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频|历史学家阎崇年:带上“第三只眼睛”,走进故宫


今年是公元二零二零年,正值故宫建成六百周年。

六百年前的公元一四二零年十二月初四,永乐皇帝朱棣在皇宫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广场),向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郑重地宣告,北京的皇宫已经建成。

世界各国都有伟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世界博物馆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个人认为,故宫博物院应当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国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并列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能赶上故宫建成六百周年,我们很有幸,我们要用“三只眼睛”看故宫。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第一只眼睛”看物。故宫的建筑,三大殿、后三宫、东西六宫、乾隆花园、慈宁宫、文华殿、武英殿等等,故宫内陈列的珠宝、瓷器、宝器等文物,这些看得见的建筑与文物,是我们看故宫的“第一只眼”。

“第二只眼”看人物。这里的人物指的是宫廷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守护者,从帝王将相到太监宫女,从文化经营到外域使臣,从各色工匠到宫廷帝后,都离不开故宫建筑的舞台、场景。我可以断言,自故宫建成六百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同北京、同故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第二只眼睛”要看那些看不到的人。

“第三只眼睛”,我称之为“天眼”,“天眼”要看故宫的精神。看故宫所体现的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艺术与哲学精神。

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第三只眼睛”,我想通过几位历史人物故事来与大家阐释如何通过“天眼”来看故宫的精神,与大家分享我去过一千多次故宫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

嘉宾 | 阎崇年

主持人 | 周彦铭

黄湛和/左纯溪    在故宫600年的历史长河中,您认为最值得被提起的是什么?

阎崇年    故宫反映的不仅仅是明清历史,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集大成的成果。关于故宫,我认为最值得一提的依然是它的建筑风格。故宫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我看来,东西方的建筑各有千秋,就像雄鹰的两只翅膀,两只翅膀同时振翅起飞,雄鹰才会飞得很高。因此,我一直主张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技术兼收并蓄,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以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为主体文化,延续五千年,连绵不断,起伏演进,只有中华民族,也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百川归海,是北京故宫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王羽彤/魏熙哲     在探索和学习故宫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故宫其实融合了中华各个民族的文化,例如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道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等等。在您看来,中国多民族文化赋予了故宫怎样的意义?

阎崇年    在我最近出版的《森林帝国》一书中,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华文明是由五种文化形态共同组成的,即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他们的碰撞、交流、统合、演进,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主要内容,中原农耕文化始终占核心主体地位。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三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我个人研究的创见。过去很多年学者专家认为东北和西北都是草原文化与游牧经济,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曾经去过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与阿拉善等地。我从内蒙古的最东部跑到最西部,跑了两千四百多公里。

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我在《森林帝国》一书中提出结论:满洲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合,又完成了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继以森林文化为枢纽,统合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大统合,建立了后金—大清这个森林帝国。这是清朝兴起、统一、鼎盛和延祚的文化根因。

而这五种文化形态都在故宫中几乎都有所体现。例如,农耕文化中的四合院的“围合而居”的概念在建筑中的体现,我们看到,长城是围墙,紫禁城是围墙,皇城也是围墙,整个京城依然是围墙。

草原文化重视骑射,故宫内设有一座箭亭,是专供皇帝与皇子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文渊阁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盔顶式建筑正是借鉴了八旗作战时的头盔。

明朝藏族文化开始进入皇宫,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可以看到明显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比较遗憾的是中国历来不重视海洋文化,从秦始皇到宣统皇帝,都没有海洋文化的基因。十五世纪前后,西方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了,中国农耕文化遇上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吃了败仗。

因此,在故宫里,除了海洋文化体现的比较少,其他几种文化形态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元素。

故宫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延绵五千年、融合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周彦铭    在鼎石学校的学习中,我们其实经常通过中西对比来理解东方的文化。您觉得除了对比,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故宫,才能加强我们对于自己中国身份的文化认同呢?

阎崇年    东西文化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正因为有差异,我们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向来主张中西文化要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北京,把世界地图带来了。到了清朝,代数、几何、化学、物理、西药等都从西方传入了中国。现在,故宫里还收藏着康熙皇帝做立体几何的全套红木模型。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他也广泛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命名上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的大门叫太和门,东门叫协和门,西门叫西和门,这三门三殿都以“和“命名。中国向来重视“和“,人际关系讲究”和“,国家之间也讲究“和”。

“和”之后就是“安”。皇城六个门天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这六个门的名字都有文献的根据。

中正和安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中才能正,和则安。君臣和、国家和、民族和,社会自然就安定。这是治国的理念,是民族的理念,也是国家的理念。

所以,每次去故宫,我都从中轴线进去,先看天安门,再到端门、午门。中正和安是我对故宫哲学的一种体验,也是对我们做人做事的一种智慧启迪,谢谢。

梁思成先生曾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的确,比起保留下来的建筑文物,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已掉入时间的缝隙,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还有故宫这样伟大的文化遗产留存至今。如今,600岁的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皇宫建筑艺术的典范,见证过中国明清政治的历史变迁,更是成为一种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今天,当我们走进故宫,我们同时成为一位时空与历史的观者。正如阎崇年教授所言,我们应当带上“天眼”,带上一颗充满好奇与探究的心,一双洞悉历史脉络的眼睛,走进故宫这座伟大的建筑,走进隐匿在宫墙背后的历史深处,去探索、解密故宫留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密码。

只有这样,故宫才能与我们产生真正的内在联系,也还有这样,故宫精神也才能在每代中国人身上延绵不断地传承下去。

而我最关注的,是六百年来,那些跟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斗,人的喜怒哀乐。

读懂故宫,读懂历史与人生。

——史学名家 阎崇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阎崇年谈故宫: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放歌中华文明(一零四)
故宫:千年宫堡,见证中华文明
故宫,不 止 在 紫 禁 城
畅游美丽乡村 体验“村味”文化
北京:中国的眼睛-Show China 看中国-网游北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