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功为《红楼梦》作注释
2019-01-30 团结报团结网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52年,作家出版社决定整理出版《红楼梦》程乙本,由俞平伯先生负责校订。但这部作品在生活背景、语言词汇各方面都有她的时代和区域特点,特别是作品中使用的背景俗语、服装式样、某些器物的形状和用途、清代的官制以及作品描写的人物和人物的社会关系、生活制度与习惯、书中的诗词内容等等,一般读者不熟悉,有些还是很深奥的,不好理解,不容易读懂。为了帮助一般读者读懂这部名著,就要加上注释,经俞平伯先生推荐,请启功先生为《红楼梦》作了注释。俞先生说:“注释《红楼梦》非元白不可”。启功先生和俞平伯、华粹深、李鼎芳共同完成了初稿,于1953年出版。后来,启功先生于1957年独立完成了修订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多次补充修订,为注释《红楼梦》倾注了大半生心血。

  启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快融入了教学。在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学当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常常提出各式各样有关《红楼梦》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搞好教学,帮助学生们阅读好这部古典名著,启功对书中的年代、人名、地名、官职、服装、器物、习俗、称谓等加以诠释,1963年撰写了《读〈红楼梦〉札记》,他在《读〈红楼梦〉札记》的开头就说,《红楼梦》描写了“许多生活制度、人物服饰、器物形状等等。特别是旗籍里上层人物的家庭生活,更写得逼真活现”。又说:“但是如果仔细追寻,全书所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以及具体的官职、服装、称呼,甚至足以表现清代特有的器物等等,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这不能不使我们惊诧作者艺术手法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在《〈红楼梦注释〉序》里他还说到:“我们现在的画家最困难的是画《红楼梦》人物图,某个人物的服装,在书中写得花团锦绣,及至动笔画起来,又茫然无所措手了”。启功举第三回所写的王熙凤的装束为例:“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如果对这种装束作认真的考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谁也说不出它具体是什么样子”,是“迷离惝恍的发髻”。这是就实证方面而言的。但就艺术效果方面说,却无妨“使读者觉得眼前有一个珠围翠绕的青年贵妇的发髻”。这里表现的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艺术手法中的“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既是“特殊技巧”,就与其他小说有区别。这又涉及文学作品虚构手法的理论问题。小说创作中有虚构,这本是常识,也是一些文学概论著作中必讲的ABC,大抵会指出故事、人物、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虚构,但很少谈到服装、器物的虚构。相反,人们往往利用一些小说作品中写到的名物来作历史考证。但《红楼梦》中描写的一些服装、器物是无法利用来作历史考证的。甚至《红楼梦》中描写的食品菜肴也是无法考查的。他在《〈红楼梦注释〉序》中说《红楼梦》三十五回所写的“莲叶羹等稀奇古怪的食品”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很难索知的。但“读者也会理解它是一种‘富极无聊’的人们折腾出来的一种吃法,也就够了”。这里所说的“也就够了”,意谓虽是虚构的食品,却又使读者有真实的感觉。

  启功之所以能够判断《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不少名物器具是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那是依靠着他的学识功底。他由此而论说《红楼梦》作者的“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又是抓住了《红楼梦》艺术描写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不妨说是它和其他小说在艺术虚构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由此类推,其他文学门类(如诗词)在虚构上也是有区别的。因此,从启功的分析判断可以明白,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名物作考证并用来证史,必须采取谨慎态度。

  20世纪60年代初,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王汝弼、李长之和聂石樵、张俊、周纪彬等中青年教师编写了《红楼梦教学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又于1975年集体编写了《红楼梦注释》,也请启功参加了编写工作。为了有助于教学,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注释中还引用了一些清代史料。这本《注释》解决了当时教学的急需。

  “文化大革命”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藏有《红楼梦》程甲本的翻刻本,学校组织专家整理注释,请启功担任顾问,在他的指导下,经过五六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与1987年正式出版,为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正确学习和理解《红楼梦》提供了方便。

  启功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有关《红楼梦》文物和曹雪芹遗迹的考证,有他的看法。他明确地说过:“与其费劲地炒作一些没有意义的新发现,还不如好好地读一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笔者就曾经历一次先生婉拒参观曹雪芹故居的邀请。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几位朋友到先生家,说在香山附近发现有曹雪芹故居,墙上还留有曹雪芹题诗的墨迹,特邀先生同去参观。先生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名人故居不是随便可以建立的。后来,他在给学生讲课时还多次讲过:“搞名人纪念室和建故居不同。纪念室可以建立,而名人故居不是随便在哪里都可以建的。所以,西郊的“曹雪芹故居”他始终没有去过,他为此还作过一首“南乡子”:

  “友人联袂至西郊访‘曹雪芹故居’,余因病未克前往,佳什联篇,余亦愧难继作。

  一代大文豪,晚境凄凉不自聊。闻道故居犹可觅,西郊,仿佛门前有小桥。访古客相邀,发现诗篇壁上抄。愧我无从发议论,没瞧,自作新词韵最娇。”(侯 刚)


编辑: 段妍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真实于虚构” ——启功先生解读《红楼梦》
世上再没有这么爱笑的老头了 | 怀念《红楼梦》注释第一人启功
启功是国学大师、文博大家、书画巨擘还是教育家、红学家
浅析《红楼梦》服饰词汇中“撒花”与“洒花”.doc
由一本相册说起,启功先生与《红楼梦》
红迷嘉年华——图展曹雪芹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