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英德: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三)丨【说三国】

四、小气与急躁

文/郭英德

(一)不和谐的性格

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的年龄要比诸葛亮大,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后来经过民间的演绎,尤其是在戏场上,周瑜由小生扮演,诸葛亮由老生扮演,好像周瑜比诸葛亮年轻了许多。

这也体现出《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周瑜形象的一个特点:他既是一位老谋深算、胸有成竹、怀抱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一位充满年轻人的朝气、锐气甚至狂气的军事统帅。

后一个性格特征,经过民间的进一步演绎,就演变成周瑜的性格弱点,这就是心胸狭窄,冲动急躁,像一个毛头小伙子,三句话就蹦起来。这与历史上的周瑜宽宏大度、“雅量高致”的“大器”风范,简直判若两人。

一开始周瑜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因为刘备不起眼,诸葛亮跟着刘备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周瑜看中的仅仅是诸葛亮的才华,认为诸葛亮这个人可用。所以他先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去游说诸葛亮,想方设法要把诸葛亮拉过来,为东吴所用。后来周瑜才渐渐发现诸葛亮是个很危险的、潜在的敌人。

所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当中,他一方面要对付曹操,这是头等大事,另一方面他又要对付诸葛亮,这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敌人。

在理解周瑜性格的时候,首先要把他放在一个特殊的处境中加以体会。也就是说他对付的是两个敌人:一个是眼前的敌人,就是曹操;一个是日后的敌人,将来的敌人,就是诸葛亮。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赤壁之战中还是在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智慧,用来对付曹操可以说是左右逢源,绰绰有余的,但是用来对付诸葛亮却显得进退维谷,手足失措。在曹操面前周瑜显得极其聪明,智商很高,而在诸葛亮面前就显得很无能,智商很低。曹操就很聪明,周瑜比曹操更聪明,但是诸葛亮又比他聪明,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越在后头的越厉害。

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小说有意地通过鲁肃往来于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把周瑜的计策写成无一能够蒙过诸葛亮,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即诸葛亮远远强于周瑜,甚至如果没有诸葛亮,赤壁之战就难以最终成功。

从历史上看,史书中仅仅记载诸葛亮到孙权一方,协助破曹,却没有记载任何瑜、亮交锋斗智的故事。尤其是最能突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智慧才能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前者在历史上是孙权的事(《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被小说作者有意张冠李戴了;后者更是纯粹出自于作者的艺术虚构。

《三国志演义》小说突出地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这显然是作者“拥刘”思想的鲜明体现。在瑜、亮的交锋斗智中,小说表现出周瑜与诸葛亮不同性格的冲突:周瑜气量相当狭窄,情绪容易冲动,性格比较急躁,有时又目光短浅;和他形成鲜明对照的诸葛亮老成稳重,宽宏大量,审时度势,远见卓识,具有大家风度。所以瑜、亮之争,就表现出周瑜的“小气”和诸葛亮的“大气”两种不同性格之间的冲突。

同时,小说还表现出周瑜自身性格的冲突:周瑜在东吴的文臣武将面前,在孙权面前,在曹操军队面前,他都能表现得雍容大度,从容不迫,才气过人,沉着稳健,看问题聪明、透彻,而且他与东吴的文臣武将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处理得非常好,是一位人人信赖的最高统帅。这是周瑜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但是另外一方面,一旦面对诸葛亮,一旦跟诸葛亮较劲儿的时候,周瑜就显得心胸狭窄,情绪冲动,性格急躁,智商也大大降低。这两者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

那么,咱们怎么看待周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冲突呢?尤其是周瑜在跟东吴文臣武将交往时的宽容大量,在跟曹操军队对峙中的沉着稳健,与他在诸葛亮面前的心胸狭窄、冲动急躁,这种性格上的不和谐,应该怎么看呢?

(二)五杀诸葛

在谈到“瑜、亮之争”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我们先要辨析清楚。

第一个问题,周瑜是不是的确有那种心胸狭窄、性格急躁的性格特点?应该说,相比较而言,周瑜的度量,周瑜的气度,是不如诸葛亮的,也不如司马懿。而且比起心胸狭窄来,周瑜更致命的弱点,是急躁性格,急于求成,这在小说中有详细的描写。也就是说,心胸比较狭窄,性格比较急躁,这的确是周瑜的性格特点。

第二个要辨析清楚的问题是,“瑜、亮之争”中,周瑜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因为有的研究者认为,周瑜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东吴的利益,而仅仅是因为周瑜嫉才,他跟诸葛亮比,总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所以嫉妒诸葛亮,非杀他不可。那么,周瑜是不是有嫉妒之心?按我个人的理解,周瑜并没有嫉妒之心。因为咱们可以反证,如果诸葛亮为东吴所用,周瑜是不会嫉妒他的。正因为诸葛亮不为东吴所用,所以周瑜才那么忌恨他,非除掉他不可。他忌恨的不是诸葛亮的才,而是诸葛亮的才不为东吴所用。毛宗岗说的有道理:“周瑜非忌孔明也,忌玄德也。孔明为玄德所有则忌之,使孔明而为东吴所有,则不忌也。观其使诸葛瑾招之之意可见也。”(毛本《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评语)

把这两个问题辨析清楚以后,我们再来仔细地阅读小说当中周瑜的一系列表现,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看法。

比如说,小说描写了周瑜有五次要杀诸葛亮,简称为“五杀诸葛”,好像周瑜一定要置诸葛亮于死地不可,但实际上反过来想想,诸葛亮难道就不想置周瑜于死地吗?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三气周瑜”,诸葛亮活活地把周瑜给气死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周瑜想杀诸葛亮而没有杀他。不是说不能杀,他是可以杀诸葛亮的,但是没有杀他。他大权在握,诸葛亮在东吴时,表面上是个“大使”,是个外交使者,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高级囚犯”。周瑜随时都可以杀他,并不需要等到诸葛亮在七星台上祭东风那一刻才可以杀他。但是周瑜没有杀他,他是有所顾忌的。但是另一方面,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时候,他却是毫无顾忌的。所以最后实现目的的是诸葛亮。

明明是诸葛亮最终杀了周瑜,而历代的读者还都说诸葛亮好,说周瑜该被气死。为什么说周瑜该被气死?无非是说周瑜嫉妒诸葛亮,谁不喜欢诸葛亮谁就该死,因为人们的同情心大都放在诸葛亮身上。

周瑜要杀诸葛亮,是因为他看到了,在智慧的比拼上,在才华的比拼上,他的确不如诸葛亮。这一点周瑜是有自知之明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当看到我不如人的时候,怎么办呢?这里就有个选择的问题。既然我不如人,那么首先是要让这个人为我所用,这是最好的办法,这是领袖风范的表现。每个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总有比自己才华更高的人,比自己更聪明的人,这样的人只要能为我所用就行了。那么,当他人不能为我所用的时候怎么办呢?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双方相安无事,你为你的主人做事,我为我的主人做事,咱们只要不构成直接的矛盾冲突就行。

但是周瑜过于珍爱东吴了,过于珍爱东吴的利益了,他把诸葛亮将来可能造成的对东吴的威胁时刻放在心上,觉得既然将来可以造成威胁,现在就应该想方设法先除掉他,免得留下后患。

周瑜要杀诸葛亮,既有口头上说一说,光说不做的时候,也有真的采取行动的时候。

“一杀诸葛”,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郡,向孙权陈说了一番“战”与“降”的利害关系,认为已经尽释孙权的疑心了。但是,当周瑜向诸葛亮询问“破曹良策”时,诸葛亮却说孙权“尚未心稳”,因为“怯曹兵多,怀寡不敌众之意”。于是周瑜再一次拜见孙权,对双方人数的对比细加分说,终于使孙权最终下了破曹的决心。

这时周瑜想到:“孔明早已料吴侯之心,又高吾一头也,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这件事情周瑜之所以觉得不能容忍,道理很简单,因为他跟孙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应该他更了解孙权才对,结果反而是诸葛亮更了解孙权,这对东吴来说就是很大的威胁。现在诸葛亮都能把孙权算得这么清楚,了如指掌,那么将来当两军对敌的时候,东吴就更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了,所以非杀不可。(卷九《周瑜定计破曹操》)

幸亏鲁肃及时阻止,此议才算作罢。但周瑜心里仍然恨恨不已:“汝直如此能言快语,吾必杀之!”(卷九《周瑜三江战曹操》)

周瑜想到,既然现在孙、刘联合抗曹,不便于杀诸葛亮,我还可以“借刀杀人”,借曹操之刀来杀诸葛亮,于是就有了“二杀诸葛”。

周瑜派诸葛亮星夜奔往聚铁山劫断曹军粮道,并对鲁肃解释说:“欲杀之,恐惹人笑,故借操之手,先除后患。”

诸葛亮当面向鲁肃揭穿了周瑜的阴谋,并有意激怒周瑜,让鲁肃带话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诸公、周郎,尽一能耳。”于是他打点行装,做出准备劫军粮的样子来。

这下周瑜的性格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他年少气盛,性子急躁,争强好胜,受了诸葛亮的“激将法”,竟然置统帅的地位和责任于不顾,要与诸葛亮一赌输赢,准备亲自引一万马步军,往聚铁山断粮道,好显示自己也是“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周瑜居然忘了自己的目的原本是想让诸葛亮去送死的,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让自己去冒险,这实在太不明智了。

劫军粮这件事情本来是不可为的,因为曹操特别熟悉这一招,他打袁绍的时候就是曾经乌巢劫粮,所以曹操防备肯定很严密。当鲁肃把诸葛亮的这一分析告诉周瑜的时候,周瑜更是“摇首顿足”,说:“此人见识果胜吾矣。今日不除之,日后吾必被他算矣!”鲁肃再次劝他:“目今大军相拒之时,望以国家为重!”周瑜这才勉强答应(卷九《周瑜三江战曹操》)。

“三杀诸葛”也是周瑜口头上说说而已。周瑜用“借刀杀人计”,除掉蔡瑁、张允以后,估计“诸将不知其计,独有诸葛亮胜如吾见”,于是让鲁肃去探探口风。

果然诸葛亮看透了周瑜的智谋,见面就向鲁肃贺喜。鲁肃回来一说,周瑜大怒道:“若留此人,那里显我!吾决意斩之!”鲁肃又极力劝阻(卷九《群英会瑜智蒋干》、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

周瑜怒气难消,于是就有了“草船借箭”的“四杀诸葛”。周瑜一面命诸葛亮在10日之内造出10万支箭,一面“吩咐分付军匠人等,教他诸般不便”。

没想到,诸葛亮胸有成竹,立下军令状,只要了3天时间,保证完成任务。他向鲁肃借用20只装满草靶子的小船,第三天利用蒙蒙晨雾,从曹操军中赚得了十数万支箭。

周瑜不得不感叹道:“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及也!”并当面“以师礼敬之”,说:“虽古之孙、吴,莫能及也!”可以看出,周瑜对诸葛亮还是相当敬重的。(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

最后一次“五杀诸葛”,是在诸葛亮七星坛祭风之后,周瑜又生杀机:“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若欲留之,乃东吴之祸根,周瑜之大患也。必杀之,免生他日之忧。”

“东吴之祸根”就是“周瑜之大患”,周瑜与东吴原本就是一体的。诸葛亮超过周瑜,就是超过东吴群臣,当然是东吴大敌,不可不除。

于是周瑜派丁奉、徐盛去杀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事先早有准备,调赵子龙前来接他,从容不迫地溜之大吉了。

这事居然让周瑜乱了方寸,想改变既定的战略方针:“为今之计,不若且与曹操连和,先擒刘备、诸葛亮,以绝后患也。”(卷十《七星坛诸葛祭风》)这时又是鲁肃出面制止,建议:“曹破之后,攻刘未迟”(卷十《周公瑾赤壁鏖兵》)。

“五杀诸葛”未遂,诸葛亮的存在成了周瑜的一块严重的心病,他说:“使吾晓夜不安矣!”(卷十《七星坛诸葛祭风》)

周瑜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瑜、亮之争”中他失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失在时机不对,失在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在生理年龄上,周瑜比诸葛亮年长;但是在心理年龄上,周瑜远远比诸葛亮要年轻得多,稚嫩得多,而诸葛亮则远远比周瑜要老成得多,成熟得多。

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理年龄,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不一致的,有的是不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年轻时候人家就说他是“小老头”,老谋深算,老奸巨滑,从小就善于用心计,像曹操恐怕就是这样的。有的人到老了性格也不成熟,这就是“老顽童”,比如金庸武侠小说里写的老顽童周伯通。

周瑜就是始终没有长大的一种人,他在性格上、心理上始终不成熟。所以他会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对对方没有任何戒备之心。

周瑜想做的事情,事实上诸葛亮一直都想做。周瑜急于想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也非常想要除掉周瑜,而且这个目的最后是达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瑜事实上要比诸葛亮更为直率,更为坦白。他想的事情就把它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且让别人都感觉到,鲁肃感觉到了,刘备感觉到了,甚至孙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感觉到了。但是诸葛亮想办到的事情,他可以让人感觉不到,而且在悄无声息之中,他就做成了。

站在周瑜的立场上,诸葛亮真的该杀;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周瑜也该杀。两军对敌,互不相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诸葛亮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目的,对周瑜非常好,肝胆相照,信任有加。他多次向鲁肃表示:咱们现在应该精诚合作,我从来没有杀周瑜之心。

这搞得鲁肃都糊涂了,他想,诸葛亮从来都没有杀周瑜之心,周瑜怎么老想着杀诸葛亮呢?这也搞得很多读者都糊涂了,以为诸葛亮对周瑜这么宽容大量,周瑜一次一次想要杀他,他从来都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的。周瑜要杀诸葛亮,诸葛亮不止保护自己,而且还原谅周瑜,帮助周瑜,最后还“借东风”让周瑜火烧赤壁,这就给读者造成很深的印象,以为诸葛亮并不想杀周瑜,周瑜是自己找死的。可见诸葛亮把自己的意图隐藏得很深很深,谁也看不透。

而周瑜这个毛头小伙子,却一直毫无心机地、坦率地暴露自己的意图。要杀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要掌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老在那里唠唠叨叨,几次三番地说“我一定要杀他”,“我一定要杀他”,这不是早早地暴露自己的目的,让人家有所防备了吗?这样还怎么杀人呢?何况周瑜要杀的这个人,智谋比他还高,他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还怎么能杀诸葛亮呢?对智谋比自己高的人,更得深藏不露,怎么能这样天天在那儿唠唠叨叨地要杀他呢?所以这是周瑜远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

周瑜要杀诸葛亮,这从根本上讲并没有错,只是时机不对,过于性急,缺乏远见,而且过早地暴露自己,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全  文  完-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中的五大神话人物是谁?
走进经典 | 梁归智:《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孙权用人趣事
弑清寒:我眼中的刘皇叔的仁义之道(下篇)
孙权手下为何没有特有名的谋士
真实诸葛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