤,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十分之三的人就是因此而不寿;能够颐享天年者,仅十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维护自我生命的功能在起作用。

善于调动和维护自我生命功能者,好比走山路而能不避犀牛、老虎的伤害;入战阵而无惧刀枪剑戟的袭击;为什么呢?因为犀牛之角虽再厉害,但在这些人身上却找不到可攻击的破绽;老虎张牙舞爪虽然威猛,却在他们身上觅不见进攻的目标;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尽管可怕,但在他身上也失去用武之地。为什么呢?因为懂得维护自我生命功能的人,是无懈可击的。

经文校补附言

经文校补,是极复杂、困难的事情。虽然,我们对《道德经》第五十章据理加以校补,但是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我们所推论的那样?恐怕需要更多的考据,特别是新的考古发现来加以证实。因此,本文所作之经文校补,权当是一种探索,仅供诸研究同好参考。

  1. 《道德经》五十章经文,可能因历史的原因而脱漏了几个字,导致全文阅读不畅,以致难以卒读,甚至误判。校补之后,似已无此弊端。

  2. “生生之厚”与“生生”二者的遣词孰优?我以为二者之意虽相近,但仍有些区别。前者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维护生命功能的厚实与强化,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而后者则指明人类这维护自我生命的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只要不去动摇或伤害它,即足以保证人类“颐享天年”。前者强调“生生”的厚实和强化,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做才能使人之“生生”变得“厚实”或者“强化”?不言而喻,潜答案就是实施“炼养”,也就是说包含着人为努力的成分,而后者则强调人之“生生”是“天然”、“我自然”的属性。依我之见,应以后者为是,即帛书本的“以其生生”为是。看得出来,前者是修炼有素者的心得;而后者则是有道哲人的理解。老子作为伟大哲人,《道德经》五千言处处强调“道法自然”、“我自然”,帛书甲乙本所一致认定的此句文字,或更贴近老子对人天合一观的认知。

  3. “新译”出,“旧译”似可废止?不然。旧译虽不够信、达,但其将“生生之厚”之句误解为养生过度的观点,却颇具警示作用。今日社会,打着“养生”的旗号却倡导过度奉养的风气,甚为流行。其实,这对人体自我维护生命的功能是一种伤害。因此,“旧译”仍有保留的价值。

  4. “重译”出,“新译”是不是应废止?不然。“新译”的贡献在于对“徒”的正确译读,使得整个五十章经文叙述表现出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生之徒”、“死之徒”中的“徒”字有多种解释,其一,可作“门徒”、“徒弟”解,当然也可演绎为某个“人”解。其二,可作“途径”、“道路” 解,王弼本等主流版本多采纳之,但因此也成为译文不可卒读的祸首;其三,可作“徒然”、“徒有”解。新解采纳此解,遂使译文因此而豁然。“生之徒”因此可训之为“生下来就已经‘徒然’”,也就是说已经“作废了”,“死之徒”亦然。“死”,诸本都译为“夭折”,很对。据此,“新译”将之译为“夭折而作废”者,无不当。“新译”存在之所以必要,还在于其译文是在不增删原文一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5. “重译”在“新译”的基础上,对原文可能存在的文字缺漏,做大胆和精细的推论,使得《道德经》五十章的经文更接近本义,可读性也更强,信、达两方面均优于《新译》。唯一的遗憾是,在已知所有道德经版本中均未发现有任何关于“十有一”的描述。河上公本、王弼本等东汉以后诸版缺失,且秦末、西汉初的帛书甲乙本也没有丝毫有关痕迹。唐朝傅奕本乃整理晋出土之项羽妾冢之简而成,应与马王堆之甲乙两种帛书年代相近,但也未见有任何“十有一”缺文的信息。这说明《道德经》第五十章在战国后期其面貌已经如此。因此,“重译”作为考据则不够充分。“信”则“信”矣!“达”则“达”矣!但在没有发现新的直接证据之前,“重译”依然存疑,因此,直接从通行本原文翻译的“新译”仍有保留价值。

这一篇重点说明经文补校的依据,以及对“生生之厚”的误读。下一篇,我们会结合《易经》、《淮南子》、《道德经》北大版、日本汉方医学版等典籍阐释“生生”的深刻意义,进一步论证“生生之道”是中华养生文明的核心。敬请等待《被误读的道德经连载之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道德经》中的姐妹章?对理解经文有什么关系?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第四章错简词句是留是删?
道德经解读:出生入死,没有死亡的危险?“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后儒对《道德经》窜改最恶的一句话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完整版《道德经》原文全文朗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