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区域创新 | 江苏沭阳: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

江苏省沭阳县地处长三角北翼与沂沭泗流域下游交汇处,是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的自然过渡地带。沭阳县地势平坦,是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典型地貌。

多年来,沭阳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28万吨以上,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实力。此外,沭阳县还被誉为全国十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江苏省内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2022年,沭阳县水稻播种面积109.06万亩,总产64.74万吨,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0.24%,占秋粮总产的87.52%。

目前,沭阳县形成了三大水稻产业片区,分别为沂河北优质粳稻产业片区、西南优质籼稻产业片区、东南籼粳稻混种产业片区,种植面积分别为42.7万亩、36.6万亩、39.8万亩。沭阳县拥有稻米加工企业近60家,其中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年稻米加工能力350余万吨,产品主销江浙沪地区,远销广东、福建等华南地区。沭阳县地处水稻生产腹地,周边稻谷资源充沛,加工业发达,副产品丰富,可为水稻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

PART.01
一、沭阳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一)初步形成优质稻米生产格局

根据市场需求,沭阳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采取措施限制大面积种植普通水稻,目前已经在刘集镇、陇集镇、悦来镇和耿圩镇建立起优质籼稻生产区。其目标是打造“全国最优质长粒籼米”,推广高品质的食味籼稻品种,并综合运用精准定量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沭阳县建成优质粳稻生产片区,包括西圩乡、高墟镇、青伊湖镇、华冲镇、贤官镇、龙庙镇、韩山镇、吴集镇、桑墟镇等乡镇,充分利用东北荡区的土壤、加工、品牌等优势,按照培育“江苏省最优质食味粳米”的目标,主推“南粳5718”“徐稻9号”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综合运用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抗灾减灾等技术,实行稻麦、稻虾、蔬菜连作种植模式,建立优质粳稻基地,形成优质粳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55万亩,使沭阳县成为全省质量最安全、供应最有保障的优质稻米产业基地之一。此外,沭阳县还注重优质稻种的推广和服务。该县与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服务等方式,将优质稻种推广到广大农户手中,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益和收入水平。

(二)初步建成优质稻种业基地

沭阳县注重优质稻种的选育和推广,与多家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合作,引进和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以江苏欢腾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6个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繁育企业协作,建设制种基地1.6万亩,年繁水稻种子192万公斤,供种量占全县水稻用种量的76%。

江苏欢腾农业有限公司建成一个现代种业自主研发平台,采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模式,自主繁育的“嘉优中科1号”“沭优1号”“沭优9号”“沭优糯”系列水稻品种,在全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其中,2023年麦茬杂交水稻“沭优1号”在全省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区百亩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验收测产,亩产达1101.6公斤,创造了全省麦茬杂交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三)培育一批稻米规模加工企业

沭阳县已培育一批稻米规模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崛起为当地稻米产业的深度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引进和使用了先进的稻米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够实现从稻谷到精制米的全程自动化生产。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生产效率,还确保了稻米的质量和口感。以高墟镇大米加工集中区为中心,在沂河北片建成产能15万吨优质粳米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精制米和米糠油产品,积极发展谷维素等稻谷生物工程制品,“高墟大米”创成省名牌产品;以悦来华源米业、刘集恒大米业、刘集华祥米业、刘集优鲜米业为依托,在西南岗片区建成产能20万吨优质杂交籼米产业片区,逐步装备稻米生物工程制品萃取提炼等工艺,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创建区域优质杂交籼米品牌。

多个科技型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新开发稻米油、谷维素、阿魏酸、大米蛋白、米糠多肽、植物甾醇等科技产品,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粮食产业附加值。

以江苏康之源粮油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获评省级龙头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制造类)、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称号,拥有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是《米糠油》国家标准、《油用米糠》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米糠油”被评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长三角名优食品。

沭阳县域内的科技型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大多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他们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加工工艺、严格质量控制等手段,不断提高稻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稻米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四)初步形成品牌体系

沭阳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稻米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该县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等活动,展示沭阳稻米的独特魅力和优势,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沭阳县注重稻米品牌的差异化发展。该县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稻米品牌。全县现有稻米类有效认证绿色食品68个、有机食品1个,注册商标25个,这些品牌各具特色,有的注重口感和营养价值,有的强调绿色有机和健康安全,有的则突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江苏康之源粮油有限公司等企业区域影响力明显增强,江苏品品香生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入选“苏米品牌核心企业”。“高墟大米”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高墟镇、湖东镇、西圩乡3个乡镇获评省级“味稻小镇”。

着力打造“全国有名、全省知名”的优质粮油地域品牌,连续3年获评“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目前,沭阳县累计培育建成200亩以上标准化稻麦生产基地180个,千亩以上标准化基地38个,万亩标准化基地2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55万亩,稻麦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总面积达80万亩。

(五)初步建成仓储保障体系

沭阳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稻米仓储设施。这些设施具备先进的储藏技术、严格的质量监控和完善的物流体系,能够确保稻米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稳定和安全。

目前,全县拥有标准仓房仓容量92.07万吨,其中国有企业仓容量82.31万吨,严格按品种分等级分仓储存,实行集中储存、集中管理,采取绿色储粮和低温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数据上传率、准确率、视频连通率均达100%,切实做到节粮减损。沭阳县还注重稻米产业链的完善。

通过构建“大户+基地+企业”的协同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优质稻的订单生产,初步以种稻大户作为主要的订单承接方,并逐步将这种模式扩展至零散种稻户。全县范围内新增37.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为沭阳县的稻米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同时,沭阳县还积极培育稻米加工集中区,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稻米深加工企业高速成长。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沭阳县优质稻米生产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PART.02
二、沭阳县稻米产业突出问题
(一)单体规模较小

沭阳县稻米加工企业众多,但仍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龙头企业,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不足,难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规模效应的缺乏导致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企业无法与大型稻米加工企业竞争,并且在采购原料、销售产品等环节也难以获得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优势。

(二)精深加工的产品较少

沭阳县稻米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资源消耗型的产品,高附加值、营利能力强的产品少,高新产品少,缺乏对稻米的精深加工,无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稻米制品。

这导致稻米产业附加值低,利润有限,难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和增值,难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稻米产品的需求。同时,精深加工产品的缺乏也限制了稻米产业链的延伸,制约了稻米产业的升级。

(三)产业链不健全

在沭阳县的稻米产业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产业链条和农产品加工配套设施,导致产业链条的断裂和环节的缺失,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独辟蹊径的产品少。

研发能力不足,强链补链延链的企业少,从产业链中分得的利润份额普遍较低,制约了稻米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发展,也制约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PART.03
三、沭阳县水稻产业化发展未来趋势
(一)技术创新与精深加工

技术创新将是沭阳县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水稻品种育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水稻种植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未来,沭阳县的水稻产业化发展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稻米产业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深加工产品,侧重于强链补链延链,提高稻米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拉动稻米产业整体发展。

(二)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有机农业在未来将更加受到关注。

沭阳县的水稻产业化发展未来将会转向绿色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动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稻米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同时,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稻米产业的环保水平。

(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引领整个水稻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等方式,推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水稻产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促进龙头企业与水稻种植户、收购商、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签订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共享资源和技术、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黄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农业农村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常大米为啥好吃系列】齐光瑞:历史不会忘记(5)
这个乡村如此卖大米,让一碗米饭增值百倍
湖北日报报道:走出荆楚特色新“稻”路 一粒米“链”起千亿大产业
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加价收购+品牌超市化销售
水稻市场形势和加工产业发展
松花江大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