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2022年4月9日,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品红轩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与北京曹雪芹学会共同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曹雪芹学会《红楼梦》研学基地承办,北京植物园协办,中国红楼梦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北京算法工坊给予技术支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包括全国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及十余位青年学子参加。

2019年由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曹雪芹学会共建的《红楼梦》研学基地,有效推动了跨文化背景下红学路径的拓展。2020年12月6日首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主要针对《红楼梦》在中华多民族中的翻译与教学、《红楼梦》的海外传播等议题进行研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红楼梦》这一超越时空、地域、民族的文化遗产,既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次会议围绕《红楼梦》与数字化、《红楼梦》艺术实践及当代传播等跨文化研究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京城四月初,恰逢北京植物园桃花节,各色春花应季开放,装点春日盛会。主会场品红轩内,汝窑花囊的鲜妍插花为红学会议增添雅韵。专为此次会议设计的林黛玉数字人对诗活动,备受与会专家关注。石亚洲副校长、张庆善会长、胡德平会长,以及位灵芝、石中琪等老师与林黛玉数字人进行对诗互动。

会议开幕之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楼梦》研学基地主任、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以“《红楼梦》数字人物的设计之路”为题的研究报告,从林黛玉数字人的创意灵感,到虚拟人物的形象建模(包含年龄、表情、发型、服装、动作捕捉),以及桃花背景下诗词对答环节的设置等方面入手,概述了林黛玉数字人的设计过程。曹老师指出,林黛玉数字人根植于《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艺术价值,现阶段受各种条件限制,仅是一次文学与科学跨领域的宝贵尝试。虚拟人物的塑造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仍有待逐步完善。红楼数字人的设计,有助于形成多领域融合与多媒介互补的传播方式。期待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与时俱进的红学,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主任石亚洲先生,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曹雪芹研究》主编胡德平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石亚洲副校长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2020年召开的首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从语言、民族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届会议将围绕跨领域、多渠道的传播交流方式等议题展开研讨。具体而言,《红楼梦》跨文化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其一,《红楼梦》与科技的跨界。数字时代,《红楼梦》应具备新的特色,我们应将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动《红楼梦》在当代的传播。其二,《红楼梦》与文化创意的跨界。打造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展现《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三,《红楼梦》与旅游的跨界。挖掘小说及作者背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努力做出国家扶持、地方支持、老百姓喜爱的旅游产品。期待各位专家贡献智慧、广泛交流,充分发挥《红楼梦》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北京曹雪芹学会胡德平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红楼梦》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新内容、新形势,如何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要求。《红楼梦》虚实相生,其中既描绘了世态炎凉的现实世界,又刻画了主观梦幻的虚拟世界。例如书中描摹的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尽管内容虚幻,但其反映的本质是客观真实。曹雪芹以如椽巨笔塑造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同样打动人心。数字智能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空间界限,使小说中虚幻的人物形象得以具体可感地呈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这对我们创新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完的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与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的创作过程,王先生指出《红楼梦》的美是一种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意境美,每次阅读都有新感受。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机器人、数字人则无法具备真人表演的细腻生动,期待将来数字形象可以更加完善。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庆善研究员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张庆善会长的发言题目为“'数字红学’向我们走来”。张会长表示数字化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不仅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渗透进学术研究领域。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专家学者就开始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红楼梦》。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数据库的建设与运用,网络红学的蓬勃发展,都成为《红楼梦》在当代传播的重要载体。数字红学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它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数字红学不是否定传统红学,而是要在传统红学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数字红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还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手段、办法,乃至思维方式,开拓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我们应当对数字红学持开放、欢迎的态度,为数字红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以“数字化形象的人类学思考”为题的报告指出,数字人类学主要针对数字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展开探讨,特别是人类如何认识文化、认识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下如何包容和理解数字时代,成为人类学的使命,也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反思。数字文化产品在规模和形式上满足什么人的需要、符合什么人的理想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数字化图像、虚拟人物形象的设计作为新的尝试需要处理不同个体和群体对作品的想象与期待。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创造新的世界,如何处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愿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会议学术研讨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副秘书长胡鹏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尹小林,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明清皇宫建筑研究专家张淑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红楼梦》园林建筑研究专家黄云皓,中国红楼梦学会艺术与文创委员会主任、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袭人的扮演者袁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鸣等专家学者分别从《红楼梦》的数字化、艺术实践等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尹小林就“《红楼梦》字频统计报告”一题作报告。尹教授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为底本,将《红楼梦》总计七十多万字的文本内容,按照现行规范简体汉字录入(文字差错率小于十万分之一),统计使用字频,发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文本共计732077字,总用字量共4434个字,其中前八十回用字总量为4235,后四十回用字总量为3159,后四十回用字量仅占前八十回的74.6%。从单个字频来看,将《红楼梦》中的汉字依据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了”,共计21217次,使用频率为2.90%;其次是“的”字,共出现15712次,使用频率为2.15%。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作品“的”字使用频率分别为:《三国演义》0.32%,《水浒传》0.60%,《西游记》0.92%。《红楼梦》中“的”字大量出现,取代文言文“之”字,是白话章回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宏观上看,《红楼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80个字,在书中共出现377088次,占全书篇幅的51.5%;而最不常用的1000个字,仅出现1325次,其篇幅占全书的0.18%。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用字情况的统计,有利于发现其创作规律和创作特点。数字化为观察和研究

学术问题开拓新的视野和提供新的工具。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发言题目是“《红楼梦》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以《红楼梦日历》为例”,介绍了北京曹雪芹学会连续八年,以精雅生活、红楼诗词、红楼植物、中医药、传统色彩、岁时民俗、园林雅居、红楼茶事为主题出版的《红楼梦日历》。位老师表示,《红楼梦日历》自出版以来,备受大众欢迎。这种以《红楼梦》为主题、跨文化链接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转化项目,深化了《红楼梦》自身的意蕴,扩展了《红楼梦》读者的知识视野,是对《红楼梦》 跨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应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现代生活的有益尝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明清皇宫建筑研究专家张淑娴的发言题为“十八世纪'虚拟’技术与《红楼梦》的创作”。张老师指出十八世纪通景画、镜子画是早期的“虚拟”技术。通景画将绘画与建筑紧密结合,运用西方绘画的透视技法创造出逼真的幻象,通过镜子映射实物,让人们产生虚幻的想象。还有一种镜子画,在镜子背面绘制图案,再留出一部分平面使用,照镜人的形象与镜画中的图案在同一个画面中,“镜”“画”结合,真假相依。十八世纪“虚拟”技术的出现,很可能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产生影响,将真实的现状和小说中虚构的情节相结合,造就了亦真亦幻的镜像世界。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红楼梦》园林建筑研究专家黄云皓在“《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红楼文化”的发言中梳理了《红楼梦》视觉化传播过程,指出最早的《红楼梦》视觉图像是书中的通灵宝玉图式和宝钗的金锁图式,最常见图像是红楼人物画像。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红楼梦》视觉化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黄老师的《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移步红楼》二书就是借助计算机软件绘图,使贾府建筑格局和大观园园林景致得以精准逼真地呈现。本次研讨会展示的虚拟林黛玉,也是运用数字技术为红楼人物造像的有益尝试。古典文学名著视觉化转换能产生穿越时空的永恒艺术魅力,将文本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使其艺术视觉化,能克服文本表达不直观的障碍,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迅速感染读者的效果。由此可见,基于计算机数字技术的《红楼梦》文本的视觉化艺术,对于传播这部经典名著来说意义重大。

中国红楼梦学会艺术与文创委员会主任、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及袭人的扮演者袁枚以视频录制的方式对主办方的邀约表示感谢,饱含感情地表达了他们身处贵州、海南,心系北京、心系红楼的情怀,并对此次大会致以诚挚的祝贺。欧阳奋强先生抒发了对《红楼梦》文化事业的美好期望,他感慨随着岁月的沉淀,自己愈发领会到《红楼梦》的魅力。袁枚女士回忆起当年剧组在苏州的春日里拍摄“黛玉葬花”和“宝黛读西厢”情节的浪漫场景,她动情地表示,能够在年轻时与《红楼梦》结缘真的很幸福。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鸣以“元宇宙与数字人”为题,从元宇宙的概念及现状、数字人是什么、数字人的特征与未来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黄老师认为现阶段的数字人和元宇宙是商业化的产物。展望数字人的未来,其文化属性有待加强,而这正是曹立波教授制作林黛玉数字人的开拓性所在。“红楼数字人”是一个非常前沿而又能吸引年轻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红楼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与传播来说,红楼数字人团队正走在人文与科技交叉学科的前沿。此外,数字人将成为人机交互的中介,在法律、经济、社会等层面上需重新树立规范,同时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他/她/它”者,也将引发伦理与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第一场学术讨论结束,胡鹏老师总结七位嘉宾发言,指出各位专家以《红楼梦》跨文化议题为中心,结合自身研究与专长,围绕《红楼梦》与数字化、园林建筑、陈设布局、艺术形象塑造及《红楼梦》文创产品的开发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专家们追本溯源,深度还原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研究曹雪芹创作思想和《红楼梦》成书过程开启新视角。在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人与元宇宙等方面,探讨科技对红学研究的影响与意义,同时总结了既往影视创作、产品研发的实践经验,为《红楼梦》在新形势下的传播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研讨会第二场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海主持。第二场发言的与会代表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汇群,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叶楚炎,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石中琪,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秋硕,北京舞蹈学院团委书记韩林岐,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邓光奇,北京植物园副园长李秀君,腾讯公司社会可持续价值事业部总监胡焱嚞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汇群以“文本盗猎:《红楼梦》视频的二次元改编”为题,重点介绍了对经典电视剧进行二次创作的同人视频。以B站的《红楼梦》同人视频为例,分析了具有文本盗猎和游牧出击等特点的亚文化传播行为,从中可以看到文学经典再生产经历了从媒介消费者到媒介生产者角色转换的过程。在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逐渐融合的进程中,也能发现青年群体的传播样态呈现出去中心化、流动性强等特征。总体来看,受众主动参与媒介文本生产,扩大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再生产,为探索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经验支撑。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叶楚炎发表了题为“《红楼梦》婚姻叙事研究”的报告。叶老师指出从古代小说婚姻叙事的传统看,《红楼梦》中的婚姻叙事既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从普遍性的角度说,《红楼梦》上承古代小说婚姻叙事传统,如小说中婢女的叙事功能,以及夫、妻、妾人物关系的描写等。就特殊性而言,《红楼梦》在立足于婚姻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于既往叙事模式与写作套路的新特点,而对于这些新特点的把握应是研究的重点。例如由于《红楼梦》中婢女的人数增多且形象各异,其在整体婚姻叙事中所占的比重也更为重要,而经由陪房丫头的设置,传统的夫、妻、妾经典三角关系变成四维关系,矛盾更为复杂,情节也随之增容等。在《红楼梦》婚姻叙事的主题下,可以延伸探讨诸多议题,如婚姻礼制影响下的小说结构,人物的婚姻身份及其叙事功能,婚姻关系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及其小说意义等,均具备深入挖掘的研究潜力。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石中琪以“《红楼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红楼梦》”为题,发表对于当前红学研究现状的思考。石老师指出看待时下的《红楼梦》研究和红学现象,要具备红学史、小说史乃至文化史的视野。从经史之补到学术研究的经典,再到文学经典,在新时期逐渐成为文化经典,一部红学论争史,也是《红楼梦》经典化的过程。就文化领域而言,可以从《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红楼梦》两个层面来解读。这既是新的时代精神状况的反映,也是红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根本上则是《红楼梦》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与多面性及其成书传播的复杂性与文化积淀的深厚性使然。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秋硕的发言题目是“严谨·立体·幽远:87版《红楼梦》配音艺术的三层空间”。王老师指出,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配音艺术,根据严谨专业的创作规范以妙用技巧、视听统一、时代印迹为标识,构成表层空间;通过立体多维的人物塑造以故事节奏、心理节奏、情感节奏为依托,形成中层空间;最终凭借幽远协调的审美追求以意境美、诗意美、顿挫美为枢纽,进入深层空间。87版电视剧《红楼梦》配音艺术对当下影视配音的精品化发展、本土化表达和创新性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舞蹈学院团委书记韩林岐以“《红楼梦》中适用于编创舞蹈文本与大型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初探”为题,介绍了《红楼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舞剧改编史,根据创作者的不同理念,归纳出各具特色的两大改编思路。同时韩老师还结合自身参与大型艺术活动的实践经验,从第五回“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出发,致力于呈现女性人物的美好形象,展现宝玉乃至作家曹雪芹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活力,从三方面提出改编《红楼梦》舞剧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探究《红楼梦》舞剧改编的新思路。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邓光奇指出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自2019年《红楼梦》研学基地成立以来,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探讨红学问题,领略这部伟大巨著的艺术魅力。今天又有机会聆听各位专家的交流汇报,有助于同学们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北京植物园副园长李秀君对各位嘉宾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李园长表示,北京植物园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数字化技术对曹雪芹西山故里的文化宣传、卧佛寺的文化挖掘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于2021年12月28日批复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依托北京植物园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构建南、北两个园区。国家植物园挂牌成立后,将会致力于推动国家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届时希望有机会邀请各位嘉宾来植物园参观、指导。

腾讯公司社会可持续价值事业部总监胡焱嚞表示,很高兴受邀参与此次研究研讨会,感谢各位嘉宾老师分享的精彩内容,并在现场展示了一节2019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腾讯旗下现象级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跨界合作的片段,介绍了近年来腾讯公司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胡老师表示林黛玉数字人的初步探索,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从而推广《红楼梦》文本阅读,期待有识之士能够让数字形象迭代更新,不断优化,让传统文化、国粹经典发扬光大。

第二场学术研讨结束后,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海进行总结发言。毕老师代表学院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给予《红楼梦》研学基地的支持表示感谢,认为专家们从数字红学、艺术实践、美育价值等跨学科、跨文化领域持续推进红学研究,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与首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的形式相同,本次会议也设立了青年论坛。分会场设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同步增设“腾讯会议”线上会场。青年教师与研究生的研讨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黄鸣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勇副教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杨锦辉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刘紫云老师、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郭思彤老师作论文点评。校内外共十七位师生投稿参加,会议论文涉及四个方面,分别为《红楼梦》与跨文化研究、《红楼梦》版本及结构研究、《红楼梦》叙事研究以及《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等。

《红楼梦》与跨文化研究专题中,郭思彤的《从格雷马斯矩阵看〈红楼梦〉的悲剧命运书写》立足叙事学研究视野,尝试以格雷马斯提出的二元观点解读“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类型,分析《红楼梦》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探寻《红楼梦》感人至深的内在原因。苗文君的论文《真实与虚构——评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认为纪录片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曹雪芹的现实经历,用二维动画的形式重新解构小说,艺术上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杨香梅以“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画面布局与空间想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纪录片画面利用图层叠置法所营造出的以人为主、以景为辅,独具特色的意境布局特点。

《红楼梦》版本及结构研究专题中,薛红娟的《论〈红楼梦〉三个版本组的回末体例及其修订》细致探究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及《红楼梦》三个版本组不同的回末的修订特点。侯钧才的《甲辰本〈红楼梦〉七十年研究综述》总结和分析了学界关于甲辰本《红楼梦》的研究现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展望未来甲辰本的研究空间。宋裕超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叙述套语之比较研究》细致分析了《红楼梦》叙述性套语和描写性套语的使用特点与创新之处,认为曹雪芹以韵散相融的叙述方式,使全书各个情节更加完整、紧凑。汤朝露的论文《〈红楼梦〉中仆妇的结构作用——以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为例》,从贾府女奴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关注了仆妇对于小说情节和结构的影响。

《红楼梦》叙事研究专题共收录六篇论文,其中陈兮的《〈红楼梦〉叙事中的隐笔、侧笔与闲笔——兼谈〈红楼梦〉对先秦史传书法的继承》以《红楼梦》隐秀结合、含蓄蕴藉的叙事手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先秦史传书法的因袭,认为这些手法既突出作者深厚的史学造诣,又显示出作者灵活多变、不拘格套的创作功力。刘琳的《〈红楼梦〉中灯光的时空转换功能》对全书中灯光所发挥的时间指示与空间转换功能进行研究,剖析了小说作者在不同场合下借助灯光推动叙事发展的巧妙设计。陈珂岚的论文《生日、丧葬与〈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以贾敬的生日和葬礼为例》以贾敬的生日与丧葬为线索,认为作者有意将“喜”与“悲”置于一处,相互映衬的特点,体现出小说整体叙事向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学原则的回归。邢雨涵的《〈红楼梦〉中“情尼”的身体叙事艺术》以身体视角切入,将《红楼梦》中的情尼与传统淫尼对比,分析了曹雪芹对于近情理的自觉追求与避免流入低俗所做出的努力。陈泓宇的《〈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叙事功能研究》指出太虚幻境蕴含着曹雪芹对整部小说的深度思考,其中庭院空间的描写以及梦境空间的叙述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学渊源。张怡淼的论文《〈红楼梦〉中针黹的穿针引线作用》将小说中出现的针黹情节进行归纳总结,剖析了针黹物象在人物形象塑造及串连结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专题中,张国栋的《贾宝玉与“多余人”形象比较研究述评》总结了学界关于贾宝玉与“多余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比较研究应充分意识到贾宝玉的文化根基,维护经典名著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吴蕴泽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人物结局对判词曲文的呼应》认为后四十回为主要女子设置的结局大多与第五回的隐寓相呼应,但与前文的逻辑联系有所不足。其中探春归宁与香菱扶正生子的文字,可能由程高补订,然而也不排除其他作者创作后被收入文稿的可能。李子琦《试论〈红楼梦〉第六回及第三十六回在贾宝玉之“情”中的意义》结合全书的重要回目分析了贾宝玉对于“情”的认识深化过程,探究宝玉之“情”的发展经历,以及相关人物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耿梦依的《夏金桂“对写”王熙凤之异同及意义》以夏金桂和王熙凤为基点,细致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指出此二人相互映衬,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小说家庭主旨内涵。

学子们发言结束后,王勇副教授、杨锦辉副教授、刘紫云老师、郭思彤老师对各位同学的论文进行评议。老师们肯定了诸位同学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同时从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到具体阐释、语言表达等方面,为每个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最后由黄鸣老师总结会议。黄老师简要介绍了上午诸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并指出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的议题比较前沿,相信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能够进一步推动《红楼梦》的传播发展,感谢诸位老师及同学的积极参与。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主持。闭幕式上各位专家还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指出新时代下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学习阅读《红楼梦》,但要注意加强正确引导,不能过度消费文学经典。

最后,由本次会议的召集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曹立波教授作会议总结。曹立波教授向参会的领导专家致谢,并表示,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聚焦于《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红楼梦》与数字艺术、《红楼梦》艺术实践等话题,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红楼梦》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法及意义。纵观红学史,《红楼梦》自刊行以来便与新时代、新技术如影随形,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红楼梦》也不能缺席。林黛玉数字人受制作周期与制作成本的限制,目前还仅仅是一次红学与数字艺术、数字技术跨领域互动的尝试,未来还存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人形象的探索,是文学与科学交融的结果,更是对《红楼梦》文化内涵的一次深度挖掘。从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今,二百三十年来《红楼梦》的出版刊行和影像传播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一直与时俱进。当下,正如大会的主旨报告所言“'数字红学’向我们走来”,期待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世纪红学开拓新的发展方向,预祝会上分享的研究成果早日刊行。

选自2022年《曹雪芹研究》02期

作者:苗文君


更多《红楼梦》小知识、小游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1年读书记·《红楼梦》篇
【桑哲访谈录】整本书阅读:应该这样读“红楼”!
程本、脂本的是非功过
红学家周汝昌称《红楼梦》是曹雪芹夫妻合著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享年95岁
我的红学观——红楼梦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