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炳建丨学习书法要通“四关”(上)

王炳建,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系书法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特聘导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曾翔工作室助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诸子”上榜书家、天津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天津“十佳”青年书法家、问津书院院长、“定慧书园”常务副园长。




学习书法要通“四关”(上)
文/王炳建

书法繁荣的今天,各种培训机构林林总总,学校亦是如此。书法已高调进入中小学课堂,几十所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并且有了硕、博学位,由技艺型向学术研究型发展,不经意间成了一种“专业”,这种官方乃至民间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作为一个书道的传承者,如何科学有效的学习书法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学习书法要先打通技术关节,然后才是艺术层面的淋漓尽致。

现将我在学习实践中的点滴经验陈述如下,以求教各位方家!


作品尺寸:100×34cm


一、笔法关。
笔法,自写字当日就面对的字眼,然,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又有多少人能“通”古法,“汇”己意。笔法不通,点线无质量,笔墨语言单调,视觉效果自显苍白。

所谓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行笔时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但今日所述,与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还不尽相同。如若只追寻在形态上的简单理解,于真正的书者是过于肤浅的。

1、秦汉法。
广义讲是先秦、秦、两汉笔法。这个时期才是笔法“源头”,如甲骨文,因为刀刻原因,线质入骨,表现这种线就要用“顶纸法”,它一直影响了后面的三代金文、两汉摩崖、北朝刻石。

金文笔法即“籀篆法”,多以“绞锋”和“顶纸”并行书写,能出来掷地有声的“金属感”,从张旭《古诗四帖》、怀素《大草千字文》、颜真卿《三稿》均得见,籀篆法作用于行草书之中,丰富了“晋唐法”。

秦·李斯《峄山》、《泰山》等刻石均为小篆,线条劲健如钢丝,润透似玉箸,此法为“平动”,后对大王行书、怀素草书皆有影响。

汉代笔法,即隶书笔法,其广义也较为复杂。两汉书法,承载着古今汉字的变革,由于地域不同、官方与民间的书风不同,两汉成就了多元的笔法。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多了草意,“提按”、“铺敛”皆已用之,又因为是边塞简,书写速度较快,对章草的发展影响甚大。而,西汉到新莽时期的《霍去病墓》、《五凤》、《莱子侯》、九龙山汉墓塞石等,则多以单刀走线,保留篆书意,影响着东汉石门类作品,二者如出一辙。到了东汉隶书完全成熟,刻石风格基本两种,一类是《石门》系列的摩崖石刻,一类是《礼器》、《张迁》、《曹全》等碑碣石刻。前者以“顶纸”法书写,线条细长但厚重,简约却丰富。碑碣石面平整,刻字细腻,多了修饰元素,增加了“铺敛”之法。然,上述各种秦汉用笔不单一作用于本体,对后代的楷、行、草,影响至深,若没有这个做基础和源头,写任何书体易安常守故。


作品尺寸:69×34cm


2、晋唐法。
谈及晋唐无外乎几个重要的代表书家(先不涉及楷书),诸如“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孙过庭等。梳理其笔法脉络见:王羲之,笔法得秦汉“平动”,字法得张芝,融合后创“一拓直下”法,风格由“朴”到“妍”,就大王的贡献无论笔法还是风格定位影响至今。王献之笔法得其父,后有所丰富,字势得张芝。张旭笔法得秦汉“绞转”、“平动”,他是第一个把“秦汉法”应用于大草的,所以才有了恣肆、丰富的张长史。怀素笔法得张旭,其《大草千字文》和张旭《古诗四帖》极为相近,后去其锋芒,多“平动”少“绞转”,添了些清凉。颜真卿笔法得于张旭,他是把“秦汉法”用于小字行书的第一人。孙过庭,发扬放大了“二王”法,在“一拓直下法”的技法上,多了“提按法”,还有大王《远宦帖》中的“节笔法”,在《书谱》中得以发扬,当然,这是误读出来的笔法。晋唐法继承了秦汉的同时,增加了“一拓直下”、“提按”、“节笔”方法。至此,后人都是在继承和融合前人法,只在字法、字态、墨法、章法上求突破和创新。

二、结构关(字理关)。
结构是什么?字的结构是由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组成的。点画搭配、组合称结构、结体。此关不明,会写出中规中矩的美术字,形成“俗书”,或夸张作态无度,又流于“丑书”。

点画的长短,粗细和位置安排的疏密,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这种变化又是有规可循。任何风格特征的结构依赖于相应的用笔技法,这一规则就是“字理”。当然各种书体的字理又不尽相同。唐·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这个道理。

笔法之所以能决定结构,是因为“笔势”在起作用。所谓“笔势”,主要是指点画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动势态、方向。书法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艺术,其时间性决定了点画书写的不可重复,每一笔落纸之后都产生了运动惯性,即笔势,因此又决定了下一笔必须承接上一笔的笔势,结构随之而出。不同的笔势产生了不同的结体。另外,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在调整了笔锋的同时,也使得笔势复杂多变,结体更为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这里,我来简述一下字理变化的规律。


作品尺寸:100×26cm


二、结构关(字理关)。
结构是什么?字的结构是由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组成的。点画搭配、组合称结构、结体。此关不明,会写出中规中矩的美术字,形成“俗书”,或夸张作态无度,又流于“丑书”。

点画的长短,粗细和位置安排的疏密,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这种变化又是有规可循。任何风格特征的结构依赖于相应的用笔技法,这一规则就是“字理”。当然各种书体的字理又不尽相同。唐·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这个道理。

笔法之所以能决定结构,是因为“笔势”在起作用。所谓“笔势”,主要是指点画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动势态、方向。书法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艺术,其时间性决定了点画书写的不可重复,每一笔落纸之后都产生了运动惯性,即笔势,因此又决定了下一笔必须承接上一笔的笔势,结构随之而出。不同的笔势产生了不同的结体。另外,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在调整了笔锋的同时,也使得笔势复杂多变,结体更为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这里,我来简述一下字理变化的规律。

1、重心平衡。当各种笔法都能呼之欲出时,我们还要把它们组成“合理”的字,就像要把合格的砖、瓦、水泥等按图纸去搭建我们所需的房屋。这份图纸设计的第一要素是重心。因为这个重心可以体现搭建物体的稳固性,即字的平衡原理。当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动态平衡,绝不是“军姿”式的平衡,我们要追求“一舞惊鸿”中的平衡,那才是艺术的平衡,所以这个重心是动态下的。

2、中心线。中心线是辅佐于重心的,每个字都有这条线,不止一根,即便是静态书法(只要不是美术字范畴),一定是由多条中心线连接的高级结体,这里要符合上述动态中的重心平衡规律。如:《集王圣教》“盖”字上方是一个右倾左移的中心线,下面是一个接近垂直右移的中心线。像“贤、资”等到“品”形的字,都是三个动态平衡的三条中心线构成。单字可造险,亦可失重心,但一定是在字组当中,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一个字组当一个字去处理。如:《争座位》中的“末路”二字,“末”字向左完全失去重心,“路”字收左放右,拉回了“末”字左倾的势。


作品尺寸:69×34cm


3、外形。外形就是一个字的外轮廓,练习时,可尝试一个字写出不同的外轮廓,这样才能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这一点又与后面要讲的章法有关。如《丧乱帖》中“先墓再离荼毒追”,“先”侧梯形外廓、“墓”长方形、“再”倒梯形、“离”正三角形、“荼”圆形、“毒”是菱形、“追”为平行四边形。各种不同的外形组合成“违而不犯”的一个集体。

4、留白。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多会忽略,只写笔画,忘记“白”的存在。正所谓“计白当黑”,要能真正领悟其“白”的重要性。而,篆、隶、草、行、楷又有不同的留白规律。篆书(小)留白,上部基本平均分割,左右对称,不规则字体要符合“白”的“通透”,就是距离不等时,面积要相等,且再大的留白也不是孤立的,要有另一块“白”与之呼应。隶书类似,但留白不会对称,是呼应。如《大开通》的“通”,整体布局饱满,方正,笔画无夸张,字内留白通透,字外没有大片的“白”。《石门》的“通”字,放了“走之”的平捺,给字右边留出大片的白,以“走之”收上面的笔画,营造了一个“白”与右侧形成呼应。行、草的留白规律基本相似,尽量放出一个“字眼”,去掉琐碎的“白”,拒绝“白”的均等。若能字法高妙,“字眼”还能在字外找到呼应的点。楷书近于隶书,不同写意程度的楷书对应不同的隶书之理。

作品赏析

往下滑,文末有福利~~~

作品尺寸:69×34cm



作品尺寸:138×34cm



作品尺寸:40×24cm



作品尺寸:39×24cm



作品尺寸:100×26cm



作品尺寸:35×23cm



作品尺寸:69×34cm



作品尺寸:69×34cm



作品尺寸:100×26cm



作品尺寸:40×24cm



作品尺寸:39×24cm



作品尺寸:35×23cm




 



福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乃笔尖的舞蹈,学书法这么久,你知道笔势是什么?如何取势?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一
书法中笔画都生于一点?错!这是说写字,不是说书法
草书是书法中最难的一种书体,写好草书需要注意把握好这几点
“永字八法”透露中国书法六个密码信息-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