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倭刀——“《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三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的后期,而在世界范围内,由西方引领的全球化进程已延续200余年,对中国的影响也已达到相当程度。在这一背景下,《红楼梦》中有颇多涉及域外物品与知识的描写,这些描写饶有趣味,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众多域外知识和物品进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反映了清中期之前中国的对外交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为此,《中华读书报》推出“《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倭刀即古代日本军刀。《红楼梦》中并未正面描写倭刀,它只是宝琴所述“真真国女孩子”身上的一件佩饰:
宝琴笑道:“……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第52回)
从“真真国女孩子”的梳妆打扮来看,锁子甲和倭刀是曹雪芹为渲染她的异国情调而给她配备的具有尚武色彩的异域佩饰。而明清两代日本佩刀确实流行于中国。
《石头记》三个脂评本中,只有庚辰本保留着宝琴讲“真真国女孩子”故事的情节

欧阳修梅尧臣盛赞的日本宝刀

从中国历史记载看,日本作为兵器的刀最早还是来自中国。但日本制刀之术后来居上,使日本颇具自信,将之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物品。9世纪以后,日本刀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兼有中国刀与剑的优点,中国见者莫不赞不绝口。北宋大诗人欧阳修(公元1007-1073年)有长诗《日本刀歌》一首,称日本“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盛赞日本宝刀“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并结合徐福东渡的典故,盛赞日本保留中国“先王大典”“逸书百篇”的文化贡献,以及“至今玩器皆精巧”“士人往往工辞藻”的技术和文化成就,其诗末句“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意即日本文化如此昌明,百金传入的宝刀也就不足为贵了。
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梅尧臣(公元1002-1060年)亦有《钱君倚学士日本刀》长诗,将其比作中国名剑干将、太阿:“日本大刀色青荧,鱼皮帖把沙点星”,“干将太阿世上无,拂拭共观休懊恼”。
日本刀在中国颇得盛誉,但在宋时输入有限,因此价格甚高,因日本人视为珍宝,限制出口,主要是作为礼品,或作为走私商品而进入中国。日本重臣平清盛曾通过明州商人赠送日本刀与南宋朝廷,遭到日本公卿非议。大概直到元代,日本刀才成为中日贸易中日本输出的主要商品和代表商品,但依然颇为珍贵。

倭寇挟倭刀之利肆虐中国

到明代,倭刀大量进入中国。这一方面是因为明朝与日本进行勘合贸易,日方输入品中倭刀数量一增再增。刀剑等兵器是明朝贸易中的违禁物品,明廷对之实行官买,但正是这种政策刺激日本将越来越多的倭刀列入“贡品”清单。永乐元年(1403年)日本贡品中有太刀100把;宣德八年(1433年)有刀、剑3500把;景泰四年(1453年)增至刀剑9000余把;成化四年(1468年)30000余把;成化十九年更增至37000余把。同时日本刀剑质量也明显下降,价格一降再降。面对日方的贪婪无厌,明廷对刀剑逐年压价,而日本则以不再禁倭寇侵扰相要挟。
另一方面的原因正是倭寇挟倭刀之利肆虐中国,使军民深受其害。明人记载倭寇的作战方法是“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舞而前,无敢捍者”;其倭刀大小长短不同,“每人有一长刀,谓之佩刀;其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杂用。又一刺刀长尺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刺刀之类”。摆导(开路先锋)所用之刀“大而长柄”,“临阵时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明军士兵)仓皇仰首,(倭兵)则从下砍来”。明代倭寇得以肆虐中国东南大片地区,原因十分复杂,具体到对阵交战,明军兵器装备及阵法战法不及倭寇,是一个重要原因。倭寇的长刀、重箭、短甲以及各种阵法、战法,都是明军前所未见。其中就包括使用倭刀以及相关的跳跃、蹲伏、冲锋等战术,使明军望而生畏,吃亏不小。
所谓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是日本武道中独特的兵器。另有所谓软倭刀,“长七尺,出鞘地上卷之,诘曲如盘蛇,舒之则劲自若”;“其精者能卷之使圆,盖百炼而绕指也”。
与倭刀相配合的武艺被称作“跳战之法”,最大特点就是跳跃。戚继光所著的兵学著作《纪效新书》,记载了其对明军造成的危害:
彼(倭寇)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家军对倭寇台州大捷时缴获了这种长刀,并学会了使用方法,此后戚继光军队中才有了这种武器。而戚家军能够最终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在战争中找到了克服倭寇兵器及战术的手段。当时正是从冷兵器向火器过渡的时代,戚继光的部队是明军中使用火器比重最大和最先进的。火器用于远战,而在冷兵器具体接战中,戚继光非常重视各种武器的有机配备。他所创的“鸳鸯阵”,阵前两牌手并列,使用的兵器是牌、腰刀和镖枪;其后是两狼筅手,狼筅即专为对付倭寇长刀之类兵器而创,以江南大毛竹制成,保留前端枝叶,须要节密枝坚,顶端加以利刃,择力大之人使用。后亦以铁制成狼筅枪。牌、筅均为防御性兵器,其后则四长枪手,长枪是主要进攻性兵器;后为二镗钯手,以镗钯保护长枪手。这些兵器有机结合,有效抵挡了倭寇的长刀。戚继光对倭寇作战所使用的战术和装备,包括仿倭刀而制造的长刀,后来也用到了他在北方御虏的军事行动中。

文学作品中的倭刀

倭寇的肆虐和倭刀的凶险,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亦有所反映。
明代冯梦龙小说《喻世明言》中有“杨八老越国奇逢”故事,叙关中人杨八老到福建做生意,适值倭寇生发,沿海抢劫,与众百姓一同逃难,恰遇倭寇:
林子内先是一个倭子跳将出来,众人欺他单身,正待一齐奋勇敌他。只见那倭子,把海叵罗吹了一声,吹得呜呜的响,四围许多倭贼,一个个舞着长刀,跳跃而来,正不知那里来的。
众人被倭寇掳掠到日本,充作假倭:
所掳得壮健男子,留作奴仆使唤,剃了头,赤了两脚,与本国一般模样,给与刀仗,教他跳战之法。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陈忱所著《水浒后传》还多次描写倭刀作战之术。小说中说的是使用倭刀及跳战之术的暹罗外岛蛮兵,作者显然是借鉴了明代与倭寇作战的经历。小说描述的倭刀六尺多长、蛮兵跳开有一丈多远,皆与戚继光所记相符合。
倭刀的制作技巧,中国当时似未能掌握。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两处谈到倭刀,称“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但到日本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曾是日本最主要输出物品的刀剑,已被严禁出口。在1668年和1715年的禁令中,各种刀类都在被禁之列。
历史上,倭刀曾经给中国人留下美好印象,也曾带来巨大祸害。无论如何,它也给曹雪芹留下了印象,所以在对真真国女孩子的描写中就用上了这个道具。真真国指哪个国家,人们做了各种猜测,但很可能它就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异国,就像书中说到的女儿国、茜香国一样。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改行欧洲军制,武器装备亦随之改换。西洋式指挥刀取代传统的倭刀成为日本军官的佩刀,而旧武士等其他人则被禁止佩刀。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各级军官大量使用军刀,日本军刀再次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罪行。二战后随着盟军占领部队大量收缴以及日本旧军队的解散,日本军刀遂退出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二)
你真的认识唐刀吗?唐(横)刀有环首!
唐刀简述
唐刀到底有没有实物?小考“唐刀”的前世今生
世界三大名刃及中国唐刀(图文)
马明达《说剑丛稿》 较完整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