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一夕风雨,已有离别意


作者

老刀

《红楼梦》中,宝钗十五岁那年过了一个生日,听了一出戏,叫《寄生草》,引发了宝玉悟禅机。黛玉十五岁那年秋天,下了一夕雨,黛玉写了一首词,叫《代别离》,又叫《秋窗风雨夕》。词写得很好,却令人读出了黛玉内心的离别意。

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词叫《声声慢》,开句即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结句又说:“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一年秋天,黛玉比往常病得更重些,所以总不出门。那一日,黄昏入夜时分,潇湘馆中,“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雨夜的沉闷触动了黛玉内心的愁闷,于是她写了一首词以寄心思。到与李清照的词相映,都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雨夜作词对文人来说也属平常。但黛玉这词却与白日里宝钗的探望有些莫名的关系。

这一日,宝钗来探望黛玉,说起黛玉的病症,劝其另找医生好好调养。黛玉叹息说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已有灰心之意。宝钗语重心长地劝说可以试一试燕窝粥。宝钗的关怀之语不经意地打动了敏感的黛玉。二人第一次放下戒备,互剖金兰之语,使黛玉愁闷之心享受了片刻光明,使着凄凉的秋日稍着了一丝金黄。

黛玉始终是对宝钗警惕的,从二人初入荣开始即是。一是黛玉时时警惕宝钗与宝玉之亲。这个在宝钗十五岁生日上关于听戏上由其亲口说出,后由宝玉亲口化解方罢。二是警惕宝钗与众人之近。这个在第四十五回,以史湘云为例由黛玉亲口说出。此二者亦可以说明宝钗的经营能力之高明,的确令才华横溢的黛玉心存顾忌,认为其“藏奸”。经过一番交谈,《红楼梦》中的两个美女终于冰释前嫌,此回合后,黛玉再未因宝钗而烦恼过,二人日见亲密起来。所以第四十五回回目上称这件事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世说新语·贤媛》说:山公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意思是魏晋时,竹林七贤的山涛与嵇康,阮籍相见一面即默契如金兰,山涛之妻诧异其行为,怪而问之。山涛傲然说道:我与此二人神交已久,所以一面如故。黛玉与宝钗之交也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之间实在是英雄相惜的。黛玉惜宝钗之德,宝钗惜黛玉之才,虽则时常一较高下,但各自皆有赞叹。黛玉因疑宝钗的德是不纯厚的,所以说“藏奸”,实是因已关心则乱,以已度人了,所以在第四十五回作了反省。宝钗对黛玉之才也是时有妒忌的,所以总想比一比,不甘心,但终是心悦诚服的。所以此一回大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黛玉的聪慧是无与仑比的,《红楼梦》的评价是:“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的反省是对宝钗德行的最好证明。

《易经·系辞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黛玉与宝钗冰释前嫌之后,从此就二人同心了。因为,黛玉对宝钗建议吃燕窝粥的事,说为了自己的病“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招了人的“闲言碎语”了,更甚者就是“诟谇谣诼”了,难道还不知进退?宝钗回说:“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究竟二人什么一样呢?恐怕就是黛玉口中的“闲言碎语”和“诟谇谣诼”了,尽管二人被议论的话题不同,但境遇却是相同的,即:寄人篱下,同病相怜。

宝钗虽有母亲,兄长,荣府里有王夫人相护,却不得贾母,王熙凤和宝玉之心;黛玉则相反,虽无父亲,母亲,也不得王夫人之心,却有贾母,凤姐和宝玉相护,故此皆有好事之人从中挑索,更有好事之人从中渔利,使得两个人一刻也不得闲。

黛玉的“不得闲”是:“所以总不出门。”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众人的不苛责并不是不责,是无法责,无处责,到显得众人的“大方了”。宝钗的“不得闲”是:“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晚上则作针线到三更方寝。当真是与黛玉一样的劳心费神了。

此二人皆是不得已,一个是不得已“闭门不出”,以免口舌,一个是不得已“虚与委蛇”,以免口舌。所以,二人“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皆行的是君子之道,所以曹公以竹林七贤的山涛故事相寓,以赞二人乃真君子也。实则在大观园中,当得七贤的女性也确是七人而已,黛玉,宝钗,探春,迎春,惜春,李纨,湘云而已。十二钗中,可卿,熙凤,元春,巧姐,妙玉皆在园外,并不入七贤之谱。唯黛玉,湘云与宝钗当得山涛,嵇康和阮籍之金兰之义。


然而,黛玉虽然已有挚友,却于秋雨之夕,生出浓浓的离别之意。宝钗走时,黛玉惜别,邀宝钗夜间来说话。宝钗虽答应,黛玉却知宝钗不能来。并非诺而不来,实是“不能来”,亦可知二人之默契与无奈。于是黛玉读书后作词,《红楼梦》中说,这个词兴来源有二:一个是“不觉心有所感”,究竟感什么呢?一个是“亦不禁发于章句”,到底是哪几句呢?亦或是曹公所感?不得而知,至少与白日里黛玉与宝钗的默契有关,也与其读的《乐府杂稿》中的《秋闺怨》和《别离怨》有关,因为黛玉作的词叫《代别离》,自然是取了《别离怨》中的别离二字;这个词又叫《秋窗风雨夕》,自然是取了《秋闺怨》中的秋闺二字。

这个词确是美的,也却够苦闷,其意虽无怨气,却有恨意。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此处不赏词的好,只说词外的人,何处写实写心境,何处为心境而发于章句?

首四句,仅第三句写黛玉当时所处之景,余三句写虚。次四句,第三句实写黛玉心境,余三句则为第三句作铺陈。再次四句,第二句实写黛玉心境,第一句写眼前之景,三四句实则借语。再四句,第四句是句眼。末四句,第三句是关键。按此将五句联在一起如下:

耿耿秋灯秋夜长。

抱得秋情不忍眠。

牵愁照恨动离情。

灯前似伴离人泣。

不知风雨几时休。

从此五句亦可知,黛玉于当晚已有离别之意。但这个离别之意并无怨气。因为此词借了《秋闺怨》和《离别怨》两首词,却决然舍弃了一个怨字,不取此文体,转而取《春江花月夜》之诗格,显得恢弘大气,并不是男女之怨,离别之怨,虽有不舍,却稍显冷静和理性,似乎还有一些如释重负,心里猛然一轻,虽然仍然的确还有不甘心的。

黛玉的离别之意从《秋闺怨》中也是读得出的。南北朝王僧儒的《秋闺怨》中末句说:“徒劳妾辛苦,终言君不知。”这个是黛玉之怨,恨宝玉不知己也,到底不比宝钗,体察不到寄人篱下的辛苦,所以实在是想要走了。宝玉的确是不能体味黛玉之苦的,从本章之后宝玉探望黛玉,离开时问黛玉想吃什么?他给贾母说去。这样的作法恰恰是黛玉受“诟谇谣诼”之苦的根源,越是受宠越是被妒忌,越是受保护越是被伤害。

黛玉的离别之意从《别离怨》也是读得出来的。唐代郑燧的《别离怨》中说: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尘生锦步障,花送玉屏风。

只怨红颜改,宁辞玉簟空。

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

其中一句“连年信不通”,是说黛玉与宝玉虽情意相合,却婚信不可通,未来不可期。诗中的“送玉”与“辞玉”则更是借言直写离别之意,也就是文中说的“亦不禁发于章句”的意思。所以综合《秋闺怨》和《别离怨》中章句之意,黛玉当日心虽苦闷,沉闷,郁闷,却不怨闷,故无怨。反而从中有一丝喜悦。故《红楼梦》中四十五回回目是:“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个“制”字,重写有意为之,无丝毫冲动,所以黛玉写完词,搁笔,准备安然就寝,或许可以睡个好觉。亦或许明日即可向众人辞行了吧?偏天不遂人愿,宝玉冒雨夜探黛玉,即令《代别离》一词转瞬就成了《秋窗风雨夕》了。

且看二人对话令黛玉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宝玉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冒雨而来,不避嫌疑,对黛玉关怀倍至,呵护不已。黛玉对宝玉的探望心怀喜悦,一笑说:“哪里来的渔翁!”看见宝玉脚下穿的木屐,似嗔非嗔说:“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如非心中有,岂能眼中有?宝玉要送她一顶箬笠,黛玉又笑着失口说出“象个渔婆子”的话来,羞红了脸,咳嗽不止,当真捧心可鞠了。

若非心无戒备,又怎会口无遮拦?这一笑,一嗔,又一笑,脸一红,刚兴起的决然的离别之意,到已减了大半了。黛玉劝宝玉回去后,宝钗遣婆子又送燕窝来,使黛玉感念宝钗,又生出羡慕她有母兄的情丝,又使其决绝之意再减大半,终使黛玉难以割舍,书中说她:“不觉又滴下泪来。”有了牵挂,有了情丝挠动,有了尘世的情感,原本是生离与死别的路,也就停在了那一夕风雨的境界了。

其实,黛玉的离别大约也只有情天恨海一处了。苏州是回不去的。第五十七回“慧紫娟情辞试忙玉”中说得明白。这一次,是宝钗和宝玉留了她一留,下一次呢?正是:

枉入红尘十五年,少女心事谁堪怜。

虽有金兰契相助,苦无介石传信笺。

春江花月人不寐,秋窗风雨夜难眠。

欲乘大风归玉宇,又恐高处不胜寒。

真是走也难!留也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之乐-曲笛】红楼梦之《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诗词赏析113
阿啰啰 学诗红楼
《红楼梦》宝玉见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看呆了,黛玉含酸称其呆燕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习作 周雨欣
红楼梦 诗词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