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稻麦丰产技术“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推广模式创建与应用

         围绕稻麦产业发展需求,聚合科教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涉农生产流通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五类主体单元”力量,明晰五个推广核心元素(技术创新、集成推广、技术落地、链式互利、辐射带动)的协同互补效应,创建“研发试验基地+综合展示基地+示范推广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稻麦产业协同推广联盟+专家指导站+专家工作室+新型经营主体”等六种类型技术推广模式,协同推进稻麦丰产技术落地。2019-2021年度共建了稻麦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16个专家指导站、18个专家工作室、136个基地,创新推广了17项稻麦丰产重大技术,开展线下云上培训指导2000多次、超3万人次,发放资料近50万份,联动培养了2825个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了204个高产田块。按保收系数0.7计,累计推广1673.6万亩,按缩值系数0.9计,累计新增纯效益106573.0万元,亩增效70.8元。“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模式创建与应用有力推动了江苏稻麦产业稳量保供与提质增效,亦为全国农技推广提供了模式借鉴。

合作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局面。随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不断提升,农业生产领域尤其是粮食生产对社会化服务内容的综合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的重点也逐渐由产中向产前与产后延伸。然而,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农民选择技术内容偏向经验,过于片面、陈旧;技术推广方式偏向单极,过度依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层农业推广人才技术更新储备不足,素质不过硬;涉农高校和科研单位研发成果落地应用率偏低等,影响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成效。为此,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近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优质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协同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以江苏的主导和优势粮食产业——水稻和小麦丰产技术为连接纽带,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目标,探索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之间深度合作的机制,构建新型技术协同推广服务模式,优选稻麦产业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强化确保粮食安全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三大支柱,增强现代科技在确保粮食安全、支撑结构调整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乡村振兴。

合作机制:

       (1)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发展江苏稻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稻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把满足稻麦生产过程中农民急需的技术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整体效能、推动稻麦产业整体发展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加强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

       (2)突出 “五元聚合”。聚合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资和粮食流通与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 “五类主体单元”力量,探讨深度合作的可行性与创新突破之处,明晰五个推广核心元素(技术创新、集成推广、技术落地、链式互利、辐射带动)的协同互补效应,构建“五元聚合”的技术推广架构。

       (3)实现优势互补。着力破除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企业之间各自封闭运行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校的研发创新人才与成果优势、农技推广部门服务生产优势、流通加工企业的链式互利运行优势、社会服务组织的集约化服务优势、各类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优势,推进稻麦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有机融合,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生产水平提升。

       (4)模式协同推进。根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围绕稻麦产业链关键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创制不同类型的技术推广模式,多方聚合,协力同心,齐力并推,共同推进技术的普及应用,着力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合作模式:

        以“五元”作为支撑点,构建六种类型的协同技术推广模式:

模式1:“三地一体”推广模式(研发试验基地+综合展示基地+示范推广基地+新型经营主体)

        充分发挥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多年来建立的稻麦综合展示基地功能,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研发试验基地,参与共建了11个研发试验基地、10个综合展示基地、115个示范推广基地,构建出“研发试验基地+综合展示基地+示范推广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模式进行稻麦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这个模式是农业农村部“二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可操作性强,有极强的复制、推广效能。

模式2:多元单位组建的优质稻麦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为主体的线下“1+1+1+N”推广模式

        建立或参与建立了优质稻麦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名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16个专家指导站、18个专家工作室等,共同组建成“优质稻麦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专家指导站+专家工作室+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1+1+1+N”技术推广模式。紧密结合规模种植大户的实际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家驻点或跑点进驻专家指导站与专家工作室进行技术指导,将技术直接与大户对接,“面对面”交流,实现技术直接落地,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也受到了大户的欢迎。

模式3:以网络培训交流平台为载体的云上“1+1+1+N”推广模式

        借助不同类型的网络培训平台,如全国性的农推广平台——中国农技推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运行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微信公众号“躬耕田园”、“老袁说农事”、微信群等,构建云上“1+1+1+N”(网络培训交流平台+省市指导专家+乡土专家+N个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技术交流与推广。如项目专家组中20多人是农技耘农业专家库成员,都十分重视农技耘的网络指导功能,各位专家适时网上交流解答各基地家庭主、种植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时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应对疫情防控,及时推出了“农技微课堂”,通过图示结合文字的形式传播实时农技,受到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的欢迎。微信公众号“躬耕田园”,跟随农时季节和作物生长需求,按期发布农时动态、农事提醒、农谚解读、农诗欣赏、躬耕微课、躬耕分析等信息,让广大新型经营主体在学习与掌握农业科技技术的同时,欣赏农业文化,提升农事感悟。“老袁说农事” 微信公众号则聚焦小农事小知识点,也发布了较多农事信息。构建以微信为载体的网上农技信息交流方式,以随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最新的农事信息与管理技术,也随时解答稻麦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各基地县区均建立了微信群,并邀请省级与市级专家进群,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的及时交流与解答。以海安为例,目前建有海安稻麦油产业工作1群(500人)、2群(250人);海安种植大户群(88人)。总计群成员838人,其中种植大户500人以上,占全市种粮大户(50亩以上)80%以上。群成员包括省三农(省推广站、农科院、农学院)专家教授、领导、市区镇农技人员、种田大户、稻麦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农资经销商等,主要功能:宣传农业政策、稻麦种植技术、收烘、加工、销售,交流种田大户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家技术咨询服务,推介优秀商家优质农资产品。这个模式得到了新华社、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多个媒体的赞许,也显示了本模式极强的生命力。

模式4:技术专家“直接到田、到点、到户”的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各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入村进户,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直接对接,进行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辅助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养乡土人才,形成的“省级技术研发推广专家+市县级技术推广专家+乡镇技术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1+1+1+N”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实现了“专家直接到田、到点、到户”,也得到了基层农民的好评。在现今规模经营主体数量急增、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直接参与技术成果转化的背景下,这一技术推广模式正在进一步扩大之中。

模式5:区域性稻麦产业联合体等主体的产业联动推广模式

        为发挥各级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结合科技优势与基地市县行政推动,突出产业融合,组建区域性稻麦产业联合体等类似组织,如姜堰优质稻麦产销联合体、海安大米产业联盟、姜堰复合种养产业联盟等,形成“区域性稻麦产业联合体等类似组织+专家指导站+专家工作室(乡土专家)+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技术推广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农资供销、产品收贮、加工转化,从而促进成果实现绿色高效。

模式6:“公益+有偿服务”物技协同联动的推广模式

        地方技术推广部门主动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相关农资服务企业联合,邀请省、市专家参与,通过实施供货、收购或烘贮等单端有偿服务或社会化有偿技术管理服务等形式开展技术推广,将物化产品+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专家/部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公益+有偿协同服务”协同物技联动推广模式,从而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如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密切合作,联合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组建了“技术专家+汉枫缓释肥(江苏)有限公司+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模式,以高校科研单位提出相应的技术推广方案并进行技术指导,汉枫缓释肥(江苏)有限公司进行肥料配方的优化与供应,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采用,共同推进技术的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姜堰、海安、灌南、睢宁、高邮、江都、宝应、仪征、泰兴、金坛、丹阳、邳州等地建立了多个试验点与示范片,共同进行缓释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示范推广。其它还有百事利公司的“公司+专家+合作社+经营主体”等模式。

        六类技术推广模式在不同基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协同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普及效果。

合作成效:

1、创制应用了6种类型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项目实施过程中,“五元聚合”创制应用了6种类型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同时在各地推广应用,提升了项目技术的普及率及推广效率,涌现了许多典型案例,为同类地区仍至全国技术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板。

2、组建共建了136个不同类型的基地

        为构建“三地一体”技术推广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创新、集成、推广应用,项目在高效和科研院所原有研发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实施三个年度中,联合项目实施市县技术推广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或共建了不同类型的基地,其中试验基地11个、综合展示基地10个、示范推广基地115个。基地研发、创新、集成、推广了300多项技术,其中来自高校的技术有102项,来自科技院所的技术有36项,来自省市推广部门的技术180项,还有不同基地自身需求研发应用的技术有24项。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今后稻麦新技术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了基础。

3、创新推广了17项稻麦绿色高效新技术

        项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县区稻麦产业发展、稻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承担单位和基地协同联合、技术互补,针对基地县区稻麦产业绿色生产关键限制因子,创新推广了17项五元聚合协同集成、农民欢迎的稻麦绿色丰产增效技术供广大农户选择使用,主要包括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选择与绿色优质生产技术、稻田复合种养技术、水稻因种因地因苗精准调控密度与规格的技术、机插毯苗与钵苗“三控”育秧技术、水稻浅-湿交替精准灌溉与肥料绿色高效利用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麦稻秸秆综合利用与全量机械还田技术、专用小麦品种选择与籽粒品质调优技术、麦季稻秸秆综合利用与全量机械还田技术、小麦幼苗健康个体与群体培育技术、中筋和弱筋小麦肥料高效精准施用技术、小麦化学药剂与调节剂配合施用技术、优质稻麦周年绿色生产技术等。并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稻麦产业重大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构建县(区)级稻麦特色产业联合体,形成产业特色,促进当地稻麦特色产业发展。这些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稻麦生产难题。多项技术被列为江苏省主推技术。

4、联动培养了2825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了58973个农户

        项目组建了稻麦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分别在涉粮企业、基层农业技推广站点、新型经营主体等设立了1个名师工作室、1个教授工作室、16个专家指导站、18个专家工作室,联合打造了4个县(区)稻麦特色产业联合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市县乡技术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经营主体技术人才有场所可以“面对面”对话交流,通过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新型稻麦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稻麦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培育示范样板,并主动承担带动周边农户的功能,使其成为支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领头雁,打造稻麦产业科技示范村,辐射带动农户。2019-2021年培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783个,培养种植大户2042户,带动58973个农户,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农业技术人才水平。

5、完善出版并合作推广了以稻麦周年生产技术为核心的原创科普作品

        针对传统农业科技读物相对枯燥、描述复杂等缺陷,由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组织科研、教学及推广专家,依托有关计划、基金项目和推广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技术及方法,历经多年、数易其稿,编创《主要农作物周年高产高效栽培与防灾减灾技术明白图》系列作品、《农事旬历指导手册》系列、《图说小麦》《图说水稻》等“图说农业系列”,用以普及小麦、水稻、玉米、豆类、油菜、花生、棉花等科学知识与种植技术。期望为行政人员了解和指挥生产提供依据,为农技人员培训和提高提供支撑,为广大农户迅速掌握科学种田知识和技能提供指导。

        项目授权与申请发明专利3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件,制定标准3件。发表论文42篇,学位论文15篇,较好地宣传了项目研发成果。农技耘APP2018年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助农APP榜样”,《农事旬历指导手册》系列作为培训教材多次发放,2019年度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评为“农民喜爱的书”称号,并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先后入选江苏省和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图说小麦》获得了第32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十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连云港百事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五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6、合力打造了204个稻麦高产高效样板

        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建立示范方、攻关田,多年多点在基地市县创建了高产典型,2019-2021年度分别打造了58、69、77个高产田块,合计204个。据组织测产的小麦与水稻高产田块统计,增产增效幅度较大,其中小麦23次,增产幅度29.2%~60.0%,最高亩产量688.4kg,增60.0%;水稻17次,增产幅度3.4%~33.5%,最高亩产量863.2kg,增33.5%,多成为当地的样板、典型,基地市县多次组织到基地考察观摩。

7、合作促进了稻麦生产能力的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 ,各家单位、各位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协同推进,多方合作促进了稻麦生产能力的提升。

(1)示范应用

        2019-2021年按保收系数0.7计,稻麦周年在基地市县推广应用1673.6万亩,平均亩增收63.3元,亩节本7.7元,扣除推广费,新增纯效益118414.5万元。按缩值系数0.9计,项目累计新增纯效益106573.0万元,亩增效70.8元。

(2)辐射推广

        通过本项目为核心的“五元”耦合推广模式创建和推广应用,近3年项目期内江苏省小麦、水稻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78.0公斤、596.4公斤,比前3年平均增加26.0公斤、25.0公斤,增长7.4%、4.4%,稻麦周年平均亩产达到974.4公斤,比前3年平均增加51.0公斤,增5.5%,增产效果显著。

        成果实施集聚五类主体单元的力量,创制并推广应用了六种类型的技术与人才含量高、可操作性性强、实用性强、可复制的技术推广模式,“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有力推动了江苏稻麦产业稳量保供与提质增效,为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江苏其它产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模式参考,亦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构建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借鉴。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心、泰州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连云港市农作物技术指导站、睢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安市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连云港百事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海安俞万家庭农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藏作品](6766)“转战”乡村振兴,他认准“以点带面”服务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名单公布了!共110家
想办合作社赚大钱,这些模式你都清楚吗?
2018年浦北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工作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五连”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