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话•俗世绘》


一种美叫俊zun,一种丑叫顺shun,这个叫介个,那个叫内个,一种特别叫倍儿,一种有趣叫哏儿,一个孩子叫倒霉孩子,另一个孩子叫顺shun鸟,一种拳法叫脖溜儿,一种武术叫撒泼

鼻涕叫鼻等,大便叫把把,夸人叫耐银儿,骂人叫德性

一种讨厌叫腻味,一种找茬叫自猬。一种折腾叫奋丘,一种洋气叫玩儿闹,一种转移话题叫打岔,一种失去兴趣叫二五眼,一种死缠烂打叫滚刀肉,一种坏了叫崴泥,一种会谄媚叫有眼力劲儿,一种不会谄媚叫没眼眉,一种报复叫得楞,一种吹牛叫吹大梨,一种大方叫船儿亮,一种扯淡叫白豁,一种淌水叫霸呲,一种打抱不平叫拔创。

红白喜事儿要凑份子,如果不凑叫不脚闷,领工资叫关钱,早餐还是果蓖儿香

一个角落叫旮旯,一个地板叫就地,一种恍惚叫离鸡,一种偏离叫走机,一种蛮横叫楞子,一种胡闹叫摺咧,一种挣扎叫赠喂,一种职业叫大了,一种糖叫唆嘞蜜。一种关押叫猴儿起来,一种螃蟹叫螃嗨,一种乱动叫故丘,一种结实叫瓷实,一种麻烦叫罗罗缸,一种低水平叫二八八,一种职业叫拾毛蓝,一种无职业叫打游飞,一种上当叫打眼,一种大约叫大概其,一种丢人叫寒孱,一种脚趾叫脚逗儿,一种胡说叫胡吣,一种乱讲就胡天儿,一种腹泻叫窜稀。

到了最后叫归其,如果一直叫简直,乡巴佬叫老坦儿,太多叫老鼻子

一种窝火叫堵心,一种胡扯叫瞎掰,一种蹒跚叫拌蒜,一种开裂叫拔裂儿,一种动手叫比划,一种游戏叫藏蒙个儿

米饭叫干饭,梳子叫拢子,学习叫骁习,烧水叫做水

一种安逸叫迂,一种土气叫垮,一种拖把叫墩布,一种拖鞋叫趿拉板儿,一种饭前零食叫垫吧,一种饿了叫卧了!(以上文字摘自网络)



天津话的语言区

天津话,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部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

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它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哪是天津话的根儿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即明洪武三年朱棣被封为燕王,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当时募兵的标准是二三十岁的人不许去,只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这些人无疑都有家小。其中从安徽、蚌埠、固镇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

相传朱棣曾在此登船,沿大运河挥师南下,发动了与建文帝的争夺天下的战争。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意为天子渡口,并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淮北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这个地区的发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其中安徽、蚌埠、固镇方言与天津话最为接近。

因此以固镇为中心的皖北地区方言是天津话的来源。

天津话的发展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而从清朝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曲艺形式,包括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都经历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如“捅娄子”的“娄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和地产商对天津老城里、南市的大规模拆改,讲纯正天津话的原居民已散落在市内各处,天津话已经开始靠近普通话,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


天津“方言岛”的划分

但凡天津人都知道,杨柳青、咸水沽一代人说的话,似乎很“隔色”。在天津这地界儿,隐隐有这么一条线,线的这一头是“您(ní)了这(jiè)似干(ga)(mà)呀”的天津话,一脚迈到线那头,就好像到了外地。 这条线到底在哪里?让我们在地图上划分一下。

天津方言区,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话的中心,它的四至(即等语线或同言线,同语线圈)从东郊大毕庄开始经赵庄子、张贵庄、翟庄子、芦庄子、西郊北马集、南马集、北里八口、大韩庄、大芦北口、小南河、陈村、侯家台、邢庄子到曹庄子。

在这范围的西北方向是北郊方言区(属北京音系);北部为武清方言区(属北京音系);东部为东郊方言区(属北京音系);东南为静海方言区(属静海音系)

天津方言区的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就称为“方言岛”。所谓方言岛是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全国这种例子不少,大都因移民所致。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燕王朱棣的驻军以老城厢为根据地,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东开垦,都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方向都有人密集居住,常年耕作。村民不会让外来的人口占据熟地,所以驻军只能向南方开垦。明初,天津建卫筑城之后,移民聚集,占据原属静海地面定居,向北阻于南北运河和子牙河,那是早已开发的武清地界。往南多沼泽、苇塘、荒地,移民尽情占用,因此一直开到二三十公里以外,形成现在的方岛地图。


缩小的意思,如:人老了,骨节都抽抽了。


瓷,指陶瓷、瓷器。实,指内部充实。天津方言用来形容人的体质结实、坚强;或形容物体牢固、密度大。

如:“瞧这小子这身肉,多瓷实”。 “看人家这馒头蒸的,多瓷实”。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词本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不好。天津方言中倒霉与厄运词义相同,被认为是一个人命运走到很差的位置,事事不顺,频频遇到丧气事。尤指关于健康、命运或前途的坏状况。


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二八才是十,二八八就是没到十,意思就是不够水平的人,能力还差一点。用于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和“二把刀”差不多。

如:那么窄的道儿,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儿。(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


天津方言,常用作形容词,语义较多,不同场合体现不同的意思,但大多数表示否定。比喻难以实现,难度大,受不了、忙不过来或担当不起。同意俗语“吃不消”。

如:“你叫我去跟他要账,够戗”!


与“雅”相对,有“俗”的意味,泛指一些乡土气息浓烈的服饰或装饰。现在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如:“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这三个字写下来,本应该是“摞摞缸”。“摞”是动词,就是把东西重叠地往上码放的意思。 旧时天津有专门批发出售缸盆的商店,为节省空间,就同一品种的缸盆,按着大中小规格配套,一个套一个,一摞压一摞地放在院里。但是码得高就立不稳,碰一下就会稀里哗啦地倒下来,还接二连三的,就像现在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所以天津人用“罗罗缸”比喻事情麻烦、难办,一连串纠缠不清的麻烦事。


普遍形容一个人说大话,办事不挨边,结果力不能及把事情能巧成拙。

偏离了正常的、应有的状态,把事情办砸了。


地界是一个专有名词,指两块土地之间的分界线。天津由于开埠较早,解放前市区内租界地林立,老人们也常用地界一词,代表租界地。如:“这是英国地界儿”。

现在泛指位置、方位、地方。如:“大夫,我就是这个地界儿总疼”。



天津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

做游戏时一个小孩将眼睛蒙住当庄,参加游戏的其他小孩分头藏起来,然后当庄的小孩来找他们,找到谁谁就当庄,就是捉迷藏。

天津方言引申为掩盖真相,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如:“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锛铰裹”是一种决胜手段或选择办法,类似古老的掷色子,好像时下的PK,也是两个娃娃单独玩儿的游戏。与锛铰裹相近的又有“石头(锤子)剪子布”、“老虎棒子鸡”、“杠子鸡虫子”等玩儿法。两个孩童相对,一手背后,一边思量,随着“锛铰裹”的口令同时发出,迅速出手并随这三字节奏震臂,迅速做出动作。拳头犹如锤;伸出食指与中指形似剪刀;巴掌张开指包袱皮儿。三者互相制约,克敌制胜,简洁明快。受天津话发音特点的影响,老游戏中的“锛”由一声变为四声,“铰”字转变为“巧”或“瞧”的发音。

也有小孩儿边唱歌谣边玩儿;“锛地锛,凿地凿,骑红马,过红桥,问问大关、小关(或,大官、小官)饶不饶?不饶别过桥(或,我再凿)。”其中的“大关、小关”乃天津地名,清代北门外、三岔口沿河一带设有收税的钞关。至于其他叫法、玩儿法,如杠子打鸡,鸡吃虫子,虫子咬杠子等,也是循环制约。后来还演变出在地面上出脚的玩儿法。


“把家虎儿”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方言里,指的是那种对自己家的东西看管得特别严,谁也不别想占便宜的人。天津方言里指对自家财物把持的牢固,或善于理财持家的人。

如:“他媳妇,是有名儿的把家虎”


天津方言,讥讽人的话语,表示瞧不起他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德行的意思是人的道德、品行、素质的总称。讥讽人的话用来调侃他的外貌或品格。常用于褒义,也可作贬义。


“大梨”,俗称吹牛皮,天津人谓之说大话。

有据可查,天津有一种吹糖人儿的小生意,把饴糖放在小火炉上,有小孩来买,抻出一小块饴糖,捏一捏,再放在嘴上把它吹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最省力的一种形状,就是把它吹成一个小圆球,然后再捏一下,说它是个什么东西呢?就说是一只大糖梨吧。

于是天津人就把爱吹嘘、言过其实、说大话的人,比做是吹“大梨”了。如:“他是个大梨,别信他的”。


“滚刀肉”原是东北人的一句俚语,指那种切不动、煮不熟、嚼不烂的哈拉皮带板筋的劣质肉。 引申义则是指社会上、单位里那种极端自私、蛮不讲理、胡搅蛮缠、不要脸皮的人。在天津方言中是指滑头、满不在乎、胡搅蛮缠一类的人。这样的人,软硬不吃,纠缠不清,所以用滚刀肉作比喻,指那种难以应付的人。


天津方言,原指幼儿刚刚长出的头发。现在用来形容刚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幼稚而且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年轻人,多做贬义。


天津方言,形容词,与“俊(zun四声)”相对,指人长的不好看、丑的意思。如:“介闺女长的可够顺的”!


本意是摆动,往上升的意思。天津方言用来形容小人得势,身价陡长后,行动坐卧嚣张跋扈,目空一切的意思。如:“那小子原来就是我们街底儿一混混,现在也摇起来了”。


名词,一般指特别能摺咧的人,尤其是中年女性,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大男人也偶尔为之。


名词,是天津人对婚丧嫁娶组织者的一个称呼。按照天津老例,婚丧嫁娶的程序极其烦琐,可一般老百姓家庭要么是不太清楚,要么是当事者迷,生怕组织不好让亲朋好友挑理,所以一般这样的大事都要请“大了”,一切听从大了的安排。可是随着现代婚庆业务的兴起,一部分大了转入了婚庆行业的“正规军”。现在真正的大了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白事上,所以如今一提大了,狭义的指向就成了丧事的组织者。也指面对难事出面解决问题的能人。

“水猫”实际是“水摸”这两个字,被天津方言儿化音了,读做(shui三声,mao轻声)。泛指在路边等着找临时活儿干的农民工、木工、瓦工、搬运工等。

为什么叫水摸?因为找他们干活,你不知道他的手艺如何、来自哪里、现住何处。他也不知道你什么单位、干了活是否痛快结工钱。双方谁也不了解谁,就如同在水中摸鱼(古老的捕鱼方法),凭你的感觉和运气去抓鱼。这个称呼是天津人的发明,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现象的概括。

天津自古是水旱码头,地处九河下捎,形成了天津的码头文化并孕育出独特的市民文化和生活幽默。这个称呼无贬义和歧视,即使有,对雇用和被雇用双方都有。


本意指“平整”。“板生”一词在天津应用范围很广,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也不相同。穿着板生就是指服装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干活板生就是指活儿干的漂亮,地道;吃得板生指的是饭菜讲究,生活水平高。有时我们还说某某人家的日子过得真板生,那就是指这个人家很富裕,并且什么事都顺心。 如:“看你穿的衣服总是那么板生”。

天津方言,指萎靡不振,像是要睡觉。用来形容经受风雨或挫折之后就萎靡不振的状态,通称为打蔫。

天津方言。称在某一领域、某一单位或某一方面最有权威的人。也指特别精通某一专业的人,类似“专家”、“权威”,但稍带有戏谑意味。如:张强在计算机防病毒方面可是个大拿。

天津土话,带有贬义指某人的穿着打扮过分超前,显得过于另类,使别人无法接受。如:“一个男孩子留着那么长的头发,还染黄了,太匪了”。

天津方言词汇之一,原意指从农村到城市里来的人。现在用来形容人的思想陈旧,或是指穿着、行为过时落后。也称土老帽或乡巴佬。相当于上海话里的“乡下人”,北京话里的“土老冒儿”,也被用来说对方没有见过世面,属于朋友之间的打趣或自嘲。

天津土话,指人办事不干脆麻利,磨磨唧唧,拖拖拉拉,纠缠不休的意思。如:“不告你办不了了吗?你还跟这磨奋嘛?”


不答应,拒绝商量。如:“别管他怎么说,他也不吐口”。

强令进食。如:“别踹他了,看撑着”。

强令人买。如:“够了,别再踹我了”。

在戏曲里,镲(音chǎ)的正字为。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为铜质,两件,演奏的时候相互合击,发出悠悠音响。在天津和唐山一带,这个词作为方言意思是“拿人开涮,开玩笑”,还有让某人难堪的意思,最常用的是开玩笑。也有表示在别人说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讲起与此事不相关的事情。如:“别拿我打镲啊”!就是别拿我开玩笑。

打眼”本是古玩行中常用词,说没看准东西被人蒙了。买了“打眼”货不但赔钱,还要丢人现眼。所以一旦“打眼”,货主发现后会赶紧把货锁起来,不再给人看,怕被同行人当笑料说出去,有碍自己的名声。

天津方言“打眼”的意思是因为占小便宜而被别人骗买了假货,买上当了。

如:“你怎么不好好挑挑呢?买打眼了”。

“刀尺”是说一个人对发型、面容、衣着进行化妆,比如说这个女子爱“刀尺”。后来进入文字,就写成“捯饬”了。

在解释“捯饬”之前,先要说化妆,化妆是一个现代词汇,老时年间,不说化妆,说梳妆。因为那时候化妆的程序简单,只是梳梳头发,描描眉毛,淡施脂粉而已。比梳妆再简单些,叫打扮,出门走亲戚总要有点面子,好歹打扮打扮,也就是了。捯饬,一要入时,二要得体,三要随俗。不入时,叫侉捯饬。

形容转行、收摊、不干了。

天津方言,称人因有钱有地位而得意。比如有同事或朋友发财了、得势了、当官了,或形容某人突然得势或生活水平突然提高,天津话说“抖了”。

如:“两年没见,听说你可抖了”!

逮捕、关押。如:“那小子作恶多端,猴儿起来了”。

袒护自己的孩子。如:“你光说我们孩子不对,你也太护犊子了”。

解放前流氓争码头群殴,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从自己人中抽人去应对。由于对方的条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带伤(比如油锅里捞铜钱、剁手指等等),所以要抽签决定谁去,故称作“死签儿”,后来泛指玩命、拼命。

理发

就是学的意思,学习=肖习。

天津方言,指讽刺、挖苦、取笑的意思。语气重些是“糟改透了”。也作“改哥们儿”。

如:“你这不是拿我糟改吗”?

经典的天津话,指为人不随和、办事不痛快,遇事爱无理取闹,甚至胡搅蛮缠的意思。如:“你别和我摺咧啊”!

通“做”,多指容易招惹来灾祸的行为。


鬼市儿——指旧货市场。天津鬼市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明清,已有几百年历史了。鬼市交易品五花八门,说白了就是一个买卖“破烂”的市场。但是,有时候也会有古玩等比较值钱的东西。过去鬼市都在天亮前开张,太阳出来收摊。卖主有拾破烂的、清垃圾的、扫马路的。也有破败的大户人家,去当铺怕“栽面”,借着天黑偷偷摸摸出来卖。还有顺手牵羊,所卖物品来路不正的。由于夜间买卖,故称为“鬼市”。

鬼市的物品,大部分是“担大筐”的人用极低的价钱买进的破烂,稍加修饰,然后再加价卖出,从中获利。一则可以借着天黑“打马虎眼”卖个好价钱,二则不影响白天继续去收破烂。

鬼市的另一部分物品,是破落家庭出卖的旧物。家道中衰的富家子弟出卖祖上留下来的物品维持生计,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在白天公开处理家产,无奈到鬼市来充当卖主。所以常光顾鬼市的买主偶尔可以用很低的价钱买进善本图书、名人字画、珠宝玉器等高档货。这也是鬼市一直比较繁荣的原因。

再有少数物品,被称为“小货”,很可能由于来历不明而偷偷摸摸到鬼市来销脏。出手极快,价钱也非常便宜。

鬼市的交易,采用“把地干”的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人走一抹脸,从不认帐。物品不是以质论价,而是以人要价。遇上有钱人,价格马上翻番,因此鬼市也是投机者活跃的天地。

建国后,鬼市一度被查禁。后经管理整顿,以旧物市场的新名称开放。仍以经营旧物为主如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玛瑙玉器、中外钱币、皮影脸谱、宗教信物、民族服饰、“文革”遗物甚至生活用品等。由于买卖公平,赢得了信誉,使这个数百年的文化现象得以延续下来。


Tel:022-26229499 26231622

Add:河北区中山路东河沿大街金碧园3-5-102

Http:www.genggeng.net

E-mail:gg1972@sina.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话为何不像近邻北京话、河北话?反而像1200里外的安徽话?
仿佛可以就地演相声:天津话为嘛这么“哏儿”?
为什么天津四郊的口音和市内的都不一样呢?
天津人来蚌埠方言寻根溯源
什么?天津人原来不是天津人?【图文】
马未都 : 六十篇?娱乐方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