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忘情公子:他没有来,他生病了丨【文化一瞥】

《夜雨寄北》乃是李商隐名篇,绝大多数初中生即能背诵。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内容,在昨天之前我都未曾有疑,因为教材和老师所授,与我自己所读,结果都是一致的,即诗中的君应该是作者妻子,诗的内容是写的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的美感,在今日之前我都不很能领略,虽然其时空变换的手法向来为人所称道,但就如许多艺术作品一样,当你尝试理性地、分析地去理解其美感,你就已经与其美感相违甚远了。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来古今许多学者都不认为此诗中的“君”是作者妻子。

我已经两次说诗中的君,而没有说诗歌所寄之人,因为在我看来诗题为“寄”者,未必皆是如书信一般是要寄与其人的,或者说给这个人写的,至少不完全如此,我宁愿将之理解成为这个人写的,理解成怀这个人的,是因为这个人有了想说的话,所以说了出来,有些是对她说的,有些是为了她说的。所谓人生如寄,所谓有所寄托,寄北啊,也就像心里有些东西趁着夜雨一时跑到北边去了。

当然,此说未必就对,只不过以己度人罢了,我常常也用“寄”字题诗,却不会寄给谁,寄情对象往往也在有无之间。

不过若依从学者的看法,上文的“她”须得易为“他”字,因为李商隐此诗很可能是写给亲密友人的(我还是宁愿说是“为亲密友人而写的”)。

诗无达诂,毛公与郑玄便不一样,据说连诗小序的第一句话和后面的也不完全一致,战国流传的孔子解读诗旨,又和汉人不同。读诗,各有各的理解,若非有特别的背景、文字等等隔膜,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即便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也和几千年以下的我们是平等的。

古今学者之所以需要特别注释《夜雨寄北》中的“君”是亲密朋友,或许正好是因为许多人尤其是流俗之人,也和今天的教材、教师以及我本人一样,自然而然地认为“君”是作者妻子,或者至少也该是位女性。毕竟东海西海古人今人都有类似的心灵,有时候有些东西读来有相同的认识也再正常不过了。

从文字理解的角度说,“妻子说”和“友人说”应当是平等的,甚至“妻子说”更近乎人情一些,所以许多版本直接题作《夜雨寄内》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像《庄子·徐无鬼》,我若认为徐无鬼当是“徐无畏”,平时称引可能就直接写成《徐无畏》了,假若自己出个校订本,改了也就改了。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学者和一般读者之间确实有信息差存在,即为一般读者所不知的是:在这首诗的写作时间里,作者的妻子其实已经不再人世。

既然已经不再人世,作者如何会有诗寄给她呢?又何来“巴山夜雨时”“剪烛西窗”的“却话”呢?

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情况之后,那么剩下的一种无论多么离谱,那也是真相。

李商隐这是首诗,既然不可能是写给他妻子的,那就只能是写给友人的(除非还有别的选项)。

当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情略略有一丝波澜,不光是以前的观念被颠覆了过来,而是隐隐地感觉到学术考证有几分令人不可思议。

当然,学术的进展往往是以刺痛人类对自己基本信心为前提的,上个世纪的物理学不就是这样吗?

《孟子》讲究“知人论世”,看诗不能只看表面,虽然诗人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人家意不在此,所以不能据此议论天下君臣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如何面对古代文字资料来说,仍然是一盏明灯。

《夜雨寄北》这首诗正是如此,联系诗人际遇来说,不会是寄给妻子的,虽然诗句在我们表面看来多么像是写给妻子的。

然而孟子还云“程然后知轻重”,这首诗就是在戏弄读者一般,让人程了半天,却还是把轻重搞反了。

所以我还是不愿意相信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君”只是位朋友,我还是宁愿相信这是他的妻子。我想这么固执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

我下意识地想到了史学研究中的“求真”与“求善”之辨,在这首诗的理解上我似乎站在了求善这一边。

为什么真与善就是不能两全呢?

这个时候我发现,对于不安分的读者而言,学者的考证也未必就是真,它能告诉我们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却未必能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一定没发生什么。

正如上文提过的,“夜雨寄北”未必就是一首一定要寄给北边某人的诗。李商隐可能是对北方某人生了此情,情发于中,诗就缘情而出了。

亦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也未必就一定要寄给李白。不然,“有寄”又是寄给谁呢?

诗可以群,亦可以兴,可以是写给别人的,有时候更多是写给自己的。

若是此时李商隐妻子已经离世,当夜雨之时,想起当日剪烛西窗之约,此约可能是因着从前某次离别的许诺,也可能是作者梦中所见——所谓夜来幽梦忽还乡,甚至干脆是李生自己虚拟——这在李商隐并不难想象,总之都如一幻。此际夜雨当窗,斯人不再,自己身沉他乡,归期未必有,而相见则真是“未有期”,因此也无所谓归与不归了。于是才有《夜雨寄北》,生离死别之情,就不动声色地藏在了二十八字之内。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前所未有地被这首诗的情感笔法所打动。虽然最后看山还是山,山背后的天空,山中的草木却都不一样了。

(这里又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创作诗篇,我相信AI写诗终有一天不会亚于人类,其工巧甚或超而上之,不过你很难将这些叫作诗。诗者,志之所之也,AI何志之有?今天我们所以能为古诗所打动,非独其诗高妙瑰美,更有诗歌背后的诗人其心其情,其志其命,其风骨人格,其平生遭际,《诗品序》所谓“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是也。唯有人才能真正永恒地动人,诗歌的动人,往往在于“进乎技”的地方。)

只有斯人不在,你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而错过之后再想起曾经以为永远并不远的时光,岂非最为沉痛?

我记得自己读过看过不少类似的情节,一时却想不起几个。

记得小的时候学那篇的“好好儿活”,最后作者终于来到了菊花面前,想起自己拒绝了母亲临死之前说带自己看菊花的提议,可能也是相似的况味。

或者干脆想起来一句歌词“又想起你曾说的陪我到最后”,不过对于李商隐而言,“你”“我”二字恐得互换一下。

这自然有过度解读的嫌疑,对于历史上的东西,我们可以最朴实地理解,也可以增加一重又一重的实体来理解,减法往往更有说服力,而加法也未必不对,而且时常能增添别样的魅力。何况文学和文献的角度毕竟也不一样,有时一者可以排斥另一者,就像一开始根据李商隐妻子已死否定寄内说;有时一者有恰好可以升华另一者,就像我们若是根据李商隐妻子之死来重新理解“寄内”的意思,就看到了以前所未看到的东西。但最终都是一个心灵取向的问题,它包含了你的观念和理解力。

我又想到了《斐多篇》里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面对最后裁决的苏格拉底时,一位学生特地提到“柏拉图没有来,他生病了”。这段文字正是柏拉图所写,当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想起来自己没有见到苏格拉底最后一面,又该作何种心情呢?

(夜雨寄北)

按:友人忘情公子在读完我之前那篇小文后,一方面表示“震惊”,一方面仍然表达他的观点,即更愿意相信是“寄内”。于是在我的“诱骗”下,有了这篇文章,以免读者诸君有偏听之虞。

作者在文中说“诗无达诂”,这是很对的,尤其对象还是向来被称隐晦的诗人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解读,本身就有个体感觉和经历感情的差别,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不能大棒一挥,“一概抹杀”——要允许异见别解的存在。不管什么样的解读,只要有一定的根据,言之成理,我们都当有包容的心态,就像世界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一样。

“寄内”和“寄北”是问题吗?是也不是。它是问题,是因为我们可以借由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从而窥见李商隐的行迹和心态,进而或许能对古代文人的交往有一些了解。它不是问题,正在于无论“寄”给谁,都无损于这首诗歌表达情感的蕴藉,构思的灵巧和打动我们内心的温柔。——这也是我们读诗的意义所在。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叫“知人论世”。由忘情公子这篇文章,我们大概也知道这一方法的限度,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不现实。作者某时某地的状态,乃至于其一生所宣扬信仰的事物,会否就如实地反映在其作品中呢?恐怕未必。有过个人自由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确乎不移地贯穿自己作品始终的,某一段时间的悲苦欢欣,未必就能呈现在作品中。因为人是无时无刻变动的。更何况,我们更知道,人有时候又叫“无可奈何”。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读诗、学诗是在做无用功呢?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凭自己的喜好去解读诗歌呢?也不是这样的。笔者比较喜欢解读诗歌中的所谓“基本情感”,即一首诗它所以打动人心,或者存乎不朽的所由。还是拿有十几种解读的李商隐诗《锦瑟》举例,有人说这是悼亡之作,有人说是作者自伤身世,也有人说是为了表达对恩主的忠诚。凡此种种,甚至得了“《锦瑟》一首解人难”的称号。但我们读诗,或许不必究得如此深。我更愿意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看作一种人类永恒的、固有的对于失去、错过事物的追悔和思忆,那样一种深深的、萦而不散的愁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和情绪,所以每个人在读到这首诗时,都会感到内心深处的悸动。如此足矣。

基本情感,快乐哀愁,这是不易读错的。而所谓的构思画面,也是同学们容易感受的。再往上,我们完全可以交给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性。因为文学也是依托于“人”存在的呀。

忘情公子是研究历史的,可跟他讨论时,我常常觉得,他更像是个文学研究者,而我反而像是个老实巴交的“刨土人”。

希望同学们借由这篇文章,能对文学解读的意义和其中无限的乐趣,有所体会。

- 全  文  完 -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初一12语文课”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爱里,没有意义,就是浓情蜜意
李商隐最深情唯美的一首诗,写尽夫妻情深,这才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寄与谁人
李商隐寄给妻子一首情诗,却听闻妻子已经故去,情思化成了一场空
女网友指责唐代诗人李商隐抄袭博主诗词,看完网友的评论,我笑了
诗词初中 | 夜雨寄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