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青藏与 “地球土壤博物馆”的诞生|阅读

导  读

青藏高原就像只“无脚无尾的鸵鸟”,帕米尔高原是它的头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是它的背脊线,大、小喜马拉雅山系连绵成了鸵鸟的腹部线,横断山脉便是这只鸵鸟下垂的尾端。

  ——徐近之(1908-1981民国地理学家)

文/ 鞠兵 

来源:土壤时空公号(2019年7月31日)  

远眺西藏圣山 · 冈仁波齐峰(6656.00m)  鞠兵 摄

形如凤鸟的青藏高原(图片来自网络)

一 藏人起源与藏汉交融

西藏——世界屋脊、神山圣湖、天地神祇。诸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珠穆朗玛、玛旁雍错等堪称现代西藏自治区的文化名片,也是揭开西藏文化、历史和山川地理神秘面纱的“一杆秤”。

回望过往,青藏高原的先民从远古时代便栖息于此。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旧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化石中发现了EPAS1基因,该基因是高寒地区人类长期演化筛选才具有的特殊基因,该基因组的发现,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该项成果于今年5月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上。

白石崖溶洞发现的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高原中北部原是羌人游牧栖息之所。《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以此可断早期高原先民逐水草而居、放牧为生。之后,随着青海、甘南一带先民与中原地区汉族交往日益频繁,农技开始在湟水、黄河、大通河地区推广,至公元4世纪初,农业技术已在拉萨河、年楚河、雅隆河与尼洋河的河谷地区普遍使用。

羌塘高原(李德成 摄)

在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带,传说中称为吐蕃王室始祖的这支部队在聂赤赞普的率领下逐渐壮大。公元6世纪,政权在聂赤赞普、达布聂西等几十代人的经营之下,实力大增;随之而来,政权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达布聂西的儿子——南日伦赞在斗争中被害,此时,达布聂西的孙子、13岁的松赞干布在危难之际被拥戴承继了赞普。不同于他的父辈祖辈,松赞干布通过一系列安内、攘外的政治手腕,将吐蕃从一个河谷小邦,逐渐发展为以逻些(今拉萨)为中心、新兴奴隶制地方政权,深入青海,自此,吐蕃王朝正式立“国”。吐蕃中的“蕃”,古⾳读作“bo” ,是藏族的⾃称。“吐”则为藏语“高原”的⾳译。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居住在博地区的⼈,史书上称为“图柏特”或“吐蕃”。

松赞干布(图片来自网络)

吐蕃王朝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源远流长,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融合乃至战争方面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历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两族间的友好关系,成为民族融合史上极有意义的事件;不仅如此,两位公主将中原的技艺与文化(酿酒、碾米、造纸、制墨、农技、造房、历算、文学等)传入吐蕃,值得一提的是,文成公主还协助藏王创立了文字。

公元783年,唐穆宗年间,大唐王朝与吐蕃王朝结束漫长的冲突纷争,分别在长安和拉萨会盟,藏王赤饶巴巾与唐穆宗缔结友好盟约的“唐碑”,仍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碑文至今犹可辨认。

时至今日,青藏高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在开拓高原、保护高原、繁荣文化和经济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从“特提斯”到“第三极”

1.  “特提斯海”的消失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造山带中巨大的碰撞加积体,其地壳板片不仅包含了来自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壳块体,也包含了属于华夏古陆南缘的地壳碎片,因而显示出复杂的板块运动再造和改造的发展历史。(原文摘自《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古生代时期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图片来自网络)

元古代时期,南半球可能存在着东、西原始大陆,通过泛非事件(笔者注:“泛非运动”构造期,是一次非洲大陆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构造运动)的地壳增生作用,逐渐组成统一的显生宙冈瓦纳古陆(南方大陆),这时的古陆大致由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组成,他们各自均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台。早古生代时期,上述各地台分别聚集成东冈瓦纳(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和西冈瓦纳(非洲、南美洲)两大部分,各具独特的地史特征。而在早石炭世以后,才形成具统一地史特征的冈瓦纳古陆。截至距今2亿8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早期,此时的青藏地区的绝大部分仍是一片汪洋,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从早二叠世(二叠系乌拉尔统,距今2亿7000万年),青藏地区地壳运动活跃而强烈,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据同位素测年,青藏地区的海退从北面开始,向南扩展。大致于晚二叠世(二叠系乐平统,距今2亿5000万年),青藏地区首次出现了小范围的陆地。经过海西运动(海西构造期,指晚古生代构造运动的总称,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高原北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受抬升运动的影响,露出海平面;再经过中生代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两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冈底斯山以北的整个藏北地区全部成陆。直到距今约3000万年的始新世中期以后,特提斯海从青藏地区消失,成为了完整的大陆而开始了漫长的抬升与地质地貌演化过程。沧海变桑田,用了2亿年!

2.  “第三极”拔地而起

大约从白垩纪中期(约距今1亿年)开始,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推移,并于现今雅鲁藏布江一带向下俯冲,插入欧亚大陆南缘的下面;从始新世到中新世(距今约5500万年至2300万年),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移动,导致地壳的大规模缩短和加厚,据古地磁资料分析,自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以来,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壳已缩短了1000多公里。在地壳褶缩的过程当中,上地壳主要产生叠覆构造,下地壳则为褶曲变形,这就是青藏高原“地壳褶缩叠覆效应”。正是由于该效应的持续存在,地壳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强烈营力的影响下,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三极”。

当然,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据地质资料显示,直到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青藏地区海拔约为1000米,而垂向上强烈的抬升主要发生于近代地质时期,约200-300万年的第四纪,原因是受到南北两侧水平运动的侧向压力。其结果导致青藏地区平均海拔由1000米急剧上升至4000米,这样强烈的抬升在近代地质时期绝无仅有,构成了青藏高原原生的构造单元。

三 从“人间秘境”到 “地球土壤博物馆”

如果说内动力地质营力造就了挺拔巍峨的“世界屋脊”,那么以风蚀、水蚀、重力侵蚀为代表的外动力地质过程成就了青藏高原的棋布湖盆、深切峡谷。二者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从土壤发生学理论的角度理解,正是持续而稳定的内动力地质营力为青藏高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既有热带暖湿的温润,又有高寒干燥的凛冽,正是这样的生境孕育了迥异的景观和绚丽的动植物群落,而多样而强烈的外动力地质过程,提供了物源丰富、矿物组成复杂的土壤母质,这些正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要素。

如今,青藏高原仍处于强烈的抬升和变化之中,逶迤绵延的土地和高耸入云的山系中,发育着富有规律而又绝不相同的土壤类型和景观类型。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陆续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间秘境”里这座“地球土壤博物馆”的故事。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海子有首关于西藏的诗——《西藏》,这样写道: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海子把西藏的孤独写进诗里,也把对时间的敬畏写进读者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 西藏自治区土壤资源.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 郑度等 编著.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的青藏高原.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陈庆英. 西藏历史.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藏发现大宝贝:日本馋了十几年都没拿走(图)
“大先生”李吉均: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喜马拉雅山隆起于什么时间
《汶川地震成因初探-祸起龙门山断裂带》(上)
浅谈逆断层型地震
[转载]泰山岩石(研究报告成品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