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玉缘何“不喜读书”

贾宝玉的“不喜读书”是出了名的,不仅后世的《红楼梦》读者普遍认同,小说世界中的人物也“众所周知”。林黛玉从小就听说这个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第三回,程高本改为“顽劣异常,不喜读书”),塾掌评价宝玉“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第十七至十八回),兴儿介绍他时说“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第六十六回),袭人还规劝过他的“不喜读书”(第十九回)。

宝玉是怎么个“不喜读书”?为何“不喜读书”?目前普遍的理解是,他鄙视功名利禄,不喜欢读科举进仕的四书五经一类的书,只喜欢杂书。这是一种误解,把“不喜读书”四字都完全理解错了。

▍ 一 前人观点综述

谁最早提出宝玉“不喜读书”是指不喜科举之书这一观点的,已很难确定。据笔者查找,张毕来先生七十年代的文章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贾宝玉鄙弃功名利禄,具体说就是不喜欢读书,不肯科举,不愿入仕当官的“三不主义”。关于宝玉的“不喜读书”,他认为:

说宝玉不喜欢读书,指的是他不为科举而读书,不读科举场中所需之书,就是不喜欢读朱注“四书”,八股时文之类。别的书,贾宝玉是喜欢读的,他“杂学旁收”。他这三不之中,“不愿当官”是主要的。因为立志不当官,所以不搞科举,自然就不为科举而读书了。他这不当官的主张,相当坚决。他不但自己坚持三不,还骂一些读书搞科举当官的人为“禄蠹”,为“国贼禄鬼”,不愿跟他们往来。[1]

舒芜先生写的《宝玉为什么不喜读书》也是早期比较知名的一篇,影响更大,核心观点是:

原来贾政心目中,只有“四书”才是“书”,只有把“四书”讲明而且背熟,才是“念书”。……于是,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父与子”的矛盾,前文表面上的焦点是读书不读书,现在就显露出,实质上是走不走科举考试、功名利禄、显身扬名的道路的矛盾。宝玉正惟其不愿走这条道路,所以他所谓不喜读书,其实只是不喜欢为作八股文而读“四书”。他在其他方面的学识和文采越多,越是被他父亲认为“流言混话”和“精致的淘气”。[2]

邓云乡认为宝玉的“不读书”而又有学问,就在于“读书”不能按今天一般的理解:

所以贾政认为宝玉“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这话今天一般读者就很难理解了,感到“宝玉不喜读书,怎么有那么大的学问呢?难道只靠'歪才’吗?” 岂不知在当时这个“读书”的涵义,是有种种不同解释的。世俗的“读书”,是指读为考秀才、举人、进士作准备用的“书”,这就是“四书”“五经”,以及各种“墨卷”,即选的有名的八股文和试帖诗,这是贾政等人认为的“书”,是不包括《离骚》《文选》等的,当然更不包括《西厢》一类的名著了。因为看那种书是“精神污染”。而宝玉专门看那种“书”,而不看这种“书”。所以宝玉一方面有学问(词章、选学之类是不中用的学问,等于没有),一方面又不喜读书;一方面有高超的文艺见解和作品,一方面却又是“歪才”。[3]

近年来的研究者亦或受他们的影响,亦或不约而同,基本都持类似的看法。如胡松涛认为:“宝玉不喜欢的是应试之书,喜欢的是那些'邪书僻传’,正像贾政说的,'专在这些浓诗艳词上作工夫’。这也是天下读书人的通病,喜欢读禁书,读偏僻之书。”[4]李凡凡则认为,宝玉对时文八股、四书五经非常厌恶,然而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读。他对诗词、传奇脚本等很有兴趣,却被父亲视为“歪才”。由此将宝玉的读书活动分为被动、主动两种情况[5]。侯莉也在《宝玉喊你回家读书》一文中提出与邓云乡相似的“读书”概念之说:

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的“读书”不同于今人的概念。古人的“读书”指通篇背诵下来,能理解其中深意,知道典故出处,比今时今日“读书”的标准高很多。其中的“书”,指的是狭义的书,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书。因为古人的“读书”二字就是做学问求取功名的参加考试的代名词。[6]

涉及宝玉的“不喜读书”个人理解的文章还有很多,以上只列举一部分,都是把“读书”局限于看书、阅读,并将“书”局限为科举进仕之书。

 二   无法解释的矛盾

图书汗牛充栋,千千万万,即使在古代怕也一辈子看不过来,人只能选一些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那么,对有些书不感兴趣不读,是不是就可以说他“不喜读书”呢?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宝玉其实对读书是很感兴趣的。与林黛玉初见,问的第一句话是:“妹妹可曾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喜读书的孩子这么关注别人的读书之事。

诸多研究者都留意到,《红楼梦》中宝玉有许多爱看书的具体表现。第二十一回,他与袭人等闹别扭时,不出门,“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日”“拿书解闷”,还“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并提笔续写了一段感想。第二十三回说宝玉自从搬进大观园后,“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这是一段贾宝玉十分快乐的“读书”生活。

这段话中写字、吟诗当然与读书有关,弹琴、作画、斗草、低吟悄唱、拆字猜枚这些活动也需要读书学习的积累。比如弹琴,八十回后就写到读琴谱,古琴作为古代雅士必备的技能,需要阅读的书更多。再如低吟悄唱,第二十八回宝玉和冯紫英、琪官等人喝酒玩的就是“低吟悄唱”:

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这个酒令不仅要求有诗词创作功底,还要嵌入四书五经中的成语,得有古诗、旧对,要完成酒令,就得对这些书烂熟于胸。平时宝玉与黛玉诸姐妹对谈,也展现学问。比如第四十九回黛玉宝钗结成金兰契后,宝玉问原因:“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语涉《西厢记》,后有黛玉对宝玉此问的夸赞,表明二人对“梁鸿案”典故非常了解。

清代人写诗,几乎无处不用典,探春起社时就特意规定“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通观全书,诗社成员的诗作哪怕是即景联句,几乎句句带典,都有出处。可见宝玉和诸姐妹在经、史、诗上有大量阅读。

宝玉喜欢阅读,其心腹小厮茗烟最了解,见他烦闷无聊就找些杂书给他看,“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后来在桃花树下与黛玉共读《会真记》。

可见宝玉分明是个爱看书的人,正如宝钗评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于是,人们只好把“不喜读书”解释为宝玉不喜欢读科举进阶之书,这样就与他的不喜当官相匹配。

宋振锟把这一矛盾表述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斥为'不读书’的典型,但同时作者又不吝笔墨地描写了许多贾宝玉阅读场景及与阅读相关的情节”。他把这一矛盾解释为两种阅读范式的对立:贾政代表当时社会上主流文人对阅读的传统认知,而宝玉的阅读则代表一种新阅读范式的兴起。宝玉的阅读范式在主流文人眼里极具反叛性,故此成为“不读书”之典型[7]。但所谓的“新阅读范式”古已有之,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此种阅读的贴切描绘。

更明显的矛盾是,其实宝玉对“四书”并不像前述张毕来、舒芜、邓云乡诸先生所说的那么反感、抵触,而是认同、推崇。宝黛初见,宝玉随口送黛玉“颦颦”二字,还解释说出自《古今人物通考》。探春笑他“只恐又是你杜撰”时,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他还曾“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可见,他对“四书”评价很高。第七十三回宝玉得知贾政将要盘考他的学问,便连夜打算起来:“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还背得出来。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大半忘了。”可见宝玉对四书经典能背诵或部分背诵。因为认同并熟悉,书中内容已渗入宝玉思想深处,如第五十八回中宝玉嘱咐芳官转告藕官不可再烧纸,“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侯莉对贾宝玉爱读书并博览群书的解释甚为透彻,并附了贾宝玉详细的读书单,认为宝玉绝对是爱读书、博览群书之人,“宝玉最爱'四书’,喜爱之深已经深入骨髓,让'四书’的思想成为他精神的核心,指导着他的言行举止,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这就与其解释“不喜读书”也产生了矛盾,只好认为这是曹雪芹“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的巧妙构思。

▍ 三   何谓“不喜读书”

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读书”一词有三种释义:一是看书,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如读书声,读书笔记;二是指上学,如大学读书生活;三是指学习功课。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种含义,在古代常用,“读书”经常指上学的意思,如人们常说的“读书识字”,上学就慢慢识字了。又如其他小说:

(1)后来大家长大了,上学堂读书写字,先生也道:应二学生子,和水学生子,一般的聪明伶俐,后来已定长进。(《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

(2)其十五以下,无论沙弥道童,均送义塾读书。(《野叟曝言》第一三六回)

《红楼梦》中亦是如此,“读书”对成年人来说,一般是指看书,如第十七至十八回试才题对额行至潇湘馆,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但对学龄儿童而言,“读书”经常指上学的意思,如第九回宝玉与袭人的对话:

宝玉见他闷闷的,因笑问道:“好姐姐,你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怪我上学去丢的你们冷清了不成?”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玩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就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

这里,袭人说的“读书”和宝玉说的“上学”就是同一事。袭人当面说他“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恼了”,说的是劝宝玉装个上学读书的样子。

笔者猜想,为何侯莉先生会觉得古人的“读书”一词是“指通篇背诵下来,能理解其中深意”,是因为古代教学方法问题。那时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书先生带读课文,然后学生“读书”背诵。人们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考取功名,但我们不能说“古人的'读书’二字就是做学问求取功名的参加考试的代名词”。

因此,将《红楼梦》中宝玉“不喜读书”理解为不爱看书,是极大的误解。其实,宝玉只是不喜欢上学。笔者这个说法,是基于两个理由。

首先,对于学龄少年儿童来说,“读书”往往是“上学”的意思,人们通常把学生的上学以及做功课等学习活动统称为“读书”,也可以说,“读书” 就是上学、做功课的代称。所以,说少年儿童的“读书”一般就是指上学。第三回“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将“读书”与“内帏厮混”对举,表明宝玉不喜欢的只是上学。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回答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的当然还是类似于“上学”。第三十三回贾政骂宝玉:“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说的也是宝玉在家不去上学,而不是在家不看书。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了。

其次,我们仔细品味《红楼梦》中宝玉所谓不喜读书的描述,也可发现宝玉只是不喜欢上学。第十七至十八回:“贾政近日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塾掌相当于学校老师,老师说学生不喜读书,当然是不爱上学的意思了。

宝玉不喜读书,表现在旷课、请假,甚至干脆不去,另外就是他不喜欢做功课。第六十六回兴儿向尤氏姐妹说到宝玉:“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年,偏他不喜读书。”没上过正经学堂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逃课。宝玉因有贾母溺爱,姐姐元春特别关照,父亲贾政也就不好怎么管。第二十三回贾政对宝玉说道:“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姊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就放任宝玉“自学”。宝玉挨打后,他父亲更不管他读书的事,再也没见他上学去。宝玉懒做功课则在第七十回提及:“原来林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宝玉肯分心,恐临期吃了亏。”因为功课欠得多,黛、湘姐妹们便主动帮忙做了一部分。而得知贾政推迟回家后,宝玉立刻又将功课放下不做了。

由此可见,宝玉的“不喜读书”与爱看书一点不矛盾,不爱上学的人同样可以是阅读广泛的书虫。当然对一般人而言,上学和看书多为同时喜欢或不喜欢,这时的“读书”就是泛指上学和看书了,如贾政“自幼酷喜读书”就属于这种情形。

 四  “不喜读书”的英译问题

《红楼梦》已有十余种语言译本,就英译本来说也有多种全译本、摘译本。对“不喜读书”的英译也能看出翻译者对它的理解。这里,笔者选择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简称“杨译本”)、霍克思(David Hawkes)与闵福德(John Minford)的译本(简称“霍译本”)、乔利(Henry Joly)译本(简称“乔译本”)三种全译本的不同翻译进行分析。原著中四处“不喜读书”的翻译列于下表。

“读书”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一般也不难分辨。如第四十七回的“(柳湘莲)读书不成”既不是看书不成,也不是上学不成,而是学业不成。霍译本译作unsuccessful in his studies,乔译本译为failed to complete his education,都算很贴切了。而宝玉的“不喜读书”不细推究,容易错解,故有错译现象。综观三种译本的四处“不喜读书”,英译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读书”译为read book(看书),或与book(书)有关。“不喜读书”乔译本译为took no pleasure in his books或did not like to read his books或don't care about reading books,杨译本译为doesn't care for books。按前文分析,这种翻译是不准确的。

第二种“读书” 译为study(学习),“不喜读书” 就译为doesn't like study,won't study,hated study,no aptitude for serious study,aversion to study,等等。study包括“读书”的上学与看书等多层含义,这种翻译方式与原著最贴近。

第三种为其他意译方式。如杨译本将“虽不喜读书”译为though not studious,而studious为勤奋、用功、好学之意,宝玉并非不好学,“不喜读书”与勤奋用功没多大关系,故这个译法也是不准确的。

 五   宝玉为何“不喜读书”

宝玉只是不喜欢上学,为何“不喜读书”也就很简单了。先看第七回宝玉与秦钟初见时两人的对话:

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

两人十分投机,秦钟说读书要“一二知己相伴”才好,正说到宝玉心坎上,“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宝玉去学堂读书上学只为好玩,而一旦不好玩了,就“不喜读书”。温宝麟总结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上学“学历”:

三四岁时,已得大姊元春心传口授。识了数千字,念了几本书。
七岁,业师为之童蒙规训;旋即业师家归未返,宝玉学业暂且荒置。
九岁左右与秦钟入家学,数月后即作罢,学业又被荒置。
十三岁挨打后贾母做主:三门不许出,外人不会见,自修之学也停下。
十三岁至十五岁,贾政被点学差外任,宝玉乐得一直停学不上。
十六岁,贾政归京,宝玉再度入学。
不到十七岁,疯癫病发作,再度停学。[8]

小说第九回中,有了秦钟作伴,贾宝玉才喜欢去上学。不久,闹事打架,学也就不去上了。为何宝玉不喜欢上学,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一)宝玉天性自由,怕受管束。上学意味着按学校、老师的规定,按时报到,认真听讲,完成功课。规矩多,约束多,宝玉不适应。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欢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二)因为天性温柔,对斥责打骂的粗暴教育方式有天然的抗拒。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来到“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的仙境,他想的是:“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师傅和父母的粗暴留在了宝玉的意识深处,并在梦境中表现了出来。

(三)宝玉的内在需求和普通男性不同。人的外在言行受潜意识里最根本的需求驱使,男性的内在需求多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在世俗层面表现为追求功名利禄。宝玉的人生事业是成为闺阁良友,与为了科举仕途的上学本质上是冲突的。这也是宝玉不喜欢读书进仕之人,把他们称作“禄蠹”,鄙视“仕途经济”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贾宝玉不喜上学是因为怕受管束。人称“混世魔王”,就是从小养成我行我素、无拘无束的习惯,为所欲为,“无人敢管”。他爱“内帏厮混”,爱吃胭脂,袭人规劝过他,约法三章,转眼就忘了。王夫人平时也不怎么管,曾承认自己“纵坏了他”。宝玉从小最怕受“禁管”,尤其是严厉的父亲,每次见父亲都像老鼠见猫,浑身不自在。父亲一走,他就“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活跃异常。他喜欢大观园的生活,因为在这个人间仙境,读书、写字、吟诗等读书活动都没有目的,没有约束,可随心而至,随性而为。

宝玉不喜欢上学,原因在于天性自由,怕受管束。这才是宝玉“不喜读书”的正解。

[1]张毕来:《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2]舒芜:《说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118页。

[3]邓云乡:《红楼风俗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5页。

[4]胡松涛:《宝玉、黛玉、宝钗的书单》,《书屋》2017年第1期。

[5]李凡凡:《浅论宝玉读书》,《牡丹》2017年第32期。

[6]侯莉:《宝玉喊你回家读书》,见《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编《微语红楼: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选萃(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213页。

[7]宋振锟:《论贾宝玉的阅读——以明清之际阅读新范式兴起为核心》,《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3辑。

[8]温宝麟:《〈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选自2022年《曹雪芹研究》02期

作者:胡联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骆玉明说红楼:贾政的变化
“非主流读者”贾宝玉
红楼梦里贾政暴揍贾宝玉,曝出古往今来家族没落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袭人爱贾宝玉有多卑微?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看好贾宝玉上学?
贾宝玉学《诗经》(图)
红楼梦识小小之贾宝玉与八股文:红楼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